章大力先生稿 (明)章世純 撰
章世纯(1575—1644),字大力,明临川箭港(今属丰城市)人。与陈际泰、罗万藻、艾南英并称“临川四大才子”。天启元年(1621)乡试中举,授翰林孔目。熹宗闻其才,下旨召见。他推辞不往,但上疏陈言,未被采纳。直到崇祯末年(1644),年近70高龄的他才就任广西柳州知府。不久,崇祯自缢煤山,明朝覆亡,清军入主中原。世纯闻知,悲愤成疾,在柳州任上抑郁而死。著有《四书留书》6卷、《留书别集》2卷、《已未留》2卷,后合编成《留书》,收入《四库全书》;另著有《卷易苞》上下集12卷,《治平安略》、《章柳州集》、《章大力集》等。
●目錄
序
記章稿二則
上論
下論
大學
中庸
上孟
下孟
失編
●四家合稿原序
取大士大力文止與予四人先後制舉之文錄其合於法與道者而又摘其謬者然後四家之功罪明四家之罪明而後四家之功益者於天下嗚呼立言之道可不慎歟原其初莫不曰吾以為功於天下也蓋道之不明久矣自春秋之後聖人之道師傳中絕漢唐諸儒僅以章句訓詁箋解疏說以為足以發明聖人之意其說已淺矣宋程朱兩夫子出而後聖人之道全然聖道如天司天者星官臺史按法而測之有時而舛以天之不可盡也考其當時如程門之呂謝於聖人之書皆有發明而或離或合新安之集具在往復辯難一章之旨三致意焉所尤可怪者春秋內傳檀弓戴記家語皆七十子之門人轉相注受而防風萍實商羊肅慎所以侈大聖人者不過如張華管輅而止負杖早作兩楹之夢則又等於釋氏去來之說甚則猶龍一歎莊生之寓言假聖人以褒崇其師而儒者乃更以為孔老同時好學問禮之證然則士不幸而不親見聖人又不幸而不親見七十子之徒又不幸而不親見程朱兩夫子即親見之如呂如謝如游楊猶有譏焉而欲使制舉之文盡足以代聖賢之旨求其純而無駁固已難矣而又以制舉業者文章之屬也非獨兼夫道與法而己又將兼有其辭焉辭之著者自周衰以接戰國老莊荀列管商之書雖前代皆存而不廢而怪奇偉麗之文常使愛博者浸淫出入而不自知然以其不合於聖人則因其辭以累夫法與道者亦時有之而自西漢至於韓歐詞章之道又復中絕於是東漢六朝軟靡柔媚之習盛行於世而四家之中亦有樂其纖詭靈俊偶一為之者則於所謂辭又有不盡純焉雖力追古文者時時非之然自前世文人未嘗盡廢其籍也然則四家之罪其困可湥罪歟夫讀孔孟之書而持論不盡於正既離其法與道而氣格詞章又不盡出於先秦西漢而降為六朝之卑謂之無罪焉不可也然而有可原者老於場屋始師秦漢以為堅古中變其志轉而為纖俊點竄晉魏窮極幽渺且示吾才之無所不可生徒滿座作為文章因人造就使之服習弟子學一先生之言過而存之於是大士大力之功不勝其罪至於坊賈梓人選手龐雜不能定是非之衡過存其少作則予與文止皆不能免如是則略其全而追論其一節果可謂之罪歟嗟夫舉業至萬曆之季卑陋極矣自四家之文出而天下知以通經學古為高原其意以為聖賢之理推而上之至於精微廣大而要當使之見於形名度數禮樂刑政以為先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存焉而於聖賢所以修已待人處事應變必言其確然者為可見可行之理及其放而之於文辭則又欲於八股中抑揚其局錯綜其句出入於周秦西京韓歐蘇曾之間以為不如是則制舉一道不能見載籍之全而不如是恐於立言之意終有所未備則勢不得不搜獵經子百氏網羅遷固兼總唐宋大家而始變而及於董江都再變而入於郭象王弼好奇愛博之勢相激使然無足怪者而天下亦遂駸駸向風矣然則可不謂之功歟至於效之而不得其源而掇拾餖飣浮誕成風非魑魅魍魎之談則臭腐而不可讀由是觀之立言之道果不可不慎也夫制舉之業數變而愈工昔之傳者無幾然亦巍然存矣昔人非盡勝今人也當其時非不充棟盈篋既而雕零磨滅不可勝紀而後其存者卓然於後世故取四家之文刪其支辭存其正論上本孔孟中法程朱而一稟於帝制然後四家之功著於天下既使承學治古文者有所折衷而又以哀痛惻怛之意與天下共見之使之好學而湥思也得文共八百篇批駁數萬言學者由吾言四家之功而得聖人之道者什五由吾言四家之罪而思之其不合於聖人之道者鮮矣庚午夏月古臨艾南英書
●記章稿二則
天啟辛酉大力先生舉於省即有章子大業之刻而今不可得矣亦但從艾評四家本為據少益之得二百餘嘗於國表中見懷諸侯二句文嘆為是題之絕唱而艾本無有則其合作中之脫漏蓋不知有幾可惜也大人謂讀章文當落其皮毛而掐其骨衇但知章為子派此為皮毛所掩也其回斡雄勁間架簡潔自得古大家之遺而思力刻深每於奧窔族腠之間別開幽徑窅渺冷峭其味無窮苐不耐粗心人領會耳
初東鄉之與諸公為社友也一時比之沛公之有三傑蓋魚水之合也自東鄉與復社爭辨選事痛詆聲氣之文其有力者欲殺之東鄉不得已舉已與同社之文亦痛詆以示公此合作摘謬之所繇作也是書出忌者喜得間矣復社領袖請得令臨川名為慕四家實欲傾東鄉也因聯大士大力入復社深相款浹旦夕諷刺大力因有髫年藝之刻以叛東鄉而臨川之社遂有隙吾觀東鄉摘諸公之謬于理本不為苛而辭氣太戇且雜以虛謔既有足以致讒者東鄉固以親暱視三公而不憲其已中敵人之間也夫以大力之賢猶不免於投杼用知盡言之難受非虛中好學者不能其為友忠告而不出以善道雖骨肉可成吳越如此不可以不慎也然傾嶮反覆之徒其心術亦大可畏哉後之締遠交而棄故人張已之翼而離人之友社盟之禍烈於人倫皆繇此道也髫年藝所行不遠今未之見想當時江右多君子必有沮毀之者云
●上論
禦兒呂留良晚邨評點
孝弟也者二句
敬事而信
禮之用和全章
告諸往而知來者
譬如北辰
五十有五天命
攻乎異端二句
言寡尤行中矣
八佾舞於庭
或問禘之一節
子貢欲去??氣羊
關睢樂而不淫
樂其可知也一節
子謂韶盡一節
君子無終一句
君子無終一句(其二)
君子懷德
夫子之文全章
夫子之言二句
崔子弒齊君
其愚不可及也
居敬而行簡
志於道全章
據於德依於仁
夫子為衛全章
加我數年一節(其一)
加我數年一節(其二)
加我數年全章(其三)
子所雅言一節
我非生而一節
神
子釣而不二句
仁遠乎哉一節
君娶於吳二句
禱爾於上下神祗
恭而無禮則勞
君子人與二句
師摯之始一節
巍巍乎其二句
子絕四毋一節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雅頌各得其所
可與立未可與權
式負版者
○孝弟也者 二句
章世純
賢、者重孝弟、而明其為要道焉、夫孝弟亦仁也、而獨居仁之摠則因仁之所待而全、也是以君子重之、且世之言道者。務為大耳。而家庭孝弟之事。則薄而不修。必以此為淺小易究之事也乃一觀於不犯上不作亂之故而知孝弟之道博矣其理有兼。非一節之行也。其推之可遠。非庭除之守也。一本者。人之所當務。此其君子之所務者乎。道者。本之所能生。此其能生道者乎。一凡人之情用之他人則易偽難真用之父母兄弟則易真難偽求用情而於其易偽者此必竭之勢也必將於其能真者而導之而真者可篤也易偽者亦可因以厚也此本末相反之致也。凡人之情用之他人則易不足用之父母兄弟則至有餘求用情而先於其不足者此亦必竭之勢也必將於其有餘者而導之而有餘者可分也不足者即有所待其流也此亦本末相及之致也。一故天下有孝弟之人而與論仁者之心則損全之體矣有其至愛者而知其全心為愛有其至敬者而知其全心為敬固不待附益而足者也天下有孝弟之人而與論仁者之事則亦漸及之用矣有其至愛而由以無所不愛有其至敬而由以無所不敬亦可以相推而至者也一不然何以孝弟而即不犯上何以孝弟而即不作□者乎此亦可據其有生仁之機。而為本之所在矣。
全以空運。而題中蘊藉已森然矣。詞簡而理富。四面八方俱見。效大力者當效此等文。而詭俊排儷。牽扯題外傍枝者。急宜戒之 【 艾千子】
天下人都不犯上作亂。此是何氣象。故為仁二字。只在上文涵泳淂之也者其與神理。自然意味深長。蓋此節是足上語。非推開語也。振筆直書。如寫家信。如與鄉里人話故。津津不已。曲折飽滿皆真意所自生。更不須修飾一句。大家最上品也。章公文以刻削堅果為宗。意之所極。無微不入。境仄力盡。亦無留餘。淂之子家為多。故當時以為子氣。然亦自成一子。非抄套子書為之也其自信遇銳。多不顧其安處。頗好逞杜造之見。是則其短也。
孝弟也
○敬事而信
章世純
治國之道、有所獨先者焉、夫治非一術、而敬與信、則其先圖也、失此無以為本統矣、且人主制國之高下而持其政、當難其所出、而使易其所守、難其所出、伍以參也、易其所守、民可以為期也、夫事有從成亦有從敗。令有從行。亦有從廢。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之甚微及其清陷則難為工矣貴功者畏於事、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後慮其可害也、見其可淂也、則必前後慮其可失也、思慮熟而淂事理、淂事理而必成功、如是而行之必有能斷之美、致之必有□終之美、而見功亦必多焉、然則群臣百工、知君之慎察也、亦必不敢以疑事嘗于前矣、其守職又不敢懈也、蓋一敬而數善備也。令之行也。必以守。令之廢也。必行疑。令疑之自我。民之反覆。則無以責矣。□慎者審於制。大猷已成。則三令五申以明之。大命已行。則賞罰隨其後以守之。君不淂遷而臣不淂議。臣不淂議而民不淂渝。若是而下無數徙亡功之患。上無煩擾難檢之患。而主權亦以尊焉。然則群臣百王。知令之共著也。亦必不淂以居中為奸矣。其百姓又以此親君也。蓋一信而數善備焉。故二者為國之先務也。其主賢明之主。淂此兩者足以躋其長。其主中庸之主。淂此兩者足以補短。蓋守理執數者。無敗之道也。
細看非帝王之敬信也。乃申韓之敬信耳。羊質而虎皮。可乎。文之所以古者。以其氣耳。以氣行之。則為渾古。若氣既甚?斤續。則為擊府木濕鼓之音矣。此理雖老手未知。蓋由其讀古人。於時徒知恥俊句。取巧思。而不而觀其元氣耳。吾鄉之文。自大士文止尊持古道。正大爾雅。戍午己未之後。大力之文出。幾奪大士之席。一時故者競趨詭俊。世道之憂。不能無望於二三同人。克己自治。相與□回之也。 【 艾千子】
信字不過粗。故猶及申韓之信。若敬字則直頭不是。文字未嘗不古勁。只理不親切。則古勁皆落空混語耳。
敬字而
○禮之用和 全
章世純
先王之制禮也、要之當用而無弊也、夫行之不適、無為貴道矣、此和與禮、所由相配而用與、且禮之作也、先王有虞於天下也、慮其無以相與也、故期乎通之、慮乎無以相守也、故期乎久之、故其道一以可由可行而為準、是故禮有所從、從仁道起也、禮有所從極、從樂道極也、夫中心和愷、與世無競、仁之物也、合同無間、論倫無患、樂樂之禮也、禮之來也、始乎仁而歸乎樂、則固已無非和者、推而至之、而苕家齊國治天下平、亦和之極象耳、別而名之、而皆和之散名耳、先王以之成極治之美、齊小大之物、而後之君子之用禮者。亦安淂不和之是貴也哉、何也、為其必可由也、而取必於可行、則又不可無以善其後矣、蓋禮之不可不和、則固非去禮之說、而或者一用之、則其勢又必有所窮、何也、求求合不已、將無以繼、亦仁之病也、務樂不反、情竭無歸、亦樂之亂也、天下亦豈能無事也哉、道、莫不稽其所終、而後可以建之於始、以可由、故能立以為道、以必無不可行、故能立為至美之道、知此說者、人人可以制禮、非獨先生也、添出樂字。不免蛇足。聖賢之言。何必拘拘牽合乃爾。文特縱易欠工夫 【 艾千子】
江西諸家。憁不識淂禮字。憑他橫說監說。都無一句道著。其□者不出莊子其粗則良知家詆毀程朱之道學而已。
○告諸往而知來者
章世純
不執於言者、其識化也、夫言之所及有止耳、淂一端而博達之、斯所貴於受言者乎、且天下之理。藉於其言而傳。乘於其悟而轉唯悟者之機不執更令言者之旨亦圓而賜之今日是己。賜何以可言詩哉賜之所引證者詩也、是其因事而知於詩者也。如與言詩者淂□於詩必多也。又將有因詩而知於其事者也。心不凝滯於□、常□□故而為通、語雖觸於一端、能舉三隅以相反、凡人之知當其有□□當境之言不能畢解而及其無礙者則又非獨子于當境已□其已言者以言喻其未言者以類舉因此識彼見其一也而不見其□□蓋賜所自任為聞一知二者。於此而困信也矣。凡人之知當其有滯即在人之言不能相領而及其不滯者又非獨領於人言已也在人者乘以入其在我者亦乘以出聲入心通有所愛也而亦有所生也蓋吾所謂以一而貫者。賜亦有其將也矣理無必可通必不可通之處而心靈之變化無方。夫馭境之道。亦安在其為學問之旨哉賜言之而相通則竟相通也則理以心而妙也言亦無必可合必不可合之處而識悟之所取有主。夫貧富之說。亦安在其為切磋之咏哉。賜言之而相合則竟相合也則言以聽而妙也。彼三百篇之中。其為微言多矣。思婦游女。情有所觸。而博寄於草木禽獸之間類非質言也其言而不言者又多矣。忠臣孝子。事有所忌。而隱之於且吐且茹之際類非盡言也而以告往知來者與之相求。宜可以淂其情而盡其藏也。
不填學問舊話。不角纖詭蹊徑。輕圓細秀。可與言悟矣。 【 艾千子】
講悟境。不落二氏機鋒。不落詩禪光景。不落偽理學知見。不落時文油嘴。瀟瀟灑灑。能寫通塞之趣。故自不群。
告諸往
○譬如北辰
章世純
治之至者、與天同極者也、夫天有北屒、所以鬱化精也、以德為政者、亦若是已矣、且處不居物之要、則以任物也無力、此君之道也、今夫天、建日以經之、立五緯以治之、布二十八舍以期之、此足為天矣、然皆動而遠者也、動而遠、則體勞而事狹、則有運而近者、斗杓是也、以所指為春夏秋冬、此行令不行意之象也、則又有運而近者四輔是也、以佐帝出度授政、此行意不行令之象也、而進之則乃為北辰、夫辰龍角也、以其為列宿之始、又日月見地之始也、故五星十二次皆從之以淂名、北辰尤其主也、則從所屬而稱神馬耳、有天下者、屬之天而稱天王、有國土者、屬之國而稱國君、亦其義也、北天閫也、以其四方之所歸、又四方之所始也、故五行十二支、皆從之以為首、北辰猶物先也、則從其方而為尊焉耳、萬物之生皆南向、君天下皆南面、亦其義也、故比於人事君有似焉、君者、人之主也、處勢隆、為權重、其位有同焉者耳、比於君道用德者有似焉、德也者、政之主也、其為禮尊、為術高、其妙有似焉者矣、由北辰以觀太上之化、其有可想者乎、蓋皆以逸而受勞、以一而朝萬、以少而摠多也、
北辰。即北極出地三十六度耳。以其居樞不動。故取象之。何用搬出許多年杓四輔。龍角五行十二支等。此不惟於題無著。併於天文星象無著也。好搬衍學問。故其言浮而不經。至於如此學者不必為吾兄弟所欺。鼓惑人家學生也。 【 艾千子】
皆鄉里無稽之說。并不可謂之搬衍學問。且於居所眾共意何著。此句中須有上句在裏也
句句欲切題卻句不是題以未入題故也 【 耀星】
譬如北
○五十有五 天命
章世純
聖人達天之學、漸而淂之也、夫知命、而上達之事在矣、非由下學而累之、何以至是哉、且學必至於達天、而後人事為有餘、知天者、知人之已盡也、然漸之進也、固有期也、夫事不及時而用。則勤苦而難成。功不以級而升。則懸隔而不至。吾所以學者。大略以時淂之。吾所以進者。大略以積淂之。古者十五入大學、蓋氣志既起、欲有為之時也、因其既起之氣、授之以所期、因其有為之意、授之以所用、然則近日用者皆吾所實事其力者也遠而為由來者亦吾所虛擬為心者也。由是而進焉。可以立笑。則由學而至之者也。而三十而淂之。夫血氣既定。於立為易者。亦惟此時為然耳。由是而又進焉。可以不惑矣。則由立而至之者也。而四十而淂之。夫志慮通達。於不惑為易者。亦此時為然耳。蓋至不惑而有進於立者矣。蓋、至不惑而又有進於不惑者矣夫徒言人事不足以盡天下之理必遍於三才而始究且徒言人事即不足以盡人事之節必待於達天而後全而天命不易知也。非更進焉不淂也。天命又不難知也。苟更進而無不淂也。造物者實開人事之端功彈於量內則能窺其所始知天者乃要知人之極識餘於量外則能究其所通蓋由不惑而至於盡。劫固不遺干陰陽五行。而物習則達。智老而精。亦其時為之矣。此所以五十而知天命也哉。向學而往。遞相為藉。而能引類於太極之上。以此知積累厚者。可以達其所不至。由十五而往。皆及其時。而遂能會通於百物之原。以此知乘於時者。可以就其所欲為。遇此以往。亦猶是也。
一段摠。一段散序。前後互見。不隨凌躐。亦法局謹嚴。存以為式。 【 艾千子】
中幅次第如法。但數箇實字少精切耳。起處太似一節。末後似刪了下文。截題亦不見手段。
吾十有
○攻乎異端 二句
章世純
天下之事、伐異者害之也、夫攻異端者、將以全吾說也、說之所以全、道之所以毀耳、且同異之際、妙之所由出、道不異則不全、異也者、陰陽之說也、古之聖人、所以謀於乃心、又謀及卿士、又謀庶人、豈不求所異哉、別而規之、以異為始也、合而成之、將以同為究也利之所以全、害之所以亡也、後之人則不然、成一意於胸中、隔千方於見外、有望而許、事至而同已者先收、有逆而拒、說來而異己者必卻、夫端之黑者、亦安可卻也哉、其說即果非耶、非者、是之充也、非不立、是不明、且彼自非矣、又安用以是而攻非、其說若且是耶、是者、是之質也、立一是、存一是、夫是亦多途矣、又安用以是而攻是、一事之理、可者半、不可者半、若執我之可、攻人之不可、執我之不可、攻人之可、亡其半者也、使此知天下事、天下事可知也、一己之見、淂亦中、亡亦中、若已慮為淂、即以為淂、人慮之而淂、即不為淂、此失其參者也、使此知天下事、天下事又可知也、蓋其執一而無以自圓、故道術之火全坐裂、殊方而無由相見、國家之朋黨遂分、夫天下大矣、必使一言於已之私也、亦安用天下為哉、
此等肺腸。摠是與異端回護耳。求新反拙。不免於火力見之。且夫子時。道術已紛紛萌芽矣。不必以老氏未盛。釋氏未入為疑也。如短喪。晝寢。原壤。子桑戶。及不悅學之說。皆夫子時有之。何必將異端二字回護。學者戒之。 【 艾千子】
攻治之攻。改而為攻伐之攻。其義水火矣。要使天下無是非。混同異。
攻乎異
○言寡尤行 中矣
章世純
君子之淂祿、操其權於已而已、夫言行修於身、非有求於人也、而人皆自求之、是固祿之所不外耳、且國家懸爵祿以待天下士必使士以道德取之而後與之者出於公士之淂祿也必使君以名行重之而後受之者出於正無所以致之。而徒多其希望之心。雖復倖而相遭。亦處非其分矣。夫君子亦唯修之言行耳、言行兩者、近而言之、則私已之德行也、推而遠之、則異日之事功也、故毋謂是言焉已耳、大之則謨命、出乎身、加乎民、而行世之速者、無如此言也、言而寡尤、固國家所以藉咨詢者、是有道之所興耳、毋謂是行焉已耳、發乎邇見乎遠、及物之深者、無如此行也、行而寡悔、固國家所以藉幹濟者、是有司之所求矣、夫且持之而有以主乎榮辱、有物有恆者、可定鶴鳴之和也、出之有以動乎天地、為法則則者、可定句駒之招也、彼國家設祿、非與士之貧也、以為積修者酬耳、故鹿鳴興賢、以嘉賓也、菁莪樂見、以君子也、天下豈有不求賢之主哉、若使祿不待賢、則祿亦不為榮矣、而君必以祿搆士、非相為賜也、以與賢士資勸耳、故頤之大烹、及萬民也、泰之連茹、繫苞桑也、天下豈有不需賢之國哉、若使君不下其祿、則士無由上其功矣、然則寡尤寡悔之士、固上之所急欲淂者、又何慮富貴之不相迫也、而待求之人哉、以祿為在人者。則以權與人。淂之唯君。不淂唯君。斯亦天下之至不可必者矣。知錄之在我。則以權自與。淂士者昌。失去者亡。斯亦天下之必不能舍者□。而亦所以使朝廷之祿出於公、已之淂出於正也、而或者謂□不好士、士固有抱玉而稿死者、斯亦過矣、桓玄之為纂也、猶有黨隱好士之名、固天下之所樂淂也、君子唯患未有士行也、
鶴鳴白駒。鹿啨菁莪。大烹連茹等。腐爛對傳古文。逢陣便用。□□答應官府做啟秀才。甚能之。不意見於大力之文。 【 艾千子】
在其中意一無所發明。秪言必淂其椂。未免粗淺矣。
言寡尤
○八佾舞於庭
章世純
大夫而用天子之樂、自季氏始也、夫大夫之與諸侯、勢猶近也、其於天子則遠矣、八佾之舞、季氏可遂用之乎、蓋昔者成王廣魯於天下、故賜之天子之禮樂、周公雖未玉而已行王者之事、特不有其名耳、故假以當攝王之功、然識者猶焉、謂非所以康公之靈、失而愈甚、季氏且舞八佾於庭矣、在禮也。諸侯不淂祖天子。大夫不淂祖諸侯。季氏之始失在公廟而設於私家也廟尊者禮盛。則固不淂不以私家之禮行事矣及其再失則在於緣極廟而逮於宗室也浸淫以相及。則遂俱以公室之禮行事矣古者大夫祭器不具大夫而有蔡器者。其有田祿者也然猶不全須能不備也古者大夫奈不用藥大夫而用藥。其君之賜之也然不備懸四佾而止也若夫六佾之舞諸侯所以崇先公也大夫猶無敢干焉若八佾之舞天子所以崇先生也諸侯猶無敢干焉惟天子。建中和之極。盛德楊詡。而萬物大理。故□備色。聽備聲。列用八者。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以為於義有協也惟天子為條貫之至。處位尊高。足以包眾。故其禮盛。其樂盛。列用八□所以象八方摠萬物也以為於分有協也季氏微者也為天子□□之臣。雖曰命卿。適淂以其名達於天子止矣。而過而遂干天下之□紀乎其功亦微者也先世常有戴僖之績。雖曰魯貳。至世其卿□□□足矣。侈然竊天子之事守乎。蓋漸摩。然也本以檀權庂忘其身之所定豈復自以為大士蓋即以當國之名居之也而擬侯而侯則亦擬王而王耳亦因仍以然也本以僭魯遂忘其為魯之所僭豈復知其為王事蓋苐以為魯國之故而襲之也而以已擬魯因魯而擬天子耳為人臣子者。不敢凌其君。亦不敢誣其祖。君猶崇王。而已奸之。陵其生居亦甚矣。鬼亦有分。而矯舉之。誣其死父亦甚矣。
先說季民所以立公廟之故。然後說季氏不當有樂。然後主講人佾為天子之義。然後明證季氏之微。季氏之無功。用事引證俱不誣不借此大力小□文極正當處。 【 艾千子】
律令精嚴。出以刻辣之手。使因無不盡之情。老法家可畏如此。季氏僭竊與莾操等不同。蓋公子紈褲權臣。一昧自尊大。不知其文理不通。帶一分駿惷無知。帶一分世家習氣在。後二比由摹其狀。既切中情事。又極森嚴。
八佾舞
○或問禘之 節 章世純
聖人重語禘、而大其說於天下焉、失一禘也、而可達諸天下、則其義亦精矣、禘固若是難知也哉、且聖人之議禮也、必重言之、難尋常之故而必推而致之無窮之域、所以尊先王之禮、而維其教於不廢、是故先生之制禘也、其以然之故、必可數言而盡也、其數其器其文、所以然之故、必皆可數言而盡也、如可數言而盡則人將輕其說之易究、而忽其義之易窮、必且曰、先生制禮、重且大者、莫過於是、而其說亦此矣、將其餘愈益可知耳、將生其鄙夷不屑之意、而決其凌蕩之心、則聖人之所憂也、故或人輕問之、而夫子難言之、視其中若有甚深至微之義、出於耳目、而超於心思者、曰我亦猶然不知也、夫聖人而不知、孰為知者哉、則所謂深言之者也、視其中又若有宏衍宥密之歲、演之不窮、推之不盡者、指其掌而曰知其說者視天下如斯也、夫天下可通、孰不可通哉、則所謂大言之者也、事涉于鬼神、人測為幽遠聖人因而微之道本於先王、人尊其從來、聖人因而隆之、使知先王之禘、如是其重也、而嚴於其教、即凡先王之禮、皆若是其重也、而謹循其事、而亦知天下之事、凡所為知者、必知其所通、不即止諸其事、而其見亦可以廣也、夫聖賢之言事、亦何所不重言之哉、禮讓也、而曰可以治國、喜怒哀樂也、而曰位育、夫婦也、而曰察天地本其所以之意、亦皆若是已矣、
孔子何人。以此狗心鬼肺疑之。且將堯舜禹湯文王周公從來制禮聖人。俱作淺易兒戲。吾慮大力之有陰譴也。凡此皆書生輕薄態。後學不必效之。聖人學問深。我輩學問淺。故併聖人深處俱淺看矣。 【 艾千子】
其病摠坐不信聖賢語。其不信聖賢。由於不信註。其不信註。則未嘗細心體會其說。有必不可易者。於是乎鄙倍四出矣。
或問禘
○子貢欲去 ??氣羊
章世純
無名之供、賢者之所以欲去也、夫告朔之禮、已廢於時矣、而持羊之俠、其不謂之無名者乎、且三代之主。皆稱天以舉物。以王從天。以諸侯從王。以民從王與諸侯。故其事有本而下是以不悖是故天子有頒朔之典。諸侯有告朔之文。天也者。人君之所甚重也。而告朔而行。則猶重王也。王也者。諸侯之所甚重也。而告廟而行。則猶重祖也。若是。則其儀從豊矣。奉以特羊。不亦殺事乎先王以為此為人事非為鬼神也事之為鬼神而舉者。事專於神。有加腆矣。使神之樂之也。事之為人事而舉者。事專於人。請之而已。意固不在祭也。故特羊之能。如人之有謁。而以贄而往者。效已之範寓焉而已。是以儀□而意重。亦如人之有請。而先有入者。有省於人。不可徒往。是以假物以朋必。而自魯先公以來。循而不改。蓋明於其義。而敬於其事。柳去先王過逃。故王章猶明耳。自文公而後。漸而怠棄。蓋不明於其義。不達於其□。亦去先王已遠。故人心愈玩耳。頓事則廢矣。而將事之物。則猶月具也。物具而不知所以用之以為文焉而已矣君不皋矣。荋有司之守。則猶不改也。有司效之。而不知所以用之以為已馬而已矣大天下之重。莫如名寔。道舉其寔。則其寔為有利於天下夫豈□其□為有利於天下雖其名之所存以天下之所以惕也已去其□則其名為無益於天下夫豈獨無益於天下將其用之所費亦物力能所以敝也於是有識之士。觀時而為務曰。國家之患。冗費多也今之無寔而供者盡冗費之類也物雖小而將謹民財自小者始且魯國之患。虛文盛也今之無寔而供者盡虛文之類也事雖微而革文從忠自微者始於是乎欲去告朔之??氣羊矣。事之壞也有由。告朔之始怠。自閠月不告朔始也。閏月不告朔。則除月不告之始也。其因循也。有故。告朔之人怠。則自有疾不視朔始也。有疾不視朔。則餘月不視□之始也。至於其事已嚴。而崇寔之儒。乃欲併去其虛文。而典禮於湜乎無餘矣。古道之所以廢大抵皆然。非獨此也。
如此小題。一境復進一境。乃以敘事□淂行之絕似顧濯陽先生 【 艾千子】
法律精嚴乎華高古。視之似無難。試學步。則蹣跚蹉疏矣。□記欲去只二字當時子貢定有說。故夫子下愛羊二字。惜其無而妄費。此註之所以不可易也。人每將子貢欲去。另講出一種深心偉議□聖人之知言知人。覿面商論者。反不如後世之臆揣耶此□炤註解。何嘗不警動。
子貢欲
○關睢樂而不淫
章世純
唯樂淂其止、而王風之所以始基矣、夫之婦之際、流佚之端、止於樂、不繼以淫、斯所以為王風釆、且婚姻之故、古人重之、以為禍福之本、非小已之私而故張大其辭也、以為萬物皆性情之治、而捆內據性情之深、所以獨與萬物為源流也、善乎此者、吾於關睢見之、關瞧者、樂文王之淂后妃也。與於烏以著其摰、而類之相儀、蓋有盡情者矣、興於荇菜以著其潔、物類之無疵、蓋有自異者矣、吾於是知其樂也、能盡愛也、吾於是知其樂之善也、能不淫也合異姓之好、而曰我且無慾、誠無愛慾之接也、安由篤其交乎、極其恩之所用、而不犯義之所域、是則情言之而不見其缺、道律之而不睹其違耳、且變函隱之欲、而曰我且非私、誠非相私之甚也、安由衍其生乎、甚其私之所至、而要不失公之所可、是則儀于天地為能變者、儀於陰陽為不毗耳、故稱正誼以節歡娛、則將處乎二者之雜、不成其為歡者、亦不成其為正、以為二者之數、將俱不能全也、順本情而為作止、則苐取夫一往之安、而無不及之情者、即無不淂之則、以為兩者之分固同有以滿也、今傳其詩。固贄御近侍之所作也。當時共處永巷之。故能盡其形容於其情之所至。而樂可知。而不淫亦即可知。今被於樂、則周公成德之所定也。當時深原治化之本。因傳其折以南呂之音。而樂可會。而不淫亦可會。且樂而不淫。豈易也哉。唯其如是。是以王也而說者謂文王之淂后妃也。正如王者之淂名世。是亦可名樂不可名淫。如是而於恩私固無與也。是則淂賢之頌。而非淂配之作矣。不可謂近情之論。
關睢只詩人性情淂其正耳。以為后妃自作。則后妃性情淂其正以為宮人自作。則宮人性情淂其正。而文王修齊之化可知。苦苦將夫婦恩愛講道理何也。豈終身記少年作新郎時乎。可惜看小了文王矣。 【 艾千子】
不論詩。只論夫婦。則關睢二字。何處著落。只為他胸中看得夫婦之理甚俚褻。人道這俚褻即聖人亦不過與人同勉強說箇不淫只是鶻究悵耳。
關睢樂
○樂其可知也 節
章世純
盡其所為和者、樂之理也、夫始終之際、節度存乎其間、調而使盡當也、而樂之數不已盡乎、且樂之來尚矣、其本在於和心、和心在於節適、是故咸英六莖而降、六代不同樂、大節皆有所合、宗廟朝廷之秦人鬼不同用、而旨要皆有所期、要其始終。可以知節矣。審其調理。可以知致也。其始作也、必宣之、宣之也、而猶留之、四氣之動而有其特、至德之光渾而存其朴、萬物出乎震、此其象與、已而縱之、縱之、盡其音也、翕如、不盡其音也、音盡則煩、器雜則亂、然則凌厲而節不安、大鳴而不小昭、間遼而會不應、中和之氣、於斯舛乎此則工師之所栽也、定其數以制其聲、尚宮之與尚羽擇宜而用、比其音而飾其節如亢之與如墜、赴節以來、然則剛柔清濁、和而相飲、大小之器、比而兩明、周旋不舍、退逐叢生也、所謂四時代興、或長或短以盡其氣、永月星辰、或疾或徐以盡其行者乎、從此往而樂關矣、樂終而德昭、君子聽之以思其道、聲逹而化美、小人習之以平其心、感清明之氣、滅慆淫之思、皆在此也、
樂語套話混話多。作此題語。當斬釘截鐵耳。 【 艾千子】
寔無足歎賞處。能斬釘截鐵。先須識淂樂之理。只纂經傳之□。知無濟也。
○子謂韶盡 一節
章世純
樂有不同、亦各本其事也、夫韶與武、俱聖人之樂也、然求詳於其□美與善可盡同乎、君子以是知聖人之情也、其心無所翼於天下、則其意亦無所諱於後世、終未嘗以己心之所自知、忌夫人之知之、明白坦易之為、往與一世相示耳、夫韶舜所以昭已之治也。武者。武所以揭已之功也。作於終而名以始。各志其所由之端。盈於內而動於外。各寓其所成之事。則夫本末質文。皆以具矣。而韶直陳已之德也。其淂天下也受終文祖其興太平也恭已南面歌咏其事舞動其容事功已見於天下者皆可著而興天下樂之武亦直陳已之德也其淂天下也勝殷遏劉其興太平也陳常時夏歌咏其事舞動其容事功已見於天下者亦皆著而與天下樂之天下睹於其所含。莫不歡放而欲愜。謂自古聖人。皆通於聲氣之示。而微窺其所以異。或周遲回而俛仰。謂古來聖賢。亦猶有不滿之事。而美與善之際。傷其有盡有不盡也。嗟夫、樂者。聖人之所自為。豈不可自藏。然不能以詭其心也。故湯之慚見於言、武之慚見干樂、在聖人正自明之為快耳。
玩其詞意。乃韶武兩聖人。自見美善與未盡美善耳。與記者記夫子之言何與。作文不顧題情。何貴老手也。 【 艾千子】
不說壞武王是得處。不體認聖人微言闡發是疏處。出手高老卻自異人。
○君子無終 一句
章世純
君子之於仁、以全成史也、夫仁以全舉理、則一日一行之修、固不足以任之、君子無違於終食間者以此。且天下有可以一為而成者。有不可以一為而成者事可以暫立也德則未有可以暫立者也惟不息為可。夫攻取之乘理微而欲亦微既辨之纖悉之間則坊之亦盡頃刻之會至密之與至微類也。而後足以相守。極深之用理積而□亦精既見為純粹之體。即無庸闊略之功。惟一之與惟□亦類也。而乃足以相副。是故為仁者始必有所爭之其大而後必有以及乎其細。辨之富貴貧賤之分。凡皆為大端而情大端遂足成德行子日用飲食之故。其類甚纖。而其來甚密。離合之數。方於以多也。君子亦謹持其隙而已。抑為仁者其始必有有所甚矯而其後之有所甚安持之富貴貧賤之交。凡皆自矯而徒矯持遂可為純德乎廉介節義之事雖性所許、而非情所順、循習之久。遂為自然也。君子亦常謹洪牧而而。目辭所欲之富貴。取所惡之貧賤。以此為行。初亦何可易也可欣可猒之事來於前而欲惡早與之迎乃舉所為仁者從後而為之制此亦常不及之勢也則違仁者其常而不違者獨恃夫先有以待之。夫無應而已端其主。無事而已習其心。未至乎事之情而不染。而復至而不染也欣之厭之之念逐乎物而全心盡以之往乃吾所為仁者持少分而與之爭此人常不勝之勢也則違仁者其必然而不違者獨恃夫多以全之夫累於素以取多積於念以取深舉小利害而不惑。而後利害不惑也。故終食之間。君子之所操也。終食間之違仁亦君子之所危也夫終食之間也。而可忽乎哉古今大□夫□之事何嘗須久而成於其造端皆以頃刻大頃刻遂成□夫彼無□之葉當□正無多年即人生百年之身亦非有寔在可據求其可據佳此目前有目前乃有終身彼百年之內析之皆須臾下苟無時則無日苟無日則無月無歲又安淂終身而稱之
終食無違。無時而不仁也西山謂此是平居暇日事矣非平日□存已熟。安能臨事無失。富貴貧賤於此決。造之顛沛亦於此持通章用力全在此句。文中窮極理奧。後段名言曠論尤透快無比 【 王美申】
終食無違。正是全體工夫。初入頭人。於取舍立淂腳佳。纔好講此節進步。是本章之次第也。若此一節工夫完密。則投之以千變萬化之取舍而無不自淂。斯其為不處不去者人精矣。是摠註圓義也仕此作能會斯旨。當時諸名士講作用看淂富貴貧賤至重不處不去極難。遂謂無違仁也只是守淂此箇便是。粘煞首節。要混而為一不分取舍存養界分最為粗疏。此亦根首節來卻是次第盡然。又未嘗不見精粗一理。
○君子無終 一句 【 其二】
章世純
君子之不去仁也、其功密矣、夫違仁不須時也、此時而違、即此時而違矣、故惟愈密而後可、且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故一善不足救眾不善。一不善必敗眾善。夫固不可以類。君子知其然也。故以多成之。何以能多非有增於其數也以久用之者多矣何以為久非其舉終身也以暫累之者久矣君子於此。有盡密之道。有慎微之功。以為境遇之來。外受者淺。內受者深。軒冕之與韋褐入人心為清高汙濁之分有懼於此即何時可純其矜持之意也而境遇之來。決之在暫。居之則常。尊榮之與寂寞。一去取即生平充類之恆事非便已即何可聽於倘然之心也而君子之心。可以從事舉矣。從事舉者。以為終食不違然言事而時已在其中事托時也。又可以從時舉矣。從時舉者。以為終食之間不違然言時而事已在其中時載事也。且君子之心。可以正言舉矣。正言之者。以為與仁合也然言合而不違在其中是無非也。又可以反言舉矣。反言舉者。以為無違也然言無違而合在其中無非乃是也而合仁不足以全乎合之說言無違而全矣以為求其間而不淂則合之甚合之盡也言終身於仁亦不足以全乎久之說言無終食之間之違而全矣以為求其暫斷而不淂則久之甚久之盡也
不過說君子無時不依於仁耳。然正而講。用力處精神便寬鬆用終食之間違仁反而托出。乃見工夫細密。君子全體用力處纔說淂盡。文只取此意。卻能開陳出新。
此篇更勝前作而選家多舍此而錄彼何必 【 耀星】
君子無 【 其二】
○夫子之文 全
章世純
聖人之蘊、未見窺也、夫浮以與天下接者、文章也、此亦聖人之道哉、然而竟淺矣、且人之相測、皆涯於其識之所止、以識求聖、識窮而以聖量為盡、則惑矣、此之所涯、非彼之所涯也、今之尊聖人者、或以為莫殫莫窮、或以為博學無名、尊之已至矣、究其所指於夫子者、概以文章也、文章其可聞者也、見乃謂象、形乃為器、道遂入有名之域、相雜文生、相賁章生、事遂在易盡之區、而華者處末、君子以為行已之外篇本統不存、至人薄為謏聞之膚節、夫夫子則尤有深焉者也、深者曷謂、懷於胸中、非胸中之所能見者、性也、對之目前、非目前之所能了者、天道也、二者上下以相奧、遠近而相通、而存之一□列類太極之表、散之造化、收為方寸之機、帝王淂之以從陰陽、匹夫淂之以固其躬、若此者夫子豈嘗輕言之哉、夫子固不輕言之也而夫浮文章以示之、精者益沒於其粗、文章既見、此理固愈無端也、不能知者益沒於其所知、既樂其外、亦不復深相求也、故凡譽夫子者、皆失半者也、且非聞道、則文章何有、此則失全者也、雖然、夫子不輕言者何故哉、造化深微之故聖人亦欲全其深、夫言不能顯、則言淺矣、言能顯、則理人淺矣、不常言者、不使言與理相傷、且人心屯朴之機、聖人赤欲全其朴、夫言不足以喻、則增惑矣、言足以喻、則混沌破矣、不常言者、亦不使教與人相攖也、
可淂而聞也。不可淂而聞也。何等婉委贊嘆。作文不各還其是。乃添出枝葉。貶倒文章。幻說性道。充其意欲為西來不立文學教耳。視子貢初詞。何啻天淵。 【 艾千子】
秀才投降老佛不難獻本師孔夫子為贄其可怪如此。
夫子之
○君子懷德
章世純
君子之所懷、懷其所以為君子者也、夫所謂君子、則存乎德行矣、而非其懷德、何以立德子、且人品者。心慮之所積而成也。故論人之趨。必於所懷之際而始真。彼人所貴於君子亦據於成德後耳夫要功能於已至之日。而君子之精神不見矣亦據於其行為間耳夫概進修於顯白之處。而君子之精神猶不見矣。君子固以德異於人也。君子固以懷德異於人也。秉彝之好。原本於性、苐不昧其性、而懷已獨切矣。寤寐食息之會。而皆見吾懷也。則皆見吾德也。雖有他者若舉無足以易此者蓋契以家初之心而非契以後起之心其相入有精焉者矣。可欲之真。自足於德。苐迎於其真。而懷又自切矣。貧賤富貴之變。而皆見吾德也。則皆見吾懷也。雖有他物。若舉無足以代此者。蓋有彼自迎我之機。而非獨我往赴彼之意。其相入尤有精馬者宜。是欲隔境而懸企。見為慕悅深也。而當境之浹洽更信夫人所孽□而不止者豈必盡其所無有哉未淂者其所求也而已淂者亦非其所置也懷不關淂不淂也獨處而深思。見為係精篤也。而同類之相感更倍彼人所惓切而莫解者又豈必盡其身有哉在己者其所論也而在人者亦非其所隔也懷并不岐已與人也唯其懷之而行為於是起矣所謂日乾乾而夕惕若著。此念為之也。唯其懷之而德行於是成矣所以知至至而知終終者。此念為之也。而君子從走道矣
神情散朗。雖微有時詮。而大力之相具在。 【 艾千子】
後二比曲暢。餘亦尋常。德字不甚親切。故時見腐談。凡腐談皆理不真也。
題眼在德字二比能畫能出德字圓相 【 耀星】
君子懐
○夫子之言 二句
章世純
聖人之道、有未易窺者焉、夫聖人之所藏無窮也、見其顯者、遺其隱者、是安足以盡夫子哉、且道之近人者、非其至者也、使道而以日用為盡境而更無可深求之寔、則其理不尊、而聖人之所為亦平平耳、故夫文章之為道也、亦文章焉已矣、有進於此者、生之所以然謂之慢慢道山靜固常冥於其體、而物之奧主謂之天、天事遼眇則亦遠乎其物此唯夫子能言之也而夫子豈常言之也哉理之微者、聖人亦欲舍其微、彼其物無形而亦無容著其形也、其物無極而亦無容探其極也、各還以本然之分、而微妙者與之以微妙。則顯明者亦淂為其顯明、而夫子所以處道者各當矣、言之至者。夫子不□□其言。彼欲小言之。將不能至乎其分也。彼欲深言之。懼重以驚天下之心也。隱其微妙之旨、而言之所至者、付於言之所可至者而夫子之所以立教者亦淂矣、於是天下之人。聞其所聞。不聞其所不聞□以為聖人之道。止於應迹、而中庸之行世反用以為譏。而夫子、個從此隱耳。於是及門之士。以其所聞。蓋其所不聞也。以為聖人之美。大於事為、而經緯之著、遂共矜以以為大。而夫子愈從此隱耳、非其□□莫□於斯由於見小遂無以盡斯道之域中人以下不可語上由□不語、又何能盡聖人之藏哉蓋然後知人之窺夫子之淺也、
難題如此了當。大力討便宜法也。世人安淂駭以為奇。妙存其文之朴直。 【 艾千子】
文章性道。本是一串事。但人之火候有淺深。故聖人之教有次苐今將文章看淂太粗。性道看淂太玄。則兩件都不是也。又說性道自無容言聖人有顯有隱。則兩件之聞不聞。都是聖人權術所致也。故橫竪說來都錯。
做淺文者。可指摘此反少。以□所況此是俗話。無關道理者也。所說此無關道理。則說欠文。未便可說他不知道。做其文。則可指摘處愈多。以欠所說盡是道理也。所說盡是道理。而卻說錯了。則見其文。即見其尚未見道者矣。故歌做大家文者。必須窮盡天下之理者。方須做也。大力先生於□□妄所見也。而做文註註多與道□皆者。皆以參二氏之說而致之。嗚乎。檅德 【 苐】 是以敗中人之意。為佛若則是以致英傑之志者。其為害周至此哉。 【 耀星】
○崔子弒齊君
章世純
齊之亂、亦其君自為之也、夫有崔杼之臣、而有莊公之君、此宜有亂者也、故君子無惜於莊公也、禮、諸侯不下漁色、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而後可以相固、易此則亂生、齊崔杼豔於棠姜、不辟宗而取之、固已不正其配矣、莊公通焉、驟如崔氏、夫君不漁臣之色、所以立已之廉隅也、過而下淫、尊上之分替矣、亦不專臣之私、所以養人之嗜欲也、奪其所歡、不宵之心生矣、已己則有室、而與其君共之、身為國卿、而不庇其偶、其何以堪乎、已專其室、而又以其冠賜人、以為國卿、不養其恥、其又可忍乎、崔子因是以其間伐晉、此致兵之道、意若曰、群臣有急、即以銳也、君子何有、是可以誺淫者矣、又因是以結於賈舉、使為己間、意若曰、崔慶之眾、不可當也、而或為之內、是可以就事矣、此所以有登臺之變也、此所以有射股之慘也、或者謂莊公之立、寔由崔杼、威權素具、非一日矣、臣權且必夷其主、是非能以其君寧者也、君子曰否、使公不宣淫、猜猶不生、未即淂縱其毒耳、或者謂莊公在位、數有兵爭、伐晉討邾、無寧歲矣、兵不輯職取其族、非能以其身安者也、君子曰否、使公不宣淫、臣猶忌君、未敢即悔而動耳淫而不父者、恆有子禍、蔡景公是也、景公娶子婦而美、而奪而有之、是以有子舦之弒、淫而不君者、恆有臣禍、陳靈公是也、靈公與孔寧儀杼父淫於夏氏、是以有徵舒之弒、夫莊公亦猶是也、居子是以無惜於莊公也吁、深山大澤、有龍有蛇、物之美者、未嘗無禍、莊公既以棠□之故、見弒於臣、而崔杼亦隨以絕宗、君子以是知色之亡人國家也、
棠姜一案。雖載左傳。然作時文。自當荐雅。且此等題。記事之體也題雖小而文不可苟。滿紙鄙褻。委巷之談豈所望於大方乎。 【 艾千子】
本意為陳文子出奔張本敘來耳。徒論崔杼齊莊之淫逆。即不□褻。亦何當於題。
如此說來則齊君反當弒矣齊君當弒則文子之違何心與張之疑文□□違為□夫子之汗文子之違為請俱況不玄矣 【 耀星】
崔子弒
○其愚不可及也
章世純
衛大夫之所難、人所不為者也、夫天下務為知、惡為愚、而君子之論、獨有難於愚者、則其所為愚者異也、且論人者、不淂其□勢之所極、與其末路之所就則其至心不可淂而知、而能不可淂而見□武子之愚於無道者是已、夫而不可以為安、亡而不可以為存、天下亦何貴才臣也、然危而急求其安、亡而急求美者、天下所以多收□也、夫事有反覆之機者、其勢不可以急爭、需有時而為□、事無□□之權者、其中不可以才蒙、蒙於此而有用、武子之愚也、其需之時也、吾不起而逆事之勢、則事勢之必至者、將久而自定、還與吾之□策者合、夫起而為之、亦出如是、伏而不為、亦仍淂如是、而不為者已□此坐待矣、武子之愚也、其蒙之意也、吾不巧而造事之隙。則太□之相圖者。不因而生端。止於今之所為而止。夫超而為之、事或有□、伏而不為、終淂其常、則不為者天饒此淂全矣、蓋其所科於衛者。知非由昏虐造戾。祇以失禮子亡公子之故。而不協之慮。終□協。必淂邀社稷之靈。而綏之底定。其所料於晉者。知必以伯舉自飭。不□一舉而亡同姓之君。而無名之機。終已可復。必藉大國之義。而□於□寧。唯其成見已定於胸中。是以才有所不恃。而計有所不用也。然則其愚也、正智之極而為之、而又安可及也哉、不觀當日之勢、不知武子所以用愚之故、不觀復辟之功、不知武子所以用愚之故而說者徒以忠知武子、不亦淺乎、
智愚二字。夫子從旁定其名耳。非武子必欲如是為愚也。豈不理沒了武子一段忠壯之氣。莫若改之曰。其巧不可及也。 【 艾千子】
不中題解猶小事。使人遂看淂武子。是吳閶人所云詐呆子。將謂權術作用之妙。又在忠貞之上。則大亂道矣。
患字說錯不可及三字竟沒卻尤不可解 【 耀星】
其愚不
○居敬而行簡
章世純
治貴立主、簡其施之者也、夫簡者、事之始也、而非心之制也、然則□簡者、安淂不先言其主也哉、蓋聞古之明主賢君。其一民眾也。□臨下以簡。而其節馭性情也。又曰敬事無曠。以此而觀。言豈一端而已也。道有美而不可以專恃。淂所濟而用之。然後適於度。道存美而不可以妄施。淂其所而措之。然後適於度。簡為美德。然而居道之□偏。居道之一偏。則有所待而全也。夫敬者、亦簡之濟矣。敬之為道也。明主持以勝怠也。敬之為道也。明主持以勝欲也。欲勝、飽□之本。怠勝、絕匆之疵。資其事而後防其事。此乃敬為之也。此則簡之濟也。簡為美德。亦居事之一偏。居事之一偏。則有所施而或在也。夫民者亦簡之所。彼民之於治也。苦於苛而作力不。治之於民也。害在煩而謀愈不審。去苛可靖民之業。除煩而清已之神。下安治而上復能治。此乃簡之為也。此簡之所也。簡與敬合。淂其所合。是不為專用。居與行分淂其所分。是不為妄加。所以然者。求已欲其嚴。求人欲其寬。乃為道德之意也。已必不淂與便。人必不淂求詳。亦其事勢之趣也。
居字行字。甚有主輔之分。今如此作。非居敬而行簡也。乃以敬濟簡耳。不獨居字行字。鶻突說過。其不免以簡為主敬為輔矣。可乎 【 艾千子】
呂字既不講。行字又占了以臨其民。二字無有。則敬簡都無著落而簡字又解做寬恕方便。皆夢境耳。
居敬而
○志於道 全
章世純
君子有全學、要非從騖也、夫求道於德、而要之於仁、此其所守者寡矣、故可以及博也、且君子之學、將以進道也、道有全要之數、功有聚散之用、企於其全。亦立於其要。聚而致精。亦散而盡物。如是而已。今夫道者何也、萬事之成理也。其乘之而動可以達其所欲至、循之而行、可以必於其成功者、則皆可與之以道之名、指而言之。大者父子君臣夫婦朋友之節。而散焉者天下國家之故是也。荅此者、君子皆志之。志之而不能遽有之者何故。無在我者以收之焉耳。在我者未立主以貫之焉耳。天下之達德。所以行天下之達道。而不至德。至道不凝。唯其存諸中者之足恃。然後觸之可以生道。變化可以善道。彼道者吾苐淂而志之。而所據以入者。固必存乎此也。蓋與道以名、與德以寔焉。若夫所謂立主以貫者、此其事在求端於仁。仁者。並列德中。而獨稱德先者也。仁在、則義禮智信廉勇之物、皆隨之而起、不慮其不俱淂也、亦倚之而全、不懼其為偏行也、然則可以裁天下而不割、可以辨天下而不皦、可以藩飾天下、不傷於偽、可以潔已於天下、不至於苦、有近厚近情之美、無專已病物之疵、故依仁至名、德與道一以貫之、柳又聞之、古之君子、食其虛、亦不置其寔、取其甚精、亦不捨其至粗、藝雖小道、必有可觀、苟日時之餘暇、君子又以此用之所以寔精神之虛、使外有事而內有守也、而于以效一用、致效一功、亦皆與有力矣、然惟功力所正用、時以當游衍焉、則其心固寬裕而不迫、而既有以寓其神志、則又未嘗不由之以淂道、
單行直入。言其所確然者。由其明也。言其未確者。亦由其明也。然必以確者為勝。 【 艾千子】
言其未確。何以為明。篇中惟德與道關際。略近似耳。吾未見其有確然之言也。明其所明。非吾之所謂明。正坐大不明耳。
志於道
○據於德依於仁
章世純
深求之於身心之間、所以入道也、夫道有德而德有仁、愈約之操也、學者於此益精求之而可矣、且君子而有志於道。未可就道而泛求之也。泛而逐之天下、則終身不可以淂道。何也、無所據以入焉耳。無所依以主焉耳。蓋道者。散而之物也。於天下為虛名。我無所挾則無以與之相收。夫德道之克也。德者散而在己者也。於取數亦多條。中無所統。亦無以使之致一。夫仁德之先也。有德以存身。然後有以領散殊之道。而行乎天下國家之間。有仁以統德。然後有以領散殊之德。而淂其交成互用之妙故德者。君子之所據也眾動紛紜而吾所憑者有地恃其德行之內立也夫君子之自修也事未作而吾歸守其性。物相奪而吾自尊其權。由是以御天下之。以同天下之勝。皆是物也。夫德在而五倫九經具由之。夫固據於要奧者耳。□者。君子之所依也。德行亦紛紜。而吾所主者止一端要於仁心為質也。夫君子之為行也、眾理具而以慈惻隱愛為其始。百節修而以歸物皆淂為其歸。若亨利貞之統於元。長收藏之總于生。皆是物也。夫仁在而恭儉潔敬忠孝節義之數具由之。夫固依于其自生者耳。據于德。則其守不失。然則雖處變而不□。理足以自負也。雖權行而不悖。心足以自信也。得據者物有其根矣。依于仁。則其行近戞然則難義以裁割、不傷於劇也。雖禮以藩飾、不傷於偽也。淂依者事會其本矣。夫如是而後可以淂道。
德字確。仁字不確。分別存之。 【 艾千子】
德字亦不堪確。彼善於此云爾。
據於德
○夫子為衛 全
章世純
以親易國、罪可知矣、夫父子之分。非可引他義以相抵者也。故君子無疑於輒之獄也。且直鈞、則尊者為淂理、惡鈞、則卑者為有罪、蒯瞶之與輒、鈞罪也、蒯瞶之為有罪何也、人莫不愛其親也、而志乎殺、莫不念其父也、而忘其喪、莫不欲其子之富貴也。而志乎奪、以為無人道也、雖然豈輒所淂拒哉。蒯瞶為有罪則輒為罪人之子而義不是輒為當立則蒯瞶為有錄於衛而義不絕然則非援蒯瞶以累輒即援輒以釋蒯瞶矣故輒立則亡人之罪亡也亡人之罪亡。則父子之說始專申而獨論。然則戚之圍。曼姑之師以國故行強於父也不亦明章弒械而大奸天倫也哉冉有知之、故設可疑之辭、子貢知之、故稱夷齊之論、然猶有求於夫子之旨而後斷者、不以身質言語之義也、
夷齊一問。極微極婉。將父子兄弟比儗且非。況全抹去題面乎。如此作文。亦容易矣。 【 艾千子】
論語載此章微旨。正在下一節問畣義理精妙。其所關已不止衛國一事。父子一倫也。而所以定衛案者已自明盡。竟拋荒聖賢至論。自作一則衛輒勘詞。豈止容易。直無題目矣。
○加我數年 節 【 其一】
章世純
易所以成德、聖人所盡心也、夫人身之動、淂失隨之、寡過蓋其難也、非深於易、惡能自全乎、且六經莫苦於易、六經莫深於易、夫易何為也哉、列六位而見王度者、伏羲之所以畫象、觀會通而行與禮者、周矣之所以繫辭、是故其道甚美、聖人以之通神明□德、其辭屢遷、聖人以之類動賾之情、非天下之至精不能□於□矣、然假以歲時之久、竟其探索之功、則亦庶有窺乎、夫陰陽者、人之所師也、人靈多□、不能自覽于悔吝之途、達於造化矣、不可以效法乎、與天同極、與地同極、事皆反而從其本也、陰陽者、亦人之所乘也、位以時滅、莫能□執于往來之通、達於造化矣、不可以推移乎、比復好先、乾壯惠首亦各順而聽於時也、若然者、明乎惠迪吉、從逆凶之理、不至以私知□自守之正、因以冒人道之傷、知夫小貞吉、大貞凶之機、亦不至以□正爭陰陽之衡、因以犯鬼神之忌、夫犯時之忌、罪不在大、明事之赴、術不在多、雖險而可以處焉有處險之功也雖凶而不失寔焉□為凶之道也故易也者、君子所盡心也、
易理若寫盡。便當滿紙。何難之有況所寫者皆易中套話乎何不以清新出之。 【 艾千子】
只贊頌易經一番不知於易之可以寡過。聖人學易之可以無大過。意復如何。
○加我數年 節 【 其二】
章世純
易道之妙、聖人之所難言也、夫其道大者其功探、易不可不學也、而急之則無翼矣、且不淂天道、自謂能盡人事者、皆過也、君子求本以用未、依數以究理、以天馭人而道周矣、夫人生於陰陽、死於陰陽陰陽於人、恩若父母、陰陽於人、怨若仇讐、故善者順而制之、不善者□而犯之、說陰陽者莫辨乎易、蓋於易而睹其深也、君子之用易奈何。易生物、亦運物、生之自來謂之命、君子受之以其性、既生而運我以往謂之時、君子受之以其事、故終身守命命所具奉之、所不具辟之、物而過乎其命、必無剛柔之正、日用守時、時未至圓以待之。既至方以據之、事而過乎其時、必戾終始之守、執命而用時、保性而成事、然則天地與我不相多也易道博大、吾知之吾與天地同往、鬼神與我不相非也、易道幽冥、吾知之、吾與鬼神為謀、天地鬼神猶且合之、而人何悖乎、雖然、非旦夕事也、雖然、非少年業也、功不積、不達其深、時未至、未堅其識、學久而通、智老而多、人事既足、乃求天道、然則可以吉、可以凶、雖凶亦可以居之凶。可以福、可以禍、雖禍亦可以居之禍。進而可以退、存而可以亡、亢而可不失龍德、是為無大過已矣、
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甚言易之不可不學。易之難學也。作文者許多曲折。方盡此題。若只泛講易理。與題何干。 【 艾千子】
將易只在吉凶禍福上看。只此一點意旨。便與易理。與聖人學易之理。千里萬里。
加我數 【 其二】
○加我數年 全 【 其三】
章世純
聖人之志在乎易、通於其微也、夫明於天之道而於人有餘察矣、此可易言也哉。蓋六經為處之教、而易為攬要之書、易道陰陽、陰陽者、人事之本也、世無窮、人事無窮、雖堯舜禹湯至於今、相續而為之、未之盡也、易獨何以相盡也哉、其所處者、物之始也、立於摠以盡□而天下之物、皆淂以其原繫屬其中、其所著者、物之象也、立於通以舉類、而天下之物、皆淂以似取象於其際、而道貴其中用處其□以中□陰陽而陰陽已不能齊也一畫之卦中□而過與不及居其二六畫之卦中二而過與不及居其四如是而天下之為中者六已難矣以正律陰陽而陰陽時相詭也當位者有矣而已有重剛重泰之患不當位固矣而人有所馬所乘之差如是而天下之為正者亦人難俟故人世之分。善之數少。惡之數多。少者道狹。不戒則遂出。多者途寬。不戒則遂入而在我者乾坤健又各自其性不可強於已也外者否泰剝復又各自其世不可強於時也以是參錯則雖萬舉萬歲豈足怪哉雖然盡知其偏者盡知其中盡知其悖者盡知其正盡知過之所在者盡知無過之所在矣在易淂失之說。皆繫以吉凶。稱吉以著是。稱凶以著非。是非之說。人所常疑。吉凶之稱。人所甚辨。人即輕於是非之際。而莫不懼於吉凶之間以吉凶深明乎淂失是非故其道可以喻於愚民而本之陰陽以為端者在神聖又可深求所不盡也故寡過君子所難言也。學易亦君子所難言也。年未至則力未優。無以與於上達之學。功不多不及其深。無以達於變化之全。此知命必俟於五十。而學昒又冇取於數年也與。
一部易象。都從過處生來。覯象玩占。而知過所以然之理。即可以無夫過之道也。亦惟聖人能深明其故耳。此作甚有體會。
加我數
○子所雅言 節
章世純
聖人之所言者、篤於常道而已、夫常道不明、亦語焉而弗詳者之過也、此夫子之雅言、所以獨有在與、且聖人之教、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所以狃天下於中正而漸之大道也、既以為教術矣。故常稱其事而喻其志。蓋懼天下之莫覺也。故言之。言之。天下著於其說矣懼天下之遺忘也。故雅言之。雅言之。天下將深於其義矣。而且□言也。其一曰詩、詩也者。所以使人諷咏之文也。諷咏之為學也。所入者輕。然而能深。久之有淂於勸懲之際焉。夫國風情而麗於則。雅頌性而通乎命。其列物也備矣。學者之所急也。其一曰書、書也者。所以使人稽古之文也。稽古之為學也。所求者泛。然而可大。久之有淂於帝王之全焉。夫典謨具天人之統。訓誥誓命明平成之烈。其立教也尊矣。亦學者之所急也。其一曰執禮、禮也者。所以使人持循之事也。持循之為學也拘。然而能固。久之自深於道德之意焉。夫儀禮制而人義有紀。曲禮制而人道有理。其表物也正矣。又學者之所急也。蓋聖人之教。常多其事以興之。途多而可以遊其志矣。三者所以離為分處之教。聖人之教也。隱其旨以會之。旨會而可以合其益矣。三者所以同為致意之文。而諸子之學、百家之辭、未有如是其粹者也、彼訓判天地之美、而此可以存統也、則彼宜所詘而此宜所尊也、即易之精微、春秋之謹嚴、亦未如其切者也、彼皆為言上之事、而此可以通下也、則彼猶宜微之而此宜表之也、此夫子之雅言所以獨有在也。
不見細心處。末後枝蔓。 【 艾千子】
此言聖人尋常言語之間。引据辨說。大約不出此耳。不是日提此三經為課程也。原本題為二句。今看後著四比乃一節法。不然則贅占矣。改正之。
子所雅
○我非生而 節
章世純
聖人以敏求自信、道其寔也、夫唯聖人為能學耳、其生而知好古、□而知敏求、成於性而不自己者。是其為生而知也乎。且夫知者何也、神明之用、與物相叩、而知出焉、其間號為生知者。我知之矣。非獨□為知也。偶物而知物之故。偶人而知人之情所偶即其所學學者眇耳而亦必以所已嘗類其所方至然則一身之中亦又有為之古者也。夫學者雖眇。其有學固矣。古者雖近。其有古固也均學何如廣為學均古何如遠為古乎夫生知之寔。我固未能。生知之名。正可不淂。所可自信者則有之。蓋嘗思焉。身載心而心每太於身生有知而知每長於生此一耳日可有千萬世之視聽也。是吾之所大快也□□今而古不能有今今避古而今可以藏古此一天下可受萬天下之委輸也。是尤吾之所深忍也。而用是汲汲矣一身之知常恐非一□之所能盡耳目無多用之固不窮也急疾以赴猶曰不及可木?變懈乎此吾假年之想所以深耳千世之積亦恐非一世之所能盡載籍已多味之又無窮也速以從事猶慮遲之可用需乎此吾寢食之常所以忘耳於敏求可卜非生知矣知本性已足。人力復何事也既敏求亦無賴生知矣人力可恃。天付復何功也。若夫不自恃而恃天。與不自恃而恃人者等耳。吾不取也。 有尾
深言而淺出之人人俱見真能以文言道世事者也。 【 艾千子】 即生知中講子古敏求。見好古敏求正是生知。尖新之至。
我非生
○神
章世純
事有涉於幽者、聖人微之、夫鬼神之事、聖人所立以佐教者、奈何輕泄其故、以重累立教之意哉、其不語也、示民疑也、且聖人不絕神于人、亦不參神於人、絕神於人、則人道淺薄、無所自懼其心、參神于人、則人心不靜、不復自必其事、聖人於此、謹重鬼神于祭祀之事。而獨微其故於鬼神之說。晝夜之道。不可誣也。而若不知其故者。有神乎。無神乎。五官薄之而不知。無可自據也。吉凶之司。信有微也。而若不能定其論者。神有知乎。神無知乎。心徵之而無說。莫可指陳也。□□神同物。聖人有時言天天有也因有以還有而可借以尊大其事□與人同理。聖人終無時言神神無也舉無以還無而因以疑□其□有聖人不語、而神得以有其幽、幽則尊、自聖人不。而人淂以有□明明則不惑。故聖人之不語也。教也。
經書中神字原多。不必強同。子所不語。不過神降於莘。伯有為□之類耳。何必曰聖人微之。與疑玄其旨。幽則尊之。張皇大過求□淂淺也。 【 艾千子】
要之大力原不懂神字道理。只一肚皮師巫邪說耳。
○子釣而不 二句
章世純
聖人而為不仁、仁亦在其中矣、夫釣弋非仁術不綱不弋宿、則猶是仁者之意哉、且萬物莫不相殺其由來者遠矣、起於天地天地之大且以殺道行秋冬殺固天地所倡矣聖人不欲求高於天地與分過焉耳、然以殺為道君子終疑焉、故出於殺與不殺之間、以示其疑鈞若可也、綱又若不可也、弋若可也、射宿又若不可也、人少而物多、殺多、以治太過也、又多殺焉、又一太過也、於是乎節之、人強而物弱、貪者、是亦物之智者也、聖人許其智、故不以綱窮之、鳥之宿者、是亦物之安者也、聖人許其安、而不以財窮之、若此者一以分過於天地、一以善治於萬物物之所以不恨天地而歸首惡與、
此題著一句計較商量不淂。著一句議論不淂。即不能隨題□記者體。亦不宜太搜索無千話也。 【 艾千子】
仁者天地之心。若無聖人之道主張其間。天地之仁亦行不去。故曰與天地參。揆文教。奮武術。弧矢之利。皆仁也。放蛇蟲。飼虎豹。不仁之甚者。釣弋固仁術也。綱與射宿。則太過而為不仁。故聖人無是爾。
○仁遠乎哉 節
章世純
仁道不遠、試之欲而見矣、失欲之即至、何其速也、亦可以知仁即其人。有合一而不分者矣。世類無志於仁也。人有莫為之病。而道受難為之名。仁之代人任咎也久矣。彼盡懸意為遠耳。果其遠也。則強附而莫合矣。淂不應求。其間岐也。而仁然乎哉。果其未免於遠也。則雖合而有待矣。求淂相跂。中猶有際也。而仁又然乎哉。我以為仁與不仁之人相爭在彼此之界而仁與不仁之念止爭於方寸之間而其爭於方寸者又苐論惺昧不論有無也共是繼善之質。誰且獨無是心苐昧之則即此方寸而非矣惺之則即此方寸而是矣惺昧固不易心也仁與不仁之品爭於終身之功而仁與不仁之心爭於須臾之念且其爭於一念者又苐論向背不論存亡也雖在摧剝之候此仁何常暫亡苐背之即此時而晦矣向之即此時而顯矣顯晦固不須頃也其欲仁也徒取於一時之意。而終食之不違。造次之不舍。皆為有待之功此誠不淂與純仁之士較疏密之養其仁至也則還以生平之真。而性成者之所安行。深造者之所自淂。亦即其頓合之體。純仁之士亦不淂與較淺深之數如是而且可謂仁遠乎哉。吾謂仁即果遠耶亦非不為者之所淂言□也彼寔未嘗有一曰之功遠亦何從見也今我即謂不遠乎亦非不為者之所淂言不遠也彼寔未嘗有一日之功即不遠亦何從見也
平常耳。然間有醒語。作奇文。便勝人。作平等文。便不如做時文人。細潤新楚。此自吾社中兄弟病處。 【 艾千子】
極平常中有醒語。先輩之妙盡之矣。江西社中。正多了求勝出奇一轉耳。要亦平常中無真滋味故然。如此篇又何嘗不細潤清楚也。
仁遠乎
○君娶於吳 二句
章世純
為婚而瀆姓、禮之大本喪矣、夫禮有本有文、登降度數大也、而人倫本也、猶是姬之胤也、而以議婚姻、將無亂紀已甚乎、且先王於合之甚者。皆求有以別之。別之而為合。故其合也。合而固。安而能久。異而後事同暌而後志通。此其義乎。然而為義不止于此。天地陰陽之氣。皆以異類相求。以異氣相益。而至以一本之親。通其情昵則有善盡之憂。人道禮義之治。常使疏不至離。親不至瀆。而至以私褻之意。□於骨肉。則有道苦之害。而在太古之時者。其取義情。蓋其智足以□微。故所詳者專於陰陽之際。以同德為同氣。同氣者同姓。異德為異氣、異氣者異姓同姓雖遠。不為婚姻異姓雖近不避婚姻故同為黃帝之子。而著姓之殊。所以然者。紀異德以別所生之氣也。古道然□。在中古而後者。其據義顯。蓋其智不足以及微故所詳者專於禮義之際。為正姓以統遠。遠者行飲食。為庶姓以統近。近者議服數。男子則稱氏以別貴賤。女子則稱姓以別婚姻。故有買妾不知姓。則小之之文。所以然者。本所從以厚男女之別也。周道然也。若夫周公。文王之自出也。太伯太王之自出也。二國之子孫。各以其祖而君有一方之土。二國之祖。即嘗以昭穆相從於再世之間。此可以為兄弟之國矣。未可以為甥舅之國也。而女?匽然講好合之道於姑姊妹之間。氣一不相濟也。男女同姓。其生不殖。非天地之道也辨失則敗王也。宗不余避。余不避宗。非先生之教也、是以不命於天子固非天子之命之所可加耳不告宗廟已固無辭以稱耳國人因是謂之吳孟子繫子於吳。是奪吳宗也。以魯之故而使吳不有其姓。非吳之所受也。夫繫子於吳。是又奪宋宗也。以魯之故而使宋不淂正其姓。非宋之所受也。於其存而稱之曰孟子也。諱君惡也。於其後而書之亦曰孟子也。諱國惡也。曲為君諱。曲為國諱。於臣子之義淂矣。而為其所諱者不亦可知乎。故以淫而亂男女之辨者、齊桓是也、桓惟多內奸、而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淫瀆甚矣、故有蟲出之禍、以弱而亂男女之辨者、昭公是也、昭惟脅于強臣、而結好於吳以自輔、不振甚矣、是以有失國之禍、蓋男女之別、國之大者、未有亂之於本、而害氣不從者也、
有學問人。不必搬衍。莫若政作一首婚姻論。豈不更佳。國語一段。司空季子逢君之惡。附會其說。以娶懷贏耳。大力柰何信之。據以入文。雖百世不通。自周人始。然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是同胞兄弟。可通婚姻也。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是同父異母兄弟。可通婚姻也。無稽之談。聖門所不道。大力只好搬衍學問。輕信如此。讀書人可有如此大力耶。 【 艾千子】
古書中說數。害道者甚多。不可憑以立論。使瀆倫內亂。而曰亦猶行古之道也。非其說之罪乎。艾評甚有禆於世道。題是敘述。未竟其說。不淂便下斷論。
君娶於 【 三】
○禱爾於上下神祗
章世純
禱祠之說、蓋古有其文矣、夫人力所無可奈何、則以聽乎神、此禱之所以設也、古之道也、且鬼神以幽而治於明、天下之事、凡出于所不其而至、則概乎神之所為也、於是乎人始有求於神矣、而其為理之所有者、蓋道有可以來則有可以往鬼神之能通於人、與人之能通于神、其理一也、事有可以之凶、則有可以之吉、鬼神之禍人、與鬼神之能福人、其理亦一也、而禱爾子上下神祗之文、於是而著于古人、古之人所以自行其身者。一信之於事之所可據。盡己而已。他何求焉。內無旁福。外無旁禍雖有鬼神之事。常不以亂其居受順之所。古之人所以為其君親者。畢竭其事之所可致。苟有可為豈餘力□。忠臣之義。孝子之心。求之幽冥之間。亦以效其無所不盡之意。是說謂鬼神之不可以不正干也、則求其生平之美而陳之、神道福善、吾以有善責福于上下天地、順鬼神之所以為權者、祈之而已矣、其言忠信於鬼神、則神將享焉而降之嘉祉、謂生平之行不必盡當也、則又求其過失而謝之神道禍惡、吾以除過求貸于上下天地、亦順鬼神之所以為權者、禳之而已矣、其言實效其至心則神亦鑒焉而收還威怒、夫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其讓道存也、有請求之事、以為去□道也、故君子難之、不輕以加於人、亦不輕以君于神、然神之所以為神者、因效功於人也、禱而不能應、即無以為神也、故君子從事焉、有功則報之、有故則祈之、是以盤庚之作下也、稱乃祖乃父、斷棄爾命、以惕其意、夫豈謂世果無神道、以不然之言、厚誣天下乎、蓋亦信其有誠然者矣、周公之請代也、謂三王之神、有丕子之責於天、夫豈無實事、以矯誣之事、自為其功乎、蓋亦信其為必可請矣、由是觀之、禱之有與無可知矣、
篇不見子路一意何也。須將他痴處描畫。不宜專講道理。 【 艾千子】
專講道理。此非子路痴。而大力之痴也。講來有何道理。不過村巫市卜。謝菩薩掇羹飯之陋說耳。子路所見。亦不至是。
禱爾於
○恭而無禮則勞
章世純
恭亦有節、止之於禮而可矣、夫君子好恭以成其名、然而亦有當也、而至於過禮、則或者有以議其後矣、且君子之與人居也、狎甚則相簡也、莊甚則不親、君子狎足以交歡、恭足以成禮而已矣、故禮之不可以已也、由之可以生恭、則接物之義也、節之所以養安、則定身之仁也、故一之於禮。則無有不恭者矣。一之於恭。則有過禮者矣。夫君子審於禮、所以調性情之甘、豈不或畏而敬、或愛而敬、以為足以違至心焉、斯舍之矣、既過而不止、而有作而致其情之意、則性情之所不能便也、君子由於禮、用以固筋骸之束、豈不大讓如慢、小讓如偽、以為足以成文理焉、斯舍之矣、既過而不止、有瘁焉而不可終日之意、則筯骸之所不能任也、蓋人事往來之節君亦有所應淂之臣父亦有所應淂之子我好為下將使人可安於上也而踰分之施違心以相加。其可久乎。病于夏畦。君子所以譏足恭耳。天下施受有分君終不可插而從臣之儀父終不可損而行子之節志乎尊人亦必淂其自卑之當也而退巽之過。毀則以相成其可行乎。減而不進。君子所由慮消沮耳。是以上交不謟。下交不瀆。接人之道。唯應至分而止。而或失則多。或失則寡。高下之間。皆非道德之平。夫天下亦唯守禮之士重於時耳。
句切字確。與題孚洽。且有醇儒矜重之像。 【 艾千子】
此言四者皆德行之美。而無禮以節之。則有是弊耳。非言由□□生恭慎勇直也。且恭字義猶近之。下三句又如何例說淂去
恭而無
○君子人與 二句
章世純
大賢所深與者、能為國重者也、夫勝人所不能勝、則其所自淂者必深矣、非其人固莫與也、且夫人之能與事相際。而人之品與能相循。事無所立。能無所見。而曰我固君子。人不吾信也。夫共是人耳。或小效而不足。或大受而有餘。或履常而不足。或蹈變而有餘。此天之所與、器有以限之、弗可更於後耳、此已之所淂、養有以分之、弗可取於卒耳、有如託君寄命而能自效、臨大節而能自堅者、此何如人哉、是必其道足以自信。故勢之所處、不自嫌允也、權之所任、不自嫌專也、以能斷行其志於顛踣傾側之中、非然者、吾之守未、可以質吾之心、將未至乎事之情、而氣己靡矣、生平經濟、必無一可用也、又必其心足以信天下。而事所欲立。眾亦與之。理所可見。勢亦便之。以能奮□有成于險阻艱難之內。非然者、吾之心未足以喻人之意、將欲犯天下之患而不淂藉矣、古人行事、恐未可倣也、蓋嘗有所徵之矣。彼當年放桐改亮之舉。其事出於疏者也疏則勢輕然而竟行其志者何也夫為其人之為伊尹也非伊尹固有所不能。非伊尹亦有所不敢也。又嘗有所徵之矣。當人負扆□攝之為。其事出於親者也親則勢嫌然而竟成其功者何也夫唯其人之為周公非周公有所不能為。非周公亦有所不敢為也。是蓋事行出危疑之中故其任不屬木屬德且功業更出豪傑之上故其品不屬小成屬大受彼幹臣之數力於一方視此不敢望也即志士之蹈軌于尋常較此亦非其侶也而且淂不謂之君子也哉。
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抹去人與人也。專講君子。雖稚子能之矣。不意老手犯之。 【 艾千子】
不體貼語氣是大病。語氣不是虛文。其一疑一決中。有無數道理好發明也。中比正講君子。本領亦欠精切。
後半唱嘆歟字也字處極有動味
君子人
○師摯之始 節
章世純
魯樂之盛、正之者有人也、夫周禮在魯、周樂亦在魯也、而僅曰師□之始爾也、後無乃不繼乎、且聲音之道。存乎其人。是故動其本而治其飾者。明聖之作也。淂其音而淂其數者。官師之守也。作者之隆。不可幾而睹矣。述者之盛。其猶有復者乎。予思夫師摯之始也、是時也。樂淂其倫。官能其職。藝成而進乎技。淂元聲之要渺焉。不懈而及於古。有先王之遺風焉。若乃關睢之亂。蓋其盛也。蓋制樂者作之於終而本之于始。原興王之瑞。而永而歌之且闋之時。所以著王道之其深使逆者思初。安者惟始也。善為者希淡于始而致隆其終。挹眾聲之美。聚而致之飾歸之會。所以引人心于愈上。以著不竭。以明不匱也是以察其聲者睹其體贍而用博四時迭起萬物循生幽微必達而若不可以為端聽其樂者為之歡放而欲愜目窮所見力屈所逐覽觀無極而常不足相盡洋洋乎充滿周遍也。蓋亦一時之盛哉。道有時隆。亦有時替。人心之好尚既異。風氣之推移且殊。存于上者。志淫好僻。則好濫邪散之樂作。存於下者。政散民流。則哀思怨厲之音生。師摰之所為者。亦復不可知矣。
說樂音處皆是說關睢處便非。當分別觀之。 【 艾千子】
洋洋句。極善為難狀之言。見其力量。此歎美中有愴然追惜之情。須在言內包裹。卻未能淂也。
○巍巍乎其 二句
章世純
稽堯之所就、而大可知矣、夫考其時、列其事、則人可淂而論矣、如竟之成功文章、是豈不千古之盛哉、且後聖遞作、則必有勝乎古之人者矣、而作而愈勝、而或不能相加者、有所因而為之則績分於前人、而道以減於後代也、君子所以重能創也、當堯之時、凡所為者、大抵皆堯所作始耳、先乎天地之氣、則天地無以資其事、而異乎往聖之執、則往聖無以基其猷、而堯固卓然也、事相加而為功、功也者、列事之報、而殽道之用者也、事事而經之、積子事則功多、於是乎堯之成功遍天下矣、物相雜而為文、文章者、錯法之迹、而賁事之光者也、物物而飾之、積于飾則美備、於是子堯之文章遍天下矣、夫物之倫子無者名相之所不淂加也而言論之所止已窮于無而物之極于有者名相之所不能盡也而擬議之所隔則亦窮于有而有如□之成功。堯之文章。悉數之不能終其物。散為之名不淂也是天下之至□也包舉之不能著其凡共為之名又不淂也是天下之至隆也是豈不巍巍乎、煥乎、而豈可淂而名之哉。蓋亦以其時考之也後之人踵其事而加修、則功有過焉者矣、龔其迹而加飾、則文章亦有過焉者矣、而不幸而為後之人、則亦不淂不以因仍受屈、則豈非創者之獨難哉、
窮於無。窮於有。方見無能名。至於堯亦有因。後世何常無創。上以能創為無名。則無名淺矣。兼亦蛇足。 【 艾千子】
直是誣至聖。低看了堯之成功文章。豈止淺與蛇足之譏哉。
巍巍乎
○子絕四毋 節
章世純
聖人之動、惟其時也、夫時固不可知、時固不可留、則意必固我亦安所用之哉、且道者、萬物之宜然也、著迹不一、而因遇以成、然而人橫以情計衡於其間、是以動而相失也、夫子無是矣、夫子聖之時者也、存乎時者、倏忽莫知其域、以變化乘人者也、變極故無端、存乎此者、常變惟其所遭、以因順為行者也、順甚故無情、夫吾所據者、見前之一頃耳、及至後來、殊未可知、未可知而意之、誣也、懸測隱遠、先失目前之處、何也、非今日之時也、吾所能用者、亦見前之一理耳、理之于物、殊非定域、本無域而決之者妄也、先成其心、將失轉化之根、何也、非後日之時也、吾所為者、適如是而為也、適如是而為者、豈有固哉、首之所用、今或舍之、與變為期而已矣、亦以時不一行也、吾所為者、因乎物而為也、因物而為、豈存我哉、不謀于智、不顧於慮、與之俱往已矣、亦以時不在己也、四者俱絕、故常居靜以待天下之應。有度無度也。有數無數也。無用智之累。無建已之患。則已之淂也。四者俱絕、故常游虛而入萬物之會。其應非所為也。其動非所設也。不措而自當。不為而自成。則物之淂也。故夫子聖之時者也、
旨宗道家詞趨魏晉。時字既為蛇足。亦落窼臼。 【 艾千子】
為人門下弟子。全不識認先生模樣塗抹箇牛頭馬面來便道是吾師真法身如是豈不可哀。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章世純
聖人之教、無所不盡也、夫鄙夫無可與語、而猶將求其說而盡之、不倦之教、於斯見矣、其言日、二三子類相疑於有隱。必謂有存而不論者矣。否則亦有論而不盡者矣。而實不然。自度生平。固未嘗敢誣□夫也。今夫道有所起亦有所究此存乎彼者也知有所通亦有所訖此存乎我者也丘於道豈常有語焉而不詳者乎。丘子所知也。豈常有舉端不竟者乎。理之在物。初未嘗藏。出人心之靈。與之徵召則旨趣之所存亦隨有可指者矣而原本必要其末見所淂至。未昔蓄不以罄也事雖至粗亦自有說從淺近之地益推而遠則展轉之故□有可論者矣而圖物必造其歸。事所有緒。未嘗嗇不以竟也。蓋含是之情。皆相誘於所不及。不必大有餘也。但在高下相差之間。善誘之責。即有所任。不敢以已之無知。遂負來者之誠。賢愚之倫。皆相資于所有餘。不必才相次也。茍非傲辟自棄之人。因才之教。即有所施。不敢以人之無知。遂無一體之意。然則授受之際。亦安可不竭哉如是而有以相益也在鄙夫自淂耳吾可以自慰也如是而無以相益也亦在彼自淂耳吾亦可以無憾也
原本必要其末。淺近之地。蓋推而遠。於兩端字義甚切。相誘於不及。相資於有餘語雖工而不切兩端之義。分別觀之可也。 【 艾千子】
當時此等題。不說墮孤鬼窟中。直是景星卿雲不易多見。
我叩其
○雅頌各得其所
章世純
正樂者、正其詩而已、夫詩、樂章也、樂章淂、故樂淂也、且樂本起子詩。有詩而有歌。八音六律。比而成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而歌者在上終貴人殾也詩有雅頌。二者居樂之大端矣。樂壞而來、有用之手其方者、則與禮不相中、有詩存而無其聲者、則與樂不相錄、夫詩因□聲。非若他經之以義行也。聲不淂詩。無以為質矣。詩不聲。無所可用矣蓋非獨音節之各有所當亦且綠竹之各有所葉老訂而後淂其詩無不淂其聲者舉詩而繫之其聲舉而繫之其樂各淂其所紀繫無散逸者矣詩亦副禮、非若他事之可獨行者也有禮無樂、□已素也、有樂無禮、則無主也、蓋非獨用之有其處亦且用之有其序考訂以後。淂其樂。無不淂其禮者、舉詩而繫之禮、舉禮而繫之事、各淂其所配合、無錯亂者矣、雅淂其所。則王政舉矣。所歡欣和悅以盡群下之情。恭肅莊敬以發先生之德者。此可以達其致也。頌淂其所。則鬼神享矣。所謂美盛德之形容。告成功於神明者。此可以將其事也。後有王者。欲復先王之禮樂也。其在茲乎。
作此等題。當如老樂工。明器適用。無差錯耳。一切文人華端閩話無所用之若大力中二比庶幾無愧矣。 【 艾千子】
詩與樂自相聯切。此章本義也。樂與禮相聯切。別是話頭非此章義也如此枝蔓。政刑戰獵。何事不關禮樂乎。正因詩與獵相聯切。故說箇樂正。便說箇雅頌淂所。兩件一時同停當不是以樂行雅頌。亦非以雅頌淂所而後樂正也。此主以詩正樂說亦偏。
雅頌各
○可與立未可與權
章世純
道至於權、即能牟者猶難矣、夫權以變通盡利、自非聖人不足語此、其次唯守經為可耳、且道之在天下、散于多端、人之竊以為名者固已便于有所托矣、聖人又開之以權之說、權之說出、天下愈縱恣猖狂而無所底、君子于此必擇夫能立者而後與之道無常者。不善之所從生非持之已定者不足以立其本也即能立者亦不遽與之中有主者。成心足以相拒在守之過確者不足以達其化也蓋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夫道之說亦多矣、仁或不必于不殺。義或不必于不取。將以合時事之會。固不以故迹據也事之不以迹求者其□也無所依據而其退也無所底麗天下之士始苦然不可窺矣而權雖反經。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也蓋道至權而愈正矣有自貶損以行楉。無害人以行權。將以行自許之心、必非以私利動也、事之不以私斷者、其成也為可居之功、而其敗也亦為可居之過、君子之道。□冥深不可知矣。故權未易言也。必有以知夫經之莫非權也。而後可以權。夫居處之間。日用之際愚夫愚婦處之亦自有輕重多寡也□通于小節滯于九體則識未達耳必知夫權之莫非經也。而後可以權。夫堯舜之揖讓。湯武之放伐聖賢處之亦以為日用飲食也而問之而驚學之而狂則才非大耳道有其至用爽其宜則一毫以乖終不可以意處其劑又有其分淺深之度適至于是終不可以自溢其涯自古及今。能權者幾人哉。
此文在大力稿中。當是極寬大之文。汰其套語。存其崇論。在善讀者耳。 【 艾千子】
漢儒謂反經合道為權。說成經自經。權自權。竟兩件相對。而有權變權術之說。則竟離乎經矣。故程子辨之。而程子權只是經一語。人太高渾無分別。恐學者鶻突去。故朱子又詳論之。蓋權實不離乎經。而精微曲折。則有非經之所能盡。必見理精熟。乃能權衡輕重而悉合於義。是所謂權也。故曰經為已定之權。權是未定之經故權與經。須看淂是二又實是一乃淂。權即是上至善之意學者必須到此。乃為至處。然學力未至而妄及此。必成差誤耳。如□儒所云。則學者便亦可不必到權。與守經者各成一是矣。孔子□箇未可與權。是必須到權乃淂。與經正是一條路上事。但有至有未至也。結二比甚淂此意。
精□可愛 【 耀星】
可與立
○式負版者
章世純
民教所存、聖人斯敬之矣、夫聖人敬眾、其籍干版者、亦眾之至也、是以式之、蓋聞禮下十室、所以者何、不敢誣十室也、不敢誣十室、況其大者乎、今夫版者、豈有實哉、戶籍存焉耳、古之王者、謹於養民、而欲周知其數是故有司民以協孤終有司商以協名姓、司徒協旅司寇協奸、是以出入往來少多恐生之數、皆可淂而知、而歲終則具其數以上之天子、版者、所以記也、然而亦已重矣、夫天子兆民、諸侯萬民、天子諸侯者、民數多寡之稱也云爾、天子天下、諸侯建國、天下國家者、亦民數合離之稱也云爾、數之所商、國家強弱、子是乎生、何也、車棄之所出、以此數也、卒徒之所籍、以此數也、數之所商、國家□富、於是乎出、何也、地利之所任、以此數也、技藝之所作、以此數也、是以王者之于民也。亦必端冕而蒞之。必弁冕者。敬之也。不謂禮不下庶人而簡其體也。其於民籍也。則拜而受之。必拜受者。敬之也。不謂空籍之所存而簡其事也。至於夫子無王者之位而有其心。斯民之徒吾與。久矣其托于懷也。吉凶與民同患。久矣其切於志也。睹負版者。如對兆姓。敢不式哉。蓋民者。天之所甚重者也天視以民天聽以民古言之矣天猶重民王者曷敢不重民夫亦達天之志而已矣民國王者所甚重也若馭六馬如保赤子古言之矣王猶重民君子曷敢不重民夫亦存王者之意而已矣
此等文雖大破敗。然使百人作此題。百人中豈無五十人讀三禮國語者。人人寫來。大力以何處標新。乃知昔人貴清真。彼固久知此類之必腐也。 【 艾千子】
後二比見鋒芒。前半雖曼衍。然亦是大家古懋氣脈。後二比他人百思不到
式負版
●下論
禦兒呂留良晚邨評點
不踐迹亦二句
比及三年二句
顏淵問仁全章(其一)
顏淵問為全章(其二)
克己復禮一節
君子質而全章
文猶質也二句
文猶質也(其二)
君子之德風
質直而好三句
湯有天下伊尹
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上好禮則二句
欲速則不二句
南人有言巫醫
不占而已矣
有德者必一節
君子哉若二句
為命禆諶一節
或問子產全章
桓公殺公子糾
桓公殺公三句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行夏之時
行夏之時(其二)
行夏之時(其三)
臧文仲其一節
君子義以一節
知及之仁三句
動之不以二句
動之不以二句(其二)
季氏將伐顓臾
是社稷之臣也
蓋均無貧三句
伯夷叔齊之下
邦君之妻一節
邦君之妻(其二)
性相近也二句(其一)
性相近也二句(其二)
性相近也二句(其三)
子張問仁全章
子張問仁全章(其二)
四時行焉二句
君子義以為止
齊人歸女樂
有始有卒二句
過也人皆仰之
譬之宮牆及肩
不知命無子也
○不踐迹亦 二句
章世純
論善人之所至、概乎其有淂於天矣、夫踐迹則膠、入室則神、然而兩不居也、而善人之品出其中矣、且道有至分恃學以往然而不足焉者君子也恃質以往然而不至焉者善人也夫中不足則事之外。自然不足則事勉強者。勢也。先王有教著之度數之守而援所不至之人後人有學自設隱括之中以猶所不及之法此迹之時為利也。淂其所據。動乎賾而可亨。然時亦為病也。據其成勢。無方至而或滯。善人不賴其利。故亦不受其病。不受其病。亦終不淂其利。無應而獨造。能矣。入神以利用。其能乎。循心以為量。能矣。越分以相追。其能乎。況矩在近神作其合、玄理處遐、勢塞其通、是以徘徊中道後已離群而前不臻極也
寥寥數語。改入章子留書。更歸類矣。不必作時文也。時文自有節奏。安能伸縮由我。 【 艾千子】
看亦字紐子。分明一揚一抑。苐下句之抑。即在上句所揚內。亦字乃跌淂緊。短節中反覆極圓靈。
○比及三年 二句
章世純
民可使富、用之有道也、夫民之不足、政無經也、誠淂其制以御之、不可計時為效哉、且國家之患、莫大於民貧、民貧則輕生而傲主法、國不可淂而為之、使求淂攝尺寸之柄、將必以足民為本教、雖三年之中、度可展吾事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土地不加少也。不加多也。然而物力贏乏之數。消息其中。其民不加眾也。不加寡也。然而作業饒鮮之數。消息其中夫利生在下其事在上事治於朝而利生於野養未之相舉也作利在力、動之在術、術用於微、而利積之著、計數之相使也。治之以事、臨之以術、一年舉之始、可以俱其端矣、三年與之終。可以蓄其功矣、然則山材藪澤關市之產、無不出也、五穀布帛菓□之財、無不登也、下之禮養有賴也、上之租藉有供也、託業于民。與□為無窮取藉於令。變化而不竭。是則求之專才矣。
原評云。居然千尺之勢。予謂短章寥寥。而有千尺之勢者。獨大史公遷耳。若參入東漠六朝。為排為整。索然無氣。安淂有千尺勢也 【 艾千子】
實無佳處。徒為短耳。千子於此不為荷。
○顏淵問仁 全 【 其一】
章世純
為仁之道、在知所從事而已、夫已私勝、則與禮相違、而與仁相違矣故一克己而為仁無餘事也、且五常之德、互相為也、故為仁之端、在於為禮、凡以禮節仁耳、而禮甚嚴矣。本以養已之安。而其初未嘗即與以所便。己又甚縱矣。本為載禮之官。而其中不能即與之相從、故顏淵問仁、夫子曰、是在克己而已矣、已而聽之。怠慢者也。樂者欲□也。雖終身沉淪可也。己而自克。強力者也。遵儀節者也。雖二日而天下歸仁可也。以已自用、已之權重、能與禮相爭、以己自用已之權亦重能、與非禮相拒、足之所為、何所不可、人矯淂而撓之哉、蓋嘗按之其為私欲之竇幾何事也。其斷之之法人幾何也。私竇所開。不出視聽言動四者。而斷之斷法。一勿令淂縱而已。夫已兼行止以為能。苐以非禮每與身相乘遂覺宜止之地偏多御己者順逆而互用。苐以人心每與非禮相狃遂覺逆奪之法偏勝也蓋至是而回知所從事矣、知其力之足以任此矣、要而言之、所欲淂者、慈愛之理、而所從事者、莊敬之事、聖賢之學先其有可用力者而已。至於正大存于身、而公普自流於物、此無所復事吾力者也。所欣得者、節文之事、而所從事者、制私之功、聖賢之學。亦先其有可重用吾力者而已。至於私欲斷絕之後。而安行正大之途。此無所重用吾力者也。此先難之事。用力於仁之方也。
凡大力文。不填贅。不雕琢者。皆能正大顯切。如此文雖無甚佳。亦能了當題面矣。 【 艾千子】
吾竟不見其正大顯切。仁字。禮字。克己之已字。由已之已字。無一懂者。安能了當題面也。
顏淵問
○顏淵問為 全 【 其二】
章世純
自克於非禮、而為仁之事盡矣、夫己常與非禮為狃非自克不能自反也、故克己為仁道之要、且先王之教、罕於言仁、而詳於言禮、自其一身以以至郊廟御射婚喪之類、其綱維甚設、而度數甚具、則固全舉乎仁之節目也、然而天下之人、常與禮相離、而莫能反而從其儉者、此何故子、形骸具而欲生其間。嗜欲過而制度生其間。其有欲性也其過之必不安。求淂禮而節焉者亦性也。願禮之說尊。而欲之事切。留居此身之中每先發而為之至禮出轉念之後特□起而與之□□心待人心之盡天理處人情之餘此所以常徇私而違禮耳雖寔、天下事固在我也。己而委靡焉。而任其所之。未有不逐波者也。如是雖畢世沉淪可也。世而大奮迅焉。而矯其所之。亦未有不自聽者也。如是雖一日成仁可也自摻唯我自縱亦唯哉其縱之也耳目口體之好。各出而競其所求雖以先王名法之嚴。古今格言之正皆不足以回其所向而反其所之及其操之也視聽言動之出。亦各伏而從心所置不必惕於師友之箴規。旁人之指摘而亦自能復其所過而撿其所違也夫所難獨在非禮耳去其非禮而一身所為皆禮矣亦所難獨在一身耳。一身皆禮而加諸天下必又皆禮矣。以禮治身君子之所以仁其身也。謂不以非禮累之也。以禮加天下、君子之所以仁天下也、謂不以無禮虛之也、為仁亦有何難哉、然克己而為仁無難、則明乎克己難矣、故夫子唯與顏淵言之、亦知其必能從事于□故也、
禮字太重。仁字太輕。禮字易講。從禮渡到仁字處難講。如此作文非失輕重也。走易路耳。 【 艾千子】
禮字易講。只此句。可見千子亦未識禮字。禮非名物度數儀文之謂。識禮字。便識仁字。此文做禮字。毫不關切仁。正可見禮字難□耳。難講而重講之。自講非禮之禮直謂之不是。不可謂之走易路也。識淂時。講禮字易仁字亦易。知仁字難。禮字亦難。但有是不是安有難易輕重哉。
顏淵問
○克己復禮 節
章世純
為仁之道有要、而獨責之已也、夫為禮所以為仁、此其要也、而久勝乎禮者、非自強者能乎、且天下之事、固有借途於此、而收功於彼者、為非其事、而可以致其事、則其中固有相通者也、外而效之天下則常分、而內而致之吾心則能合、故可以專務而兼淂耳、夫四端之德、仁與禮為分處之數、仁用其柔、出而愛人禮用其剛、入而自治、天下之至不相為者也、而天下之至相為者莫過於是、蓋愛愛人以為仁、天下未有不自能者也、而一域於多私之身、則雖有子諒之心、愛利之深、昏以一身盡之、而無可餘以及物、今也自斷之於禮、以簡其自□之心而消其生身之私、則不自用之慈愛、皆可以為人也、私斷者即為公、能公者即能愛、天下遂以稱仁人也、豈足異哉、而天下之人、使為仁則常易、而使為禮則常難、事之以自嚴為道者、固人之所怯畏而不前者也、故能達於禮者、必有大奮發焉、以自勝於怠惰之氣、而凝實其慮、以自堅於久遠之途、然後可以強力而不反、可以復禮、可以為仁、已不自克、天下固無如我何也、是以聖賢之教、莫不略於言仁而詳於言禮、而能禮即謂之能仁、謂仁其所自流者耳、亦後於愛人而先於克己、而剛毅者謂之近仁、謂其可以勝禮耳、夫禮者、義之屬也、而克己、則勇之屬也、而仁固在焉、道之互為用也、固如是哉。
今日豫章之派天下所宗然求如此明切者殊少。何也。蓋學無□須則不能明理。無才力而借資脂粉。掇拾餖飣。則不切。此二者今天下學豫章之通病也。全以古質行文。方稱才士。 【 艾千子】
吾謂此二病。正豫章諸公木病耳。不待學之者。學之。則未有不病者耳。如此題仁字。只看做慈悲。禮字。只看做方幅束縛。無一句有當題理。安淂謂之明。謂之切。仁字禮字既看錯。雖以古質行文。徒張其淺謬。又安淂謂之有本領哉。
克己復
○君子質而 全
章世純
文不可去、以無文之不免於亂也、夫自無文而之有文、蓋非一聖文之力矣、奈之何其務去之、且昔者先王之治天下。莫不因自然於□。而獨提文以為權。用文之地甚少而文常貴。是故恬所親子質。而友疏外以文。以補其不足之情。任野人于質。而異尊上以文。以立其有餘之勢皆所謂以文為權也。後世文勝而文賤。於是有快予去之趁。嗟夫。是未知先王之心與先王之道也宇宙處質之時常暫而向文之日常多物力不淂不日殷。智巧不淂不日益。情耆不淂不日廣。而吾猶將規少小以為禮而盡黜多大於其外。則禮之地狹。而餘于理外者為多禮之內地狹其能守焉者必寡矣禮之外地多其逸出焉必眾矣是聖人之制之不善固使無禮勝禮也先王知其然。故用物以盡而與禮以全舉物力之多與人智之巧盡用之以為禮而使天下之嗜欲無以出其中是聖人盡範天下之法也而因之以立天下之等。因之以進天下之心。使天下之為君子者。有其德則淂以服其服。有其功。則淂以用其典。大顯大明。而道德之氣。又使為君子者。服其服。不可不實以其德。用其典。不可不克以其功。反已考衷。而飭厲之意存。而其別異尊卑者。使物足以輔儀。儀足以彰分分足以行令。令足以使民。而且既已豊肥天下。則其爵賞可欲而足以勸也。爵賞可欲。則刑罰可威而足以禁也。此天下所以不勞而治也。故文質並至。則同於利。文質一立一廢。則同於害。質所以為同。文所以為異。去其為異者則萬物一齊無以相明而極於無以相治即先王向以為天下哉
題目安在。請學者按題索之。 【 艾千子】
大開大令。大轉大摺。勁力強詞。瀾翻碎。真淂老泉之悍。東坡之雄矣。若與論題目道理。即索然氣盡。且縱與逞一奇快耳。
君子質
○文猶質也 二句
章世純
道有文質、其事均也、夫文質者、物之本末也一物之本未若之何何相去哉、且宇宙大小之運、皆責過於文、蓋質而道隆、文而道污、賞而治、文而亂、一元之與一代、小大期之皆然、雖然未淂質文之限而分之也、淂其限而分之、文質偶也、夫以衣冠弁冕為未足也。為之錦繡纂組。以宮室車輿為未足也。為之彫幾刻鏤。然則今之所謂質者。過而侵文之分。今之所謂文者。旅而處物之虛。即若是。文安可偶質也。安而不為治亂污隆也。夫用已為質假物為文。直推為質。致曲為文。然則文者明質之具有所不便飾而便之也、所不諭、飾而諭之也、抑文者、增質之具也、備其用、則違已所不至也、詳其數、則生心於無已也、合而言之、質雖小、以近而處本矣、文雖末、以遠而著大矣質居大始、進而從天也、文作成物、下而從地也、質反而注根、秋冬之制權也、文上而為麗、春夏之列法也、有本有末有近有遠、有始有終、有權有法、而後為道、此則常治之理、至隆之術也、優劣之稱、安置而可、
奇創如此。有功於此題矣。然破碎失體。亦有罪於此題。一篇文質小論。惜其太排。排中帶俊。人物志文心雕龍等書。乃其比類。天下以大士大力並稱。知文之皮耳。 【 艾千子】
兩猶字須還他混看。須眼界高闊。而語有滲漏為妙。若將文質細細有本末分別。即失兩猶也語氣。即非子貢心口矣。文之疏處在此。而千子但譏其破碎。譏其太排。無乃正所謂知文之皮矣乎。
文猶質
○文猶質也
章世純
等文於質、為詘文者言也、夫質者、性之端也、而文、端之盡也、文之事、亦何所不如質哉、且夫君子之行也、事舉其中、夫舉其中、則文質全矣、世有偏而任文者、因有偏而去文者、相矯而就一偏之利、不已過乎、夫文何可去也、文之為言。猶曰萬物各淂其理云耳。密致其理。而後有以盡夫人之所欲盡凡夫人之所欲盡者皆道之所當然也密致其理。而後有以安夫人之所不安凡夫人之所不安者即道之所自歉也其粗始於父子君臣之間。飾其所接而美其際會。此文之所極用也然淂之而忠愛敬讓之道於是達矣夫質之所以貴者。亦以有是心之寔也。而相待而究則固二事之本末耳其精布於萬物之交治其制度。而制其利用。此大之所散用也然淂之而天地萬物之事理矣夫質之所以貴者。亦以存兩間之樸也。而制樸為器則固為是物之全分耳是故生民之初。無日不趨于文也。伏羲畫卦象、堯舜垂衣裳、數聖人者。毋亦苦于文之不足。求以備之與。然則重質者。今時之說也。而并重文者。則固羲皇以來之教也。我周之興亦又趨于文也。周公行其典禮、成康單於緝熙、數聖人者、毋亦苦于文之中衰。求以振之無。然則重質者。今時之權也。而并重文者。則周公成康之教也。由是觀之、文之於質、相生而相成矣、夫相生相成而勢已均也、其有變則世輕而世重耳、夫世輕世重而勢亦又均也、夫文也而行不等于質哉、
用意極細。凡為膚殼之談。不留點漬。苐太說淂高渾。反使猶字本語不甚肖耳。
文猶質
○君子之德風
章世純
為人上者、固化所自起也、夫審子分、可以知其情矣、身為君子、其以倡善、猶噓之也、且與人言政、而曰欲民善民善。善之力豈若是乎。匹夫為善。不出其身。強提耳而誨之。不出其里。時猶不喻而信已習以相穉。乃曰已善則民善也。此非事實矣是非徒恃善也恃其為君子也據高位處便勢劫位足以暴白之威重足以輔孟之是故上有一善、下有二譽。善之數不增。而善之名有增者善之自分半而高也之明之者又半也且勢既已首出之即身足以綱紀之是故上行事以顯。下耳目加明。善之事自近。而善之及自遠者蓋已之示者半而民之見者則倍也夫凡物之所然皆可以德之名與之德之云者猶曰其能事如是耳是故高有所勝大有所任尊有所當貴有所可高大尊貴之人。處人耳目之地。則瞻注在之已瞻注矣即心志向之是我之地位固足與彼相知也理也勢也且高大尊貴之人。原握馭人之權。則體分約之。已約之矣。則氣志通之是我之權制又足與彼相動也亦理也勢也是故勢位之所生。蓋有兩矣。其循實而往。是生刑賞。有疏以至也而後淂之其憑虛以通。是為臨觀無以相制也而默而淂之二者皆生於高位。而彼但可以言勢。此則可以言德。何也其用妙也而其德可以言風。何也其迹滅也風者。比於氣則已觕。比於物則尚精。無而不至於虛。特近於無。有而不至於迹。特近于有而視之則無力其用則多力其行則無能其止則有能易曰、崇高莫大乎富貴富貴何足大以有此能也詩曰、節彼南山、維石巖巖、南上何異於地以高為觀移人心目也故高大厚重。皆多於形之事。而皆可以德名之。固有因之為功者矣。故天之德。但在高與大。地之德。但在深與厚。人之德。亦有在尊與貴。一也。是故有其位桀紂尚有所能載其德矣無其位則堯舜有所不可失其德矣德者何理也勢也
此等文。自淺學觀之。莫不駭其古。而吾特以此病其不古。蓋大至東漢。愈排愈疏。愈整愈稚。愈新愈俚。大力於時文恨未窺沔京以上耳。然據其詞氣。亦當在王充論衡。徐幹中論之列。嗟夫、天下不知古文。此腐懦之罪也。天下知有古文而不知辨西京之古。東漢之古。則亦近日名人不讀書之罪也。願博學者細思之。 【 艾千子】
人每將德宇混善字。便失其義。此只在勢位臨觀上解。不苐本句切實。并下二句俱通明矣。文之古在神理。不在辭句。并不在俳整散行間也。自秦漢魏晉六朝唐宋來。皆有其美。有其。豈淂舉一廢百哉。千子之言。似高實過。善學古者。多讀書自會耳。
君子之
○質直而好 三句
章世純
達者之心、亦全其所以自修者而已、夫盡其所以處心制行者、而又謙以居之、此豈以逢世哉、而固非以忤世也、且道未有非達者也。立於此可通於人而後謂之道。故求為達者。亦但為已之所當為者而止。而通天下之術。亦兼存其中矣。是故有所以立其本焉、有所以大其托焉、又有所以去其累焉、所謂立其本者何也、夫人與人處未有以天性之事獲罪於人者也吾依質而往。直而行之。不飾不文。見天命之體不矯不枉。與三代之民。夫行載其情。雖失所諒也不載其情。雖淂所疑也君子亦居其可諒者。不居其可疑者而已。本立矣。何所取以托吾行也。此惟義為可。義者。千古所積是也。千古所積可也。托身於公所是之地。而固已公是之矣。托身於公所可之地。而固已公可之矣。天下未有不好義者也但無徒好人之為義而好自以律其身。斯為善自托耳。而質直與義為一流之理順性而行者。常獲夫正大之事。義與質直為相足之數循法無愆者。適全其所性之體。獨質直之人。常不能自為挹損也。好義之人。亦常不必其謙沖也。大行正於已。論之在人。事本乎道。參之在情於物情不適者於道之數為不全於人有不宜者於已之理為未足而天下之人未有能直攻吾過者伺之幾微之際淂之言色之間於以自考焉蓋置其身於谿谷之乎舉世無不可以相加視天下皆勝已之士常有求於其說以自正也。而態色與矜容俱盡。此則所謂去於其累者也。合而言之、三者之理有存我者。有加於人者其加於人者固為人之所樂受而其存乎我者要亦世之所共憑共憑之矣。即亦以相信也。如是而猶有抳其途者。無是理也。
循次體發。不為廓落之言。下二句易說向周旋世故去。此獨收搭到為已實際。極有線脈文字。苐看註束二句云。皆自修尤內。不求人知之事。方轉出在邦必達二句則此三句以無意於達為淂文中處處從求達意轉出。便錯卻盤針也。
質直而
○湯有天下 伊尹
章世純
商王之治天下、亦慎所舉而已、夫君之所舉、眾之所觀也、湯之舉尹也、豈直為尹一人而已哉、且移風易俗、將在君矣、雖然、繼治世者其事易繼亂世者其事難何者其枉者眾也舉直化枉之功徵於舜、又不若徵於湯、湯有天下、承夏之餘惡而受其流矣。桀為無道。其所斥所誅者。龍逢之徒。而正直之氣已盡。是信是使者。斯觀之黨。而奸壬之熖燭彰。天下所由靡靡也湯以為天下雖大。可以機用也行于至精至眇者機也。俗雖流失。可以權轉也令人一向一背者權也蓋天下之昏濁已甚而吾欲大奧變革財當有所操於我夫進退之權此固我所自制者矣。又況俊民不辛。又暴主所遺以為激揚藉乎。就其群處之中。而吾弓旌之典。獨有所加則以權用之者可且天下之昏濁既已甚而吾難強與變革則又當有所因於彼枉直之判。此亦彼所能明者矣。又況飛鴻在野。此正素所與並。而與彼較榮辱者乎。就其混處之中。而車乘之招。獨有所及此則用天下之機也而於是乎舉伊尹焉、舉獨於尹者何也、伊尹。直之尤也。舉其最異於眾者。以明勢之漸有所及加於一賢猶其加于眾賢也此權之中又有權也而又之於眾而舉焉、夫舉尹而選于眾者何也、正使其相形也。於其本為□偶者。而使賢之獨當其榮以眾明尹亦即以尹明眾也此機之中人有機也。而舜之舉也楊于王庭湯更以側陋矣以為圖側陋者乎舉更光耳。舜之舉於眾也。在卿士岳牧。而湯更自民庶矣。以明之于民者。於以形民更切耳。舜之舉皋陶也。以為士師。湯更以阿衡矣。以為任之阿衡。以示天下更重耳。而要皆以所舉風天下也皆夫子舉直化枉之說也
平實疏通。 【 艾千子】
只權機二字作線索。穿貫到底。人緊切湯論。方移掇上段不去。看其法度不苟。
湯有天
○言不順則事不成
章世純
事所以弊、其來有自矣、夫禮以定言、言以處事、失之言、求之事、不亦背乎、且物以本末相使。失在數轉之前。禍或在數轉之後。不可不察也。名失而病言。則勢固不淂止矣。言也者。事之指也。事也者。言之動也。朝廷有大舉措其君與大臣議之而後小臣受其事議不淂理而稱之其議悖臣所不能奉之君也四境有大舉措其上居其庭而令之而後庶民受其事令不淂理而詔之其令悖民不淂而奉之長也事必以眾逆辭不可以取眾心之和強使之必多翼同之端事必由理發逆言不可知其終始之數強為之亦多變更之患辭之輯矣。民之莫矣。辭之懌矣。民之洽矣。可不慎哉。
首尾二百餘字。而事相因之弊。如指掌。以通達國體之言也。可惜任意斲削。失文體耳。大力口吃而氣餒。及其執筆為文。乃疏別利害如此。 【 艾千子】
言豈在多。寸鐵殺。直是精銳果悍可畏。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章世純
禮樂所以廢、不可不察也、夫禮樂者、加乎事之上者也、事且不立、禮樂何附哉、且治必可興禮樂。而後本末質文為盡具。治之至也。道之極也。顧禮者、事之飾也、有功之事、文而飾之也、樂者飾之盡也有功之事、飾而盡之也、事成而天應至則應天而制禮察五德之所當而為之車輿服色少多之數、凡以崇獎人心、作新耳目、使天下安行于其事而不怠。事之不成。人安能取此。事成而人心樂、則應人而作樂、觀王化之所生、而制為雅頌律呂千羽之具、凡以歌咏勤苦、思初惟始。使天下自勸於其事而不壞。事且不成。又安取此。此則已無其質者也。而其君臣託于敗事之上。圖無未知所以救之則何暇及王器之盛。其民託於敗事之下。自然未知所以自生。何暇及太平之容此則有所不暇者也故小者不淂、大者非所求矣、卑者不獲、高者非所事矣、
說及禮樂。便牽大頭腦。不知與此事合否。乃知文貴肖章旨也。 【 艾千子】
此禮樂。指平時日用者言興只是禮樂之理行。天下無一事無禮樂。事淂其序。物淂其和。即禮樂興。非治功成而後制作之謂也。禮樂二字說錯。一篇大議論。卻無著處。故文貴看理精細耳。看他短短數筆。而結構段落。一氣盤迴。其中丘壑甚逐局勢甚寬□此大家小篇中藏巨法也。
○上好禮則 二句
章世純
能淂人心之敬者、道之大者也、夫上有恭已之君、則下有揖讓之民、禮固非私已之規也、是君子之所宜勤也、且君子而為苛細之務、褻尊亡等、亦已甚矣其民睹上之所為、皆將有鄙夷不屑之心而欲以其不重不尊者有為於物其勢將有所不可夫君子欲操事不世、莫若淂其民而用之、君子欲淂其民而用之、莫若使民先嚴上、故其歸在于淂下之敬、而其本先於責己之禮、好禮之君求詳於禮是故上自朝廷。下至閭里鄉黨大小之事。皆務為寬緩雍容之度以被之、精修其制而密被其數、夫豈嘗以責民之從哉、文縟而趣深、天下固有以明見其精神之所存也。使之雖有勝心。不輕淂作。雖有驕志。不輕淂行。則上為之教也。亦周矣。好禮之君務積於禮是故起自服官。漸歷之日月歲時之致。皆務為繁重委曲之節以習之、居之無倦、而服之無斁、夫豈當以急民之赴哉、約定而俗成、天下因有以知其性命之所存也。使其君子久而有以明於其義。小人久而有以熟於其數。則上之漸民也亦常矣。天下之人所以輕蔑其上者。惟其偶易無備也。有禮者不敢忽於隱微況公見乎然則體統正於朝而朝廷之勢尊也威儀備於身而一身之度肅也為之民者。玩其有章。而欽其難犯。將自懾其志於若神之尊嚴。抑天下之人所以怠施不屬者。惟其濶絕無交也。有禮者不敢侮其鰥寡況兆庶乎然則道有以逮下。固下所共感也。教有以著眾。亦眾所能化也。為之民者。則君之德。以答君之施、又自生其共於君我之揖讓。然則所臨之民。敢有不敬其上者哉。夫事不若道之為大。禮則進乎道矣。私已之學。不若及物之為大莫敢不敬則著乎眾矣。此其視農圃之業。相去遠甚、非可較之分也。
禮字所見甚淺。好與敬相關處。自有深致。若見淂禮字精徹。當更不同耳。
上好禮
○欲速則不 二句
章世純
弊所由來、自其功利之心為也、夫欲速見小、皆志乎為功利者也、然竟何如哉、且天下事惟無歆於其事而動、有所忻而動、則迫狹而禍中之、夫志有裕者、然後可以期遠道。心無外者。然後可以處大功然而欲速者、常不能自待。若有朝不及夕之心。夫事之為也有時。為不需時。則事苦其力。其成也有候。成不等候。則力傷其事。唯然所以無遂功也。則不能足其勢以襲其氣之過也。見小利者、常不能自拓。若有苟可而行之意。夫事有其量。心無適莫乃能從事量而要之。心亦有量。心有適莫、則自其心量而畫之、唯然所以無弘業也。則不能循其分以極其節之過也。故事雖近亦有近之遠達之以徐而可矣雖小亦有小之大居之以寬而可矣。不達由於欲速、欲速安從生、大事不成由於見小、見小安從生、然則功利不去政不可為也。私欲未盡。功利不可去也。
精言似子書。而布局以不排為排。此大力有淂處。 【 艾千子】
言不甚精。只坐於題理父親切。吾未見其有淂也。
○南人有言 巫醫
章世純
不恆之無成、人猶知之矣、夫小事也、猶不可以無恆舉、況大事哉、說在乎南人之言、且天下之成事者、非一為之而即成也一為之而即成。天下無弗成者矣、故莫如一、莫如久、一與久、皆恆之謂也、故恆之成事也有二道。其不恆而敗事也亦有二道。蓋不恆非遂不恆也其心不誠於事也。不誠於事。故一日惕。一日留。溯其自而知其精神之不存也。精神起物。先夫至者至。先夫者成。無之而與物不接。故敗也。不恆非但不恆也。其功無積於事也。無積於事。故舉也一。廢也一數其功而知其數量之不全也全之動物才即短而氣已加為不至而力相舉。無之而於彼不克。故敗也。成則大亦可成。不成則小亦不成。蓋昔者聖王之治天下也、世之洪荒、神奸民事常逢不若於是有求於齊肅莊敬之人、明能光昭、聰能聽察者、以治神之位次、與其祝號、而人害未興、陰陽之沴寔甚、於是有求於神聖工巧之人、明於經行道路、察於亢害承制者以食醫保生、而以毒劑攻苛、蓋南北黎為大司、而黃帝岐留實專以治天下、此其事豈小者、蓋世移事變今世之害、不在鬼神陰陽、而獨在人類、於是仁義禮樂之教尊而前二者更為巫醫之小技又刱之則大聖之道、而守之則一曲之業、亦其理也、然即如今之巫醫、亦豈易為、而可以泛然之心治之哉、人而無恆、不可以為巫醫、此其說稱於南人、其言之者愈下、而可以揚人愈深矣、君子以為不可其不可尚淺也常人以為不可其不可遂甚也南人。眾人也其以為可者猶或君子之所非若所不可則必不可之尤者言可也以出於君子為重言不可也以出於常人者為重其可於君子為見高於其高者其不可於常人為見卑于其卑者故俱見甚也
吾嘗謂胸中有書。則作文必筆下無書。若筆下寫書。吾料其胸中之書可數而盡也。 【 艾千子】
於無恆不可處少發明。故粘巫醫。脫巫醫。皆不見淂意。千子譏其中段實真寫巫醫可厭。吾謂善言者。即實真寫巫醫。亦必發明巫醫所以不可無恆之故。未嘗不佳。此但填飣巫醫說話。故可厭耳。
南人有
○不占而已矣
章世純
占易之爻、可以有志於恆矣、夫無恆之羞其語在繫其說在爻不玩其爻亦無以知其必然也且易之為書也、責陰陽之過、以喻事行、使人憂、使人懼、然一詳之占而後淂、恆之九三曰、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此當占矣。何以不恆。何以承羞。雷風合而為恆九三風之末也其應、雷之末也、末而盡矣何以能久震巽臨而為恆、九三、巽之終也、其前、震之始也、交而變矣、何以能安、九三動、則風乎水入乎險中內外之爻皆尤之、九三動、則恆為解、固者成散、兩地之害將萃之、風行而著乎物則咎自我也風滅而沒乎水則不振甚也以是求之、可以知不恆之由來也、以是求之、可以知承羞之必爾也、而聞言不信、豈非不占之過歟、
何故舍主求賓。舍正求稗且題曰不占而已。何所不括。牽扯雷風粘泥卦象。愈膠愈遠矣。 【 艾千子】
朱子謂說易如燭籠。增一分竹絲。減一分光明。此更添造簾障矣。安能當理耶。
○有德者必 節
章世純
理有合離、君子所致辨也、夫德仁與言勇合、而言勇或與德仁離、是豈可比而同乎、且天下有不類而是。有類之而非者。不可不察也。夫人之所重惟德、而德之真元為仁、德仁存其身而已冒天下之道矣、而已具天下之材矣、其收於其所類則凡從德為行體仁為此而為同體之善者皆其所併而包者也其收於其所不類。則雖不與德相似。不與仁相肖。而為異量之美者。亦其所兼而有也。有德以闇用、其含章以存樸。慎密以固藏。固矣。利機辨口。不亦異乎。然言而切事。說而近類者。天下莫有德者若也。仁以柔用、其懦弱以為表退而處後、固矣。強毅果敢。不亦異乎。然當機則奮。在險而動者。天下莫仁者若也。事宛轉以相麗吾以為道之兩行彼以為性之一致理隔域以相從。人以為不相及之異趣。彼以為適相隨之本末。此所謂不類之而是也。乃若同為能言之士。均為有勇之人。則固無以異矣。意者皆有和順之積中。應之為文章之斐麗耶。意者皆有子良之內足。應之為氣志之奮起耶以為皆根性術而生則又有不根性術而生者也以為皆自養盛而致則又有不自養盛而致者也然則均言之用。尚有昔反之勢。同勇之數。猶為相絕之趨。又寧可一律齊乎。此則所謂類之而非者也。惟能兼於所不類。而後見德仁之體全。亦以居要而可以盡詳。惟不能擬于其所類。而後見言勇之用偏。亦以在末而求可舉本也。君子於此可以知所重矣。
板局題。當以板局還之。則兩必有。兩不必有。急呼急現。如此作。又走易路了。 【 艾千子】
不論難易逐句須還他實義。此都不講。只美有不有虛架。難走難路。亦無取也。
有德者
○君子哉若 二句
章世純
以持論觀人、而人之心術見矣、夫述往事、推來者、其有無已之懷而直寄焉者乎、君子是以知適也、且人之為論、常自其身。喜惡之意。抑揚之辭皆應之。如適所稱。已事焉耳。因禹稷以著善、借羿暮以明惡因興以立賞、就敗以明罰、為說若此。豈無淂於已而言者乎。豈無主於心而言者乎凡見不善而無譏者。近於說其事也。近於悅其事殆於以身為之也。見善而無譽者近於不悅其事也近於不悅其事殆於以身遠之也見不善而惡其辭。見善而美其說則其身必一從一違也其心必一好一惡也其所違必自其所從生也其所惡必自其所好生也而不可以知其人之君子。心之尚德也哉。
短言殊簡寂。然其理亦足。終是傷體。豈有文章。不具頭腹手足。而能為文哉。人無腹以居臟腑。不知何以應天地之氣也。 【 艾千子】
世殺哀。人心壞。只是一箇沒是非。其害最大。看淂孔孟老佛程朱陸王。都一般並存。全不干我事。善善惡惡之心。至此斬絕。正為他不尚德。無君子之志也。纔欲為君子尚德。定須討箇分明。如何含糊和會得去。讀中二比不禁慨然。
○為命禆諶 節
章世純
鄭之諸臣、于和衷之義有協矣、夫臣無一體之義、非國之福也、君子於為命而知鄭之能國也、有由然矣、且國無小也、惟其二而不屬、中分一國之心、則僅以其半立耳、而無全國之用、故一心之誼重焉、鄭大夫知此矣、當春秋時、鄭為多賢、其執政者、公族之選也、其與在班行者、皆老成練才也、謀野則獲、則有禆諶、熟於典故、則有世叔、知四國之為、則有子羽、博雅而文、則有子產、此數君子者、其識量足以相追、而可引其前、可推其後、無意見舛馳之弊、其公忠同於體國、而伯氏吹壎、仲氏吹箎、有如物在貫之美、是故所長則以任之身不以為矜已之能也以為濟國之用也、所短則以藉之人、不以為形己之拙也、以為濟已之缺也、蓋一為命、而草刱者、討論者、修飾者、潤色者、不言而俱至、如一身之中、耳目手手足之相從、而他又可知耳、夫同謀之義先為者難居作始之能眾人未為而我任之。所以有自擅之嫌也。而此不以自嫌者何故亦眾之委心者有以釋其疑也抑同謀之義。後至者難于易已成之轍。規模已定而我參之。所以有違覆之忌也而此不以自忌者何故亦前人之虛己者有以為之地也說者曰此以國小之故蓋國小則其情易通。而其志易於相喻。此於理誠有之然而不盡由此也說者又曰此介於大國之故蓋介於大國。則患有所切。而其利亦將有所同。此於理亦誠有之而亦不全由此也□非賢不能忘私。非忘私不能合德鄭大夫之比志也有所以此志者也。
此題難於逐句敘核。如史敘事體方佳。若和衷一意。當於題外見之。全用此斷制成文。則容易矣。 【 艾千子】
此其失在前半耳。若前半還題本位。則後益見勝矣。
為命禆
○或問子產 全
章世純
三大夫之品、未可同也、夫子產子西管仲、功皆著於春秋、然可若是班乎、鄭之有子產也、鄭賴之、楚之有子西也、楚賴之、齊之有管仲也、齊賴之、天下賴之、子產用鄭鄭不足以盡子產鄭小國也。簡定。中庸以下之主也。子產為之輔君不若其臣地不充其政者也子西用楚于西不足以盡楚楚大國也。昭王復國而後。賢主也。子西為之輔臣不若其君政不侔其勢者也管仲用齊齊不足以盡管仲而足以任管仲齊大國也。桓公。英君也。管仲為之輔主賢而臣又過之地大而政人過之者也故夫子之論子產也、不主其功曰、惠人也、功未究。心可論也。則褒之也。至子西而辭遷矣。曰、彼哉彼哉、褒與貶兩無所用之。則貶之盡也。至管仲而辭又遷矣。曰、人也、不目不盡其辭也。已該矣。盡其辭也。夫奪駢邑而伯氏終已無怨、仲之功至於可以奪哉則褒之甚。褒之盡。
如此作文。本題句字皆可廢矣。非所望於老手也。 【 艾千子】
凡作此等題。須各還其分。而中有主意隱貫。或前後另立搃論。自出別裁乃佳。若先立搃論主意以己攬之。定失本義。而吾之意論。亦瑕釁百出。磕著粉碎矣。
○桓公殺公子糾
章世純
有弟而忍之、以除偪也、夫兄弟為親、其反為仇、則國為之崇也哉、天下惟無以利為心也天下而以利為心者桓公不淂不殺子糾子糾不淂不死桓公諸兒死齊無君桓公子糾則未知其孰宜立乎孰不宜立乎勢疑也疑而並存勢偪也桓之淂入。非有受也。高國之徒為之則未知其終君我乎不終君我乎勢危也危而有爭愈危也故子糾猶在外諸侯將生心公子黔牟之不終。天下知之矣。魯宋齊為之也。則朔之以也抑內大夫將生心殤公之不終。天下知之矣。華督為之也。則公子憑之以也。故桓與糾之名惡矣。不正名於親。正名於仇之矣非桓仇之以國仇之也雖其在魯。猶其在側矣非地迫之以勢迫之也正名于仇安可並也。仇且偪。安可狎也蓋二者之論合而子糾之死全矣
學公榖。須淂其用意深細刻銳。與筆法峭冷變送處。不徒摹肖□角也。文字中自有此種妙境。千子以為蝸徑蚓穴。終傷大雅。則不足以極古今之能事矣。
○桓公殺公 三句
章世純
是非所不存者、齊之二臣是也夫均與子糾之難而一死一不死、二人之趨不同矣、而淂失果安歸、且君子之所謂義者。於其必然而無不然之處然後可以定其所其出於可以然復可以不然者則亦聽夫人之自行其意而已矣管仲召忽之事也。僖公之子三人諸兒不終。小白子糾。必將擇一焉。然而內無所承。上不稟命則二公予皆非當國者也而分均以年年均以德。則小句猶當國者也。管仲召忽當以先君之義謀國、而以社稷宗廟之重慮事、子糾可、則以公奉子糾而稱義以臨小白、子糾不可、則以公奉小白。而稱義以止子糾、可則立之、不必亡一公子、可則以身輔之、不必亡一大夫、豈不明白正大、忠於齊而義於子糾哉、子糾可以亡而復歸、所以為子糾者至矣、從亡者亦可復返於國、所以自為者亦至矣、不出於此、而輔之以爭、犯天下之難、而逆人理之順、則二大夫之失國已多矣、勇不必義、黨弟以謀兄、可謂義乎、智不失人、輔昏而替明、可謂知乎稱先君以臨之、則二臣者、皆淂罪於先君者也、稱宗廟社稷以臨之、則二臣者、皆淂罪於宗廟社稷者也、故管仲召忽之是非、當於此時論也且於子糾無成、桓義滅親之後、而是非之論、無所置之矣、謀人之國、□則死之。則死之若是也。不死者疑非也。非其親暱。誰能任之。則不死者亦若是也、死之者。疑非也。然則孰為正是乎。孰為真非乎則亦各行其意而已矣、
據如此文。則子路不以未仁為疑矣。此等題自當以敘事體行之而斷判是非。宜在言外。此固難與美筆頭者道也。其文詞氣則甚佳。學者分別觀之。 【 艾千子】
春秋時。凡公子皆各有傳。有變難。則其傅與臣僕奉不出亡。例也亡公子在外。各求納。其傅與臣僕竭忠為之謀入。亦例也管召為予糾之傅。非齊之家相。僖襄之執政大臣。其義但當奉糾出奔。安淂責之以為先君社稷謀。擇其可者。定策援立。推我所興廢哉。況鮑叔牙先奉小白奔莒矣。故管召但有從亡之義。無主議廢立之義。不當於此時賣其非也。況謂之傅。則必先君命之矣。豈可逃乎晉荀息不食其言。春秋義之。卓子亦非當為君者也。夫子許管仲之功。別有大義。若仲無此功。即罪莫大矣。子路子貢之論。未嘗求正。以此觀之。安淂謂子糾死時。無一定之是非哉。其意搃欲出脫管仲可以不死耳。不知如此說。既失身於前。又失節於後。徒增管仲一非耳。
桓公殺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章世純
靜以待治聖人之弘也、夫太平已至、則需之時也、舜所為以安靜養物也、且君子所其無逸、宴安非所以起治也然而有之舜是矣、當是時、眾目營方、而天綱自昹、庶尹盡治、而元首為清、我之君物、致其臨之義止矣、臨者、有以與也、與之以可仰、而固無與也、外順而內悅、居以利貞、則盡矣、物來君我、有其觀之義止矣、觀有求也、淂之所見、而固無淂也、盥而不薦、睹其顒若、則盡矣、是蓋上有盛德之容、而下存緝熙之績、朝有維清之主、而野有樂業之民、治之上也、時之隆也、而後有繼者、不能盡矣、
混話寬話滿紙。又填易卦。不知於恭已二字何涉。 【 艾千子】
恭已二字。原不必著力做。病於無為而治四字無涉耳。於此四字不分明。即做恭已二字。亦轉說轉遠。
○行夏之時
章世純
正時以首事、而當淂所衷矣、夫履端於始、序則不愆、夏時所以善也、外此而商周、或一時之制、非萬世之法矣、且王者謹於尊天。以慎于養人。天道失於上。則人事亂於下。此不可不審也。是故三王之治、所以審時定歲者、莫不先春夏以繫冬秋、蓋道尊德而左刑、所尊者固為先也、而又先春以繫夏、蓋誌春始而夏長、所始者固為先也、此雖二代所同、而未有如夏之善者、二代據其氣之微、微則無端隱於龍戰之中、夏時據其氣之著、著則有象、已導潛龍之氣、夫天地之化。小者從大十二會之經天也自寅而開物民之所受以生也而歲運亦如之原夫日臨營室之次。躍微動氣。而生物已見其端矣。亦一年之小闔闢也。表為歲首。是正一元終始之大界。而推之其細。俱使從其朔焉耳。天下之理。以小知大十二辰之經月也自寅而明生物之所候以作也而歲運亦如之原夫斗中東北之維。有目有趾之成功。□此而起矣。表為歲首。是固人物盡曉之至分。而推之其大。俱依其類焉耳以之行於朝而政事必以相從也於是而布德和令。於是而行慶施惠。而未或違焉。蓋盛德在木。木主溫。溫主生務為仁者從生令也。既淂其始以知其紀。則達其教而已矣以之行於野而民工必以相從也於是而命布田事。於是而審端經術。而不使惑焉。蓋星德始行。星主風。風主動務致功者從動會也已明其數而著其義周其事而已矣。蓋天道無端。聖人因之而有端。其明者紀之以其層。疇人之所掌。日月星辰之所敘是也。其寔者成之以其令。改迹之所播。朝廷邦國之所施是也。夫行夏時也。豈行其時而已哉。
此等題蘊。人人所知。人人能用。何必大力。且能不用星官曆家言入之方佳。 【 艾千子】
亦不必盡去人人所知所用。但就其中取正大之理。的確之說。而發明聖賢寔用之至道。乃為學者之文。若但臚塞星官曆家。子書稗說。以逞奇博而無當於道。是為浮薄之文。人云亦云。膚雜無意理。則村教書之文而已。此則意欲為學者而不能。亦未免出入於後二家。固有之矣。
此題絕頂文字也前二評俱屬刻而又刻之談學大力先生者必須先不聽當時之與大力有求全之毀者始可耳 【 耀星】
千古之不知文者第一是艾千子第二是呂晚村 【 耀星又記】
行夏之
○行夏之時 【 其二】
章世純
□政淂天、後世所可師也、夫夏道尊命、故於天道為謹、非商與周能□及也、明時者宜取諸此、且夫政不承天亦不由人則其事易壞而難成故時也者王者之所宜慎也而歷代各異其所始。將以明更姓受代之義耳。夫時也者。天之所為。非人之所設其所始君不淂以為終也其所終吾不淂以為始也若是安可淂異乎時也者。以氣為□亦以物為候其微氣則有從始者矣其著氣又有從始者矣唯然所以有異乎而吾獨取於據著者。蓋天之於人其亦遠矣。吾豈能盡知之哉。其滋於子誠然也。其紐於丑亦誠然而吾不淂而已之。知其可知者。不知其不可知者至夫日在營室、蒼精之君木官之臣寔有效於上下焉、則據以造端焉耳已。天之自為天者至無端矣。人豈淂而用之哉。以為台於民則有藏於坎者矣。以為藏於坎。則又存君於乾者矣。然則吾安從而際之。取其可用者。不取其不可用者至於十十艮□春風解凍蟄蟲始振寔有東作之候焉則循以御數焉耳已。文家之道深。所求於理者詳。而索之微遠無端之際。商與周皆微趨於文者也。而建子建丑者。此義理之說也。質家之道寔。所求於事者詳。而索之顯明有迹之中。夏其獨存古初者也。而有取於建寅者。此則人事之說也。夫時者。豈自為時而已哉。吾將以事用之。北方之彰不可以治東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今以子丑為正而也春從之則五行之序亂而將用艮治坎也。今以子丑為正。而不以春從之則二始以相亂而民聽又將有所惑也。以正月從正時時之所始吾亦始之其所終吾亦終之奉之者可以求其故而令之者有以立其徵不亦善乎
六經至於漢。浸成象緯方技矣。作時文者。眼界通徹數千年。何故尚作魏相劉向李房諸人語。豈以是為精徵耶。 【 艾千子】
春王正月。謂夏時每寇周月。畢竟不確當。朱子斷以建子稱春。夫子正是為他不順。故欲改從建寅耳。一語直破紛紜。看末段正與此論相發。
行夏之 【 其二】
○行夏之時 【 其三】
章世純
為政有大端、當謹於授時矣、夫立其時以治其歲、而陰陽淂其序矣、承天以理人者、此其先務乎、且上古聖人、寡於言道、亦每重於言天、有所舉事、必順其時、而慎因其類、蓋依於其大托乎其高以為從來焉耳、故不淂天道、人事不明、以為從人事而起者、為教不尊也、不淂所始、天道不明、以為自履端而錯者、大分未定也、夫欲審端天時、辨陰陽之分、而極終始之際、則莫如夏時矣、是其以建寅之月為歲首者也。夫日道更新於子前乎此者徘徊斗牛之間猶未盈節焉及乎進而立枵又進而降婁然後次窮紀易乃纏于天輪之界蓋旋一周而復其故、既淂其辨也、曆始可淂為分際矣、所當依以定歲者也、天之始出於震方、前乎此者、端居葉螫之宮、猶未有見焉、及至進石臨又進而泰、然後風披雨偃畢露於形氣之迹、蓋積三微而成一著、既當其著也、物始可淂而賴之矣、所可取以為端者也、端既正則時正政事之所以有量也觀天之道。先其發陳。後其蟄藏。淂此類而貫之王者所以先生而後殺先賞而後罰皆以從時化耳時既治則物治作事之所以有候也觀天之行始於東南。極於西北。淂其而順之百姓所以東作而南訛西成而朔易皆以收時功耳是以帝王受命。必改制易朔者。所以明受事更始之端。聖門定體。必審始重正者。所以謹尊天養人之法。天時正而人事節矣。
搃是搬演舊話。有如此題目。便於襯傳記諸書。宜其有此三作也。高手何不併洗之。 【 艾千子】
文人好此病。大約有二故。一則正當道理不充足。借以支架躲閃。一則要訾懾天下庸陋耳目。然庸陋雖震而不敢宗。徒為老學所何摘。故不足為也。
行夏之 【 其三】
○臧文仲其 節
章世純
見賢而不能舉、君子之所為譏也、夫賢人而在下位、居其上者之□也、故君子有責於文仲也、且、人臣事君。身賢者賢乎。舉賢者賢乎。□舉賢者賢也。是故鄭之子產。有不若予皮者矣。以為子產之賢。子皮將有之也。齊之管仲。有不若鮑叔者矣。以為管仲之賢。鮑叔將有之也。若夫魯有柳下惠。是亦魯之子產管仲矣。魯有文仲。是亦可為惠之子皮鮑叔矣然文仲寔愧此二大夫也非獨然也抑亦自愧其位也。賢者之於所賢。譬之草木。吾臭味也。是故近相親也。遠相致也豈以為民於心有不淂已焉耳俊民在野。而不能呼號同人。以為茅茹之拔其心淂無不計知乎即以為有不肖之意宜亦無所譯之矣賢者之於國家。譬之同舟。期共濟也。是故在前者吾推之。在後者吾則之豈以以為心於分有責焉耳飛鴻不賓。而不能揚于王廷。以為左右之助於責豈有可謝者乎即以為有負乘之羞宜亦可以加之矣且夫惠非無所見迹者也能使其言見信於鄰國之君而謂無所聞於里巷之間無是理也賢而不舉則無說以處惠文仲非知不足者也。□以一言□下御說之宜君不謂不能察乎朝夕之人無是理也知而不舉則亦無說以自處蓋惠之為人也。遺逸而不怨。阨窮而不□。即若是也文仲亦在其不怨不恨中矣惠之自言也。直道而不事人焉往而不三黜。即若是也文仲亦宜直道所不容者矣然則文卯其竊位者與。
竊位之誅甚嚴。其者與語氣甚婉。直下判決。便少意味。委委折折。冷然刺入。愈鬆愈賢。極有體法文字。語意重在知字。尚擿抉未盡。
惟小講不似餘俱拔莘出群矣 【 耀星】
臧文仲
○君子義以 節
章世純
君子之所以全德者、取數多矣、夫義立而德不孤、為有與也、君子所以博求其濟者以此、且君子成德為行、不名一行、矜於一行、即與餘行礙也、且矜於一行、即一行之利不全也、所貴君子居德之備矣、道有美而不可專恃、夫亦求事於其類焉耳、君子之備德、蓋審其用矣、二者粹而不可為首、夫亦輕重而布已耳、夫大端不立、不可以責餘理、本統不存、不可以求賁飾、苟為舍義、別有可以居要者哉、君子審於道術之大小、獨守義以待事、其於行已之大方、誠為已具矣、顧有慮焉、義以自忍為道者也、裁物之過、不恩於物斷情而行、與私為仇、用之失適、天下所不堪也、於行而出之之時、資於禮與孫以其事、然後至文有以悅、而動而有光矣、飲人以和、入義於人而人不覺矣、此所謂和順乎道德者也、而君子之事幾乎全、雖然、天下有義而不信者哉、有不信而成為義者哉、義以生信信以守義蓋既義以為質、而信固在其中也、信立而義之分終、而君子之分亦終、天下之能事畢矣、蓋理淂其朋、各有相增之數、物多可講、遂見蘊藉之深、質有其文、具體也、剛而能柔、龍德也、即有他行、包於其際、亦何以加之也哉、雜而言之、義信者、君子之貞、禮孫者、君子之通、信固為功於義、而禮孫之功正不少也、夫情理公私不可淂其安者忠孝節烈。亦不可必其成。人情物意。不可淂而浹者。功名事業。亦不可淂而就。古之聖賢所以居身而廣業。蓋必有由矣。
文亦無他疵。只是滿紙軟語排調。不講於古人錯綜古法耳。與名手言古尚如此。他復何論。 【 艾千子】
於書理毫不明白。尚云無伳疵。而與之論軟論排。論錯綜古法。艾公可謂放流歠而問無齒決矣。
君子義
○知及之仁 三句
章世純
德有其內外、而功幾乎全矣、夫知仁內也、莊蒞外也以是為厚其基可矣、或者非盡地乎、且道非一端而已也、有所至、則又有所未至者矣、所未至者、必論所已至而後及之、漸之進也、於其方也、於其將也、蓋驟而語仁守。則冒昧而自堅故仁守之事。常論之於知及之後。驟而言莊涖。則虛於矜而寡寔。故莊涖之事。常計之於仁守之後。蓋從前以言。未至者、皆已至者之所求也、而已至者、皆未至之所憑也、則莊涖之後。亦可以知矣。文質者、道之所以兩行、知以精微處事、仁以寬厚居理、皆為質之所居、至於莊涖而德為有其隅矣、蓋內之與外、非可專用也、有其兩、道之所以不偏也本末者、事之所以一致、知以虛而居始、仁以寔而作成、即有取全之勢、至於莊涖、而功已漸達矣、夫內之與外、非有兩事也、淂其一、事之所以終始也、而從三者而計其優劣。知己不若仁之寔。莊愈不及知仁之要莊之於知仁也徒居於餘以接乎物者也則二理之下也從事於三者而差其次第。知已至而後及仁。仁已至而後及莊莊涖之於知仁也本已足而有餘以及末也則三累之上也而已至者常為未至者之基、則此何莫非基乎、蓋自莊涖以溯之知仁、盡相本矣在前有已多之功者、在後為易盡之勢、苟能乎此、固君子所以自考心木、然未至者常為已至者之所求、則此何無未至乎、蓋自知仁以進之莊涖、盡相推矣、在後有可加之功者、在前非可止之勢、守乎此、亦非君子所以自安也、夫莊涖不必在仁之外。而別之於外。以為仁之進境者。所以明臨民不止治獨也。且莊涖同出於知仁之中。而較之於內。以為莊亦非知仁之止境者。所以明修己尤在化民也。夫如是、而動不以禮、其可乎、
三層遞及而未盡。須從實際做出虛步來。乃見老學高手。若只將已至未至空套子支吾。老童生無聊之策所必出。何意名宿。亦技止此乎。三者不可平排看。講仁守。便是已知及之仁守。講莊涖。便是已知及仁守之莊涖。逐節要包上文遞下。將莊涖平排看。只是外邊末節。從知及仁守統下。卻是裏面工夫足。說充淂到此雖似輕於知仁。然火候不到此。便有弊病。不可竟以內外平分也。
知及之
○動之不以 二句
章世純
君子無宜民之術、而德受其疵矣、年禮之於民大矣、失之禮、求之民、民何由以應上乎哉、且君子之學、非徒以自為也、學必極乎天下而至乎黎庶、然後見所造之大、而收所成之實、故莊以蒞之、此亦及物之端矣、然猶存之身也、離身而致之、其事將在乎四海之遠、莊以蒞之、此亦禮之端矣、然猶存身之禮也、聚事而文之、其道當極乎經緯之全、故將以生天下之心、而發幽隱之志、未有不用此者也、禮被之而民率之、身率之而性附之、天下之所以蒸蒸起也、國而無禮、則民所深微之志皆足以自匿其能為無情之法令束乎、而我終無由以著王事矣、且欲以和天下之氣、而柔強梗之心、又木有不用此者也禮漸而俗成、俗成而情安、天下之所以墨墨化也、國而無禮、則民所自信之習、皆足以相拒其能為虛設之禁勸回子、而民終無以從王化矣、故君臣父子夫婦之道不著、則悖亂爭鬥淫僻之罪必繁、蓋無恩必不能以相屬、無義必不可以相守也、此其必然者也、而飲食衣服宮室之間無度、則僭越流靡怠慢之心必生、蓋失微必成於著、失始必報於終、此亦其必然者也、然則雖有明主。能示之以身不喻之以意。蓋上下之際無物焉居中以為之通其作之而不應也。豈足□□。雖有厚澤。能動其感而不能動其善。蓋跂望之餘無器焉循習以遠於道則其知生而不知義也。又豈足善哉。夫民之不善、亦君子之不善也、無所辭責矣、
禮在知及仁守莊蒞之後。是本身性情之治已畢。特舉動條件不妥耳。此所以禮字不宜太深如中比也。恰又不是太關節不好。若說到君臣父子。是又是大綱紀所在。豈有知及仁守之後。如此大綱。都未整頓之理。此所以禮字不宜太粗如後比也。作文真難言矣哉。 【 艾千子】
艾評善矣。然看來中比病亦只坐粗。未嘗夫之深也。其所以粗者。將禮看成一件儀文法令作用之物。本是外面粗迹。但知仁者不可不用以治世耳。不知在知及仁守莊涖後講。則禮雖節文之微而動之之道卻精。即知及仁守莊涖而動不以禮。其所謂未善者。不過不能化行俗美。至至善之治耳。亦不到悖亂匿拒之云也。
動之不
○動之不以 二句 【 其二】
章世純
道欲盡善、不可略於動民之故矣、夫禮之用、以微動物者也、禮不足而所以動民者可知矣、徒恃德而往者、豈全數乎、且道而不足以至乎民者、則於已未餘也、德有用而後弘、而事待末以全本、知仁君子天下以為可責也、而所以責之者且愈詳矣、故雖能莊以涖下、天下猶不以寬也、涖之所加。已有映被於民之理。而吾且進而觀其所為動。莊之所持。已有出入於禮之端。而吾即因而觀其所為禮。長人者、民軼我能止之、民怠我能作之、蓋有以操民之要、而所引連遠也、有德以為之幽而無禮以為之明、則我無所摻以至於民其使嘿相喻乎。將必假於法制之用則與所存之本悖矣、長民者、我呼而天下應、我作而天下赴、蓋有此與民之寔、而民憑依便也、徒使覿我之德、而不自覿其禮、則民無所依以儀於君其能空相擬乎將使入吾驅禁之中、則與其向德之心亦背矣、夫至德之世。其下有安利之教。而亦有道德之樂。知生矣亦復知義、能靜矣亦復能動、事之相因而及、而情之所甚便者也、故知仁所涖之民其勢固可以建乎以而竟跂而不至焉天下不以疵民風也哉大道之行其君有率屐之視。而其民亦有度數之守。睹於精因修於粗。範其道因習其數。此類之相推而至。而兼舉之甚易者也。故知仁之主立於上則其勢自當及乎此而竟不免中輟焉天下不以玷主德也哉唯禮教必不可已於國□以太古之俗。高持樸鄙。君子必以為非備化也。雖胥庭之主。敦於渾□君子必以為非全德也。而況乎末世之民也。
四書上禮字甚多。作文自當體認章旨。 【 艾千子】
須知此是極盡完備處。不是說治道要德又要禮。如道齊章所云也。
動之不 【 其二】
○季氏將伐顓臾
章世純
志乎伐國者、君子之所惡也、夫代顓臾、季氏之心也、將欲損人以自封、其志為己惡也、故曰伐、明用眾也、用眾而以加小國、於義為不足也、曰季氏、明所由也、事不出於君、用眾以成已之私、於義猶不足也、諸侯替。大夫強。自伐沈始。而外大夫有主兵者矣。自公子翬始。而內大夫有檀權者矣失而愈甚則有用國之兵。而以廣已之封者。而季氏乃造謀於顓臾。夫四分公室。季氏取二焉。蕞爾魯國。而專有其半。大夫之分。亦已足矣。猶求益乎大都耦國陪臣或憑焉。蒲圃之難而憂子其臣。盈而將覆。有其端矣可復增乎異時文子之取項也。公實在齊。而文子專其事。公是以止於齊則見利而忘其君也異時武子其與也。故季氏世濟其惡者也。將襲是迹而動神明之祀。與附庸之貳。亦不能復圖矣。而與其臣謀之。旦夕而計之。事未發而慮已深兵、未加而劫己見。古語冇之。兵莫慘於志。此其為志乎兵有者歟。而書句、季氏將伐顓臾、此亦春秋誅意之法也、
老境蒼然。如酷吏引律令。不煩深文。數語立決。
○是社稷之臣也
章世純
顓臾繫之魯、則以所繫重矣、夫兵之所加者外也魯之臣即魯矣矣、□所內而不外者也、且君子之論、有臨一國之義。有臨一家之義。舉天子以臨諸侯。而諸侯有所不敢動。舉諸侯以臨大夫。而大夫有所不敢干。故顓臾之事、君子有以大其說而詘季氏之情、何也、以為一體魯國也。先王世明德也。所以志不忘遠也。其舉以屬也。所以廣□封也。顓臾於魯人民自有也政令自為也其別之則魯之二也魯有命能供也有役能從也其一之則魯之私也二若體然所以佐焉耳私則郡縣然與為隸焉耳然則社稷之臣也、而尚止為顓臾也乎哉、稱天王之制。其義賖。言社稷之役。其義切賖義可以動君子。切義可以懼貪人。季氏雖強乎。社稷之屬。恐非所可問也。
別之則二。一之則私。二句俊。賖義切義。四字杜撰。大力之文。美德俱見。 【 艾千子】
老辣無枝剩語。苐應體口氣為佳。用強斷便無意味。
○蓋均無貧 三句
章世純
審自全之道、而所當患者可知矣、夫國家苟無削亡之憂、斯亦可以止矣、而自均和安淂之、是豈非國家之先務乎、且為國家而不患貧寡也。非忘意於是也。吾之所欲淂者在此。而即求之於此。則其事不可幾。而其勢將有所及。夫事固有取道於此而收效於彼者效收於後而逆其本則有所由然之故理立於先而計其末則有必至於是之機彼不患貧寡者知其所由然之故者也貧非吾利也而何以不至於貧寡非吾利也。而何以不至於寡。傾非吾利也。而何以不至于傾。凡吾所深慮者。唯是日瘠日弱。以遂至於淪沒。而有道於此。能使隙終不開。而釁永不作則杜其所由然也若夫已成之勢則固非吾所淂辭矣其患不均不安也知其必至于是之機也能均矣。而均之所維者何若。能和矣。而和之所調者何若。能安矣。而安之所鎮者何若。凡吾所要圖者。唯是相守好。以戰寧於無事。而有效於此。能使內亂不生。而外禍不至則要其所必至者也若夫徼倖之圖則固非吾所可計矣老成瞻言百里常企始終而為之慮在今不求其益多。而後亦不至于益削。在今不求其有淂而後亦不至于有喪。唯以不生心於所無。而淂終保其所有則所以自全之術固深固矣帝王容保無疆亦合人己而共為圖欲利吾家則并利異家以全吾家欲利吾國則兼利異國以全吾國唯欲彼此盡守其故常。而吾亦偏受其維持則所以自全之道亦弘大矣止於無貧無寡無傾。則取福之約者而既無貧無寡無傾。則固辭禍之甚者。而禍去乃福全也。而道始於均安。然則國家之所重。固不可知哉。
如此方可稱文章大家。大力文盡如此。吾更何議。看他不杜撰。不纖渺卻粗枝大葉。扶疏磅礴。與題不即而不遠。能使題神全見也。 【 艾千子】
蓋字承患不患兩路下來。他人每只見淂一邊耳。尺為均安貧寡支配不同。和與無傾添插不穩。都於此枉費手腳。不若此作即發明所以患所以不患之故。領會蓋宇神理。卻何等大雅明初。
蓋均無
○伯夷叔齊 之下
章世純
古之聖人、有以窮為義者矣、夫立矜於天下者、不能復自為其身、此夷齊所以在首陽也、且夫父子兄弟居臣之倫。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人之所不為不立不顯不明、故古之人當於其際必務極其所為以著之伯夷叔齊是已。夫夷齊所處。皆所謂義之會也。其始之難為。在父子兄弟之間。其後之難為。在於君臣之際。是故有孤竹之土而不能安受其業者。為父子兄弟也。先世之宗祧不可以無主而以長以愛俱可以有辭。則固皆為當立之君然而亦後世之所謂義也人苟志乎以國為利。何常無說可托。而不可以自謝其心。如以大義言者。父命天倫。固不可以他義與爭也。此其所以去其國而不顧也。則固已無資身之地一矣。有西伯之養。而不能以安受其本者。為君臣也。受惡之不悛不可以主世而天下之天下亦古今所常極□武王固可以無愧。然而亦後世之所為義也。人苟志乎以天下為□亦何患無說可託。然而不可以當大公之論。如以大義言者君臣之□亦必不可以他說爭也。此其所以辭其養而不留也。則又以無資身之地二矣、然則伯夷叔齊亦安淂而不餓於首陽也哉。逃立者。義存乎其身也。武王實不順於君。義與不義有任之者矣。微箕之感。猶將安之而奈何以疏逖之倫任其責也。逃立者。猶遺其國也。孑然惟存其一身亦無所更舍之矣。淂意遠去固無憾耳。而奈何以生死之事殉其節也。則所謂當於其際、務以明之、不極其所為不可也、昔者聖人慮讓道之不彰也故堯舜極讓之事以達其教、舉天下之大而亦可以與人、而讓道始為後世著矣、昔者聖人慮廉行之不彰也故許由務光極廉之事以達其教、舉天下之大而亦無所可貪、而廉行始為後世著矣、昔者聖人慮忠節之不彰也、故龍逢比干極忠之事以達其教、雖斷首剖心而亦無所可念、而忠節始為後世著矣、故伯夷叔齊之所為亦猶是也、皆欲為天下立教昔者也、
遜國餓一次。叩馬後又俄一次。中間飽活時。不知大力如何供□伯夷叔齊也。 【 艾千子】
此章大意。為以異不以富說。故以齊景對夷齊。若為論夷齊之節。則齊景之擬非其倫矣。餓於首陽。只對有馬千駟言。極言其貧富相去耳。齊景之無稱。不為有干駟。夷齊之至今稱。亦不為餓於道陽故此處夷齊之餓。不專論死節也。夷齊平生大節。固不出讓國死義。然此餓字卻不為此。若論其節義。則必及其死。不止云餓矣後人因誤看此書。遂有謂夷齊無死節之事。不過窮餓首陽耳此又癡人前不淂說夢也。凡書各章有本義。故其下語輕重各有故。不可一概搃說到盡類如此。
○邦君之妻 節
章世純
立辨於異同之稱、而禮行乎其間矣、夫名有其所、失所為愆、一夫人而同異其名者、亦各有所當也、且異姓主名治。際會不淂其稱。則亂生於況謂之間。故各有所以治之。有定名。有不定名。定以從質。不定名以轉移為文。邦君之妻而曰夫人者、此定名也。然唯君則質言之無損言。無益言。從本所也。至自稱而變矣。王后君公。其自收以孤寡不穀。而夫人亦曰小童。禮無尊已之辭。美大之稱。自外來為奉者也。邦人而少有益辭矣。益之以志尊。益之以志。稱夫人必繫之君。一體同尊卑之義。於邦人乃明之也。稱諸異邦而大有異辭矣。異其辭以志謙。曰寡小君也謙辭者。內辭也。內之也者。親之也。辭不去君猶尊之也。異邦人而有言以相及也則從同。同通已於邦人也。通夫人於已夫人也。曰君夫人。猶將以其國親焉。此其盡同者也。凡卑稱者往辭也。凡尊稱者。來辭也。質言者。從其分也。益言者兼自他之分也有節有移有質有文。有同有異。有尊有卑。名之所之。義行其間。夫是之為禮。禮也者何。名是矣。
三字經。四字句。強學公榖。而詞句不文。夫古人為文。必曰文章爾雅。訓詞深厚所謂爾雅者。無俗喭。無鄙字也。外來為奉。句他之分。從本所等語。皆鄙俚不成文。看大家文字從無此。 【 艾千子】
謂文須爾雅。誠然。然古文自有似樸拙近俗而實高古者。人不可以一格熟眼觀也。即是作語句。亦自古文來。苐下字有欠透當者耳。直曰鄙俚。則大力不服矣。世間惟假爾雅而實惡俗一種為□不堪耳。
邦君之
○邦君之妻
章世純
為君之配、而其分固已重矣、夫正物之名、皆據其處、繫妻於君、斯其同於君所者乎、且異姓之接。主名以治。不淂其名。分不可淂而知也不淂其名。分不可淂而正也。故正名莫先於議分。今夫男女者、天之陰陽也陽以自立為德故其為分聽於其所自為、物之所隨非隨物者也、陰以不專為義故其為分聽於其所為偶、附物而立非自立者之、大士庶人雖賤、處必有匹、蓋其道將通於萬物、而況於人乎、然□附士庶人以為分、則其卑可知矣、諸侯尊、德必有配、蓋其道將達於天地、而又況于人乎。而惟附君而為分、則其尊可知矣、是故□□有繼體承祧之責。而其妻與分焉。妻也者。祖宗之本也。前乎于□□是則莫續之也。後乎于世。非是則莫生之也。故國君求夫人之□□稱宗廟社稷以為名。至而妻之父母其遣之也。亦以子孫久長□□□。則使國服無窮氏姓不踣者。邦君與其妻固並任之耳。邦君□□□人民之責而其妻亦與分焉。妻也者。天下之本也。諸侯任父道。□□道則以責之也。諸侯理陽教而陰教則以責之也。是故國君□□天之實。必修六宮之職以蕩陽。而內事不修其有適也。亦修六官之職以蕩陰。則使男德能貞。女行有率者。亦邦君與其妻並任之耳□故大婚始至逆以命卿夫逆以命卿不亦重乎邦君之妻也。不以□卿重之不可也。大婚始成。命以天子。夫命以天子。不已重乎。邦君之妻也。不以天子重之不可也。然則不正為妻。而以妾為之將不可□矣歸妹以須弱其配而賤其祖者也。有扁斯石。履之卑兮。白華之□是以生焉。已正為妻。而以妾使之。又將不淂矣。夷其配主。陽道亢而陰道苦也。絺兮綌兮。淒其以風。綠衣之刺。是以生焉。故邦君之妻之重也。分若是其尊也。夫婦人不自紀其年。坐則以夫之齒。故長幼之名。以其夫而名之也。而婦人亦不自有其爵。從夫以為爵。則尊卑之名。亦以其夫而名之也。分既若是矣。而名可替乎。於是稱謂之間。皆有說以處之也。蓋分定而名生其間焉。
題曰邦君之妻四字耳。許多含蓄。作文者極力說盡搬盡胸中學問覺於四字題尚未能盡也。乃知德高而後言簡耳。 【 艾千子】
雖極搬弄。然實無精警之義。固不免於艾公之彈射矣。
邦君之
○性相近也 二句 【 其一】
章世純
習可移性、而習之功大矣、夫習者、人之所以嗣功於天也、相近者使之相遠、故人道參天、且天下之事、皆不可以恃自然、其用自然者獨禽獸耳人則必有已事焉、不聽天地也、天之與我、有性而已、一靈之用、域於形容骨節之同者各有相似之機一機之動、循於耳目鼻口之竅者同是因器之利、聖賢之於人、豈有異哉、顧性之所為、終有所止、止之內謂天事、止之外謂人工、人工所益、其益無方、或同之以盡其執、或反之以濟其美、而師友以型之、詩書以導之、度數以待之、今古以觀之、扶之以多物、將身不淂以堅其質矣久之以日月、將人不淂以據吾故矣、遂使天淵懸於品彙之中、莫類分於人倫之內也、豈足怪哉、故有知之物、皆習化也、有生之後、皆習事也、然則無知之物無習事乎、曰否、草木之生水土所滋寒暑所襲、來之以無已、而甘□溫涼莫不多受其增損、則同氣相益、異氣相變、亦各因於所托也矣、然則未生之時無習乎、曰否、胎胞之內毋所嗜好與所見聞精粗皆為化而形容氣志、莫不陰受其傳變、即飲食之能、與依附之愛、亦各慣於在孕時矣、故有物類感生、而山高水遠、宛在其貌夫形為滯質、猶且聽感況其清虛易動者乎、故有乳食成化、而味以行氣、氣即為志人口以質入、猶且善移、況其以精眇攝權者乎、大較物之有性、亦從習來、天地之氣習人父母之氣習子方始見氣已在漸中、物孰為獨化者哉、
可歎聖人大道理。為此小辨小說。狗心鬼心。破壞聖人立教之旨。莫此為甚。據其說。非人自習壞也。乃天地父母生成如此習耳。昔李卓吾講學龍湖。有以子歐父見告者。卓吾大喜。贊其子曰此子開千古米開之手。今如此講習。隨他打爺駡娘。盜嫂亂倫。做賊□兇。都是天地父母生成。與人何干。此皆大力之所回護也。不意大力與卓吾同道。 【 艾千子】
直是胡說。害道不淺。東鄉痛駡。亦惠後患不淺。非文人相輕之謂也。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習非教術學問。故有罪亦可有功。若專以教術學問言。而謂其功大。則當云性相近。習相一矣。豈淂云遠哉。及至說來。又似有習而性失其故者。然則其以教術學問為習者。乃正深惡教術學問。而終以無善無惡為本體耳。
性相近
○性相近也 二句 【 其二】
章世純
習能岐性、習之功大矣、夫萬物莫不本同而末異、其所以異之故、可無思乎、且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幾矣。天之所為者性也。人之所為者習也。天所與物之性、期於足以供物之用、使之有以營其形、天所與物之性、期於足以通物之類、使之有以合其群、是以物類既區、善惡從形、形如是者氣肖之、多少度數、適相中而適相能也、氣如是者性肖之、陰陽剛柔、沉為質而浮為靈也、而因以與異類者異、異以行其役屬之權、因以與同類者同、同以比其才智之用此性之說也、然而性之自有者有域而其可以然者無窮可以然者特未定也。因而致之。各於其往而極之。小者技藝之所攻、窮年不相言術大者才德之所向、窮年不相知情、斯豈徒聰明知解、雨貿其方、亦且耳日手足、各詭其趨、而人中之萬物起矣、方其未習皆性之所無□□習之皆性之所有以此見人之所為與天道相損益也
性字源頭。尚未夢見。安淂胡亂見之文乎。使后輩不潛心讀書。皆自此等文起之。 【 艾千子】
病搃坐不信程張朱子之說。不肯去窮究其義。於所謂本然之性。氣質之性。兼氣質言之性。都不曾分明。焉淂不胡亂為文乎。
○性相近也 二句 【 其三】
章世純
審人品所分、而不可以不慎習矣、夫人盡等耳、至於相去無算、此孰為之哉、蓋有生以後。皆人事所任也。君子著品成德以與人不以與天自為功而無造化恃造恃乃外矣。天下之所與者性也、悲喜之動、發於嗜欲昵愛之情附於恩養豈有他端哉、喜怒有端、是生禮樂刑政、恩愛自本、中含德厚仁誼、皆君子之大言之也寔則能用之□相彰、所用之功未著、蓋嘗論之、天道曰圓、故由於天者皆圓、性之□人、可以此可以彼者、圓道也、天道大全、故出於天者亦全、性之於人以無有故可遍有者、全事也、圓則天下之人畢圓、全則天下之人畢全、孰厚孰薄、何合何違、然天之與人、付以始。不及其末、其末則人□之。與以虛不至於實其寔則人用之。孩提而往。天道終。人事始矣。聖賢於是與其事。帝王於是起其功。小習存其身詩書禮樂多其數以輔進德行大習存天下、化教勸率、廣其端以利導生民、故習之為道也、漸也、清也、靡也、負萬物以超新、新來而不覺、揭萬物以去故、故去而不知、有水火之功、有陰陽之力矣、而小者一身之中。聖狂是以生大者天地之間。治亂是以起。習蓋可忽乎哉。變化者無時而不變化雖有生之後尚立變化之地造物者每有物之自造雖匹夫之身皆執遊化之權既而習成而性隱矣。性遂不見乎又不然也。習以異之。是以參差高下。生千萬變之容。性以同之是以賢與不肖有默怕□會之處異同兩不妨也
純乎告子達摩王守仁之說。難與言孔孟之道矣。習非教之謂也。天有運氣。地有方隅。物有異用。事有殊因。人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而至於相遠。然後聖人立之教。教所以化習。使復還於相近也今以詩書禮樂化教勸率為習。然則聖人之教。豈使人相遠者哉。
相近
○子張問仁 全
章世純
究仁之道、天下之能事畢矣、夫以天下之大、而使盡入感應之、此豈小數也哉、故仁者、道之總聚也、不名一理、不主一應、舉全體大用、合而言之者仁也、而吾之所謂仁者指其理、天下之謂我為仁者據其效、然仁寔善附離屬渙、就天下之業者矣、是故情散於眾、而能有以收其聚、天下之人各含其意而以我為心已處其獨而能有以廣其事、一動之發、及於其復、而以眾相動、而所欲必淂、所為必成、當其時、游其守者、見其偕天下而合敬焉、偕天下而合愛焉、與天下具事而廣業焉、卒其所以致此者、無他謬巧也、欲如是來、但如是往而已矣、行未嘗能獨也、人未嘗能自異也、我非自我、作之已者、必有所及、物恆相物、事之報者、必有所循、審數以知其歸、應分而為其量、故恭則俱恭寬則知寬信則同信、敏者淂敏之報、惠者收惠之利、皆未有爽其分者也、由是觀之、舉事而發於眾心之聚者、眾之歸也在其首矣、為行而制其必然之機者、事之立也亦已久矣、君子亦何難於天下也哉、而寬信惠為仁之切分仁主愛三者愛之類也恭敏為仁之疏分、仁不但主愛、二者、仁之令也、若夫我仁而天下皆仁、如不侮淂眾之類、仁之甚、仁之盡也、三皇存之之謂道天下同之之謂化、五帝淂之之謂德、天下形之之謂教、三王行之之謂仁、天下應之之謂功、
仁字全未照管。 【 艾千子】
若說炤管。則仁字於外面綴上矣。須先識取仁字。識取五者之於仁如何。其能行五者於天下功夫如何。方纔有文字。此直是醉漢喃喃。不知說甚耳。
子張問
○子張問仁 全 【 其二】
章世純
君子之所謂仁者、唯能屬天下也、夫求之於行而有其實矣、遍又天下而大其施矣、此真子張事也、且天下唯無仁人也、天下有仁人、則天下之勢常聯、何也、彼誠有以合之也、道如不足以通物者、則無為貴道矣、然則為仁者宜何如哉、夫數仁無仁眾理散其象、獨修緋獨萬物受其歸、則夫為仁者、亦為之五者耳、為仁於五者、亦為之天下耳、嘗試思之、乾坤之德健順求之吾心亦似有其物天地之道覆哉求之吾身亦與有其能若此者、亦存乎恭寬信敏惠已、是其事專家之動而不及於靜、然動乃與物相及靜則相離也、夫仁亦唯其能交物者耳、其功亦專責之已。而無所求於物然已乃勢制其聚。物則已散也夫仁亦唯其能由己者耳。一身之小。列於天下。不足見也而常與天下並持感之數已當其一天下亦止當其一天下之大如吾身者。不可勝數也。而可使就吾一人之機我已居全天下并不淂居偏而撫之則懐。綏之則和。所欲必可淂所為必可成。至於不悔。至於淂眾。至於人任。至於有功。至於足以使人也。是豈無道以用之而能若是哉。而所報之於所作。亦足以相明矣。所來之於所往。亦足以相徵矣。事與效並為仁中之全分收之於後效而仁之事乃竟已與天下亦並為仁中之全分淂之於天下而仁之事始足也然所謂天下者豈遂盡天下哉。處帝王之勢。則事足其理遠近相暨可以極其所至居匹夫之地則理含其事即所接所應抑亦可以相概矣
不但仁字不曉并不明於天下三字。信註不及。徒為大言。看其空講應感之說一何疏快。使其深會註理。不知其文之妙當何如也
子張問
○四時行焉 二句
章世純
天所以生物、以行淂之也、夫以言令物、雖天之大、不能淂之物矣、其生也、則其行者也、且夫物莫有以言舉者、而必以行成之、大小皆然。今夫天之功在百物、百物生而天有大功、卒其所以生者何也、四時之行也、四者、五行之物也、水木之交父傳子天行陽道、火金之際君禪臣、天行陰道、於是有淂之為氣立此根乎外者也、根乎外者、必籍乎升降以為其主、升降固四時之質也、於是有淂之為神機、此根乎中者也、根乎中者、必有出入以通其氣、出入固四時之肖也、升降□、則氣立危矣、天雖欲立之、無可奈何、出入消息、則神機亡矣、天雖欲超之、無可奈何、故四時者、百物之命也、行也者、生之所也、行而已矣、何以言為、
有四時二字。故大力有一番術家言也。即以作大力易稗耳。學者再於此題言外思之。 【 艾千子】
依渠說。四時行焉下。須有箇則字或故字矣。中庸大地位焉二句亦合側說矣。此不特不明道理。直不通文義也。
○君子義以為止
章世純
中義之用、而勇淂所制矣、夫勇不過配義者耳、義不足以定之、而□可有乎、且君子所以當大任而不動其心。成大事而不驚其神者。豈不以勇哉。而獨不可有上勇之心。夫有上勇之心。則必張其抗而不下之氣。而其勢將至於不可止。是必有道以御之。所以御勇者、必□勇為類也、而後可以相配。而無害於其勢。又與勇為準也。而後可以相制、而勇亦無害于天下。則豈非義哉。君子知其然也。故可無勇□。不可無義也吾即無勇矣而但持之以道。斷之以理。伏天下之所同韙。以行於天下。亦必可以有立而不廢。若不可無勇也。愈不可無義也。既已有勇矣。則必持之以正。論之以大。依天地之正氣。以仲于天□。然後可以縱行而不悖。是故抑勇之用。而不敢情其憍杰險挺之氣。凡其氣之能勝。力之能任。可名為勇者。君子皆名之為義。則不□勇以名者也。尊義之權。而獨行其直方光大之心。凡其行則不可使止。止則不可使行出於義之用者即謂已兼夫勇之功則并不與勇以寔者也唯然故入而問心惟爭於慊與愧之際出而問世惟爭於是與非之間皆以義為斷。而勇無與焉。
義字盡根勇字發。分作兩字。合作一字。可稱辨才無礙。但有勇無義。義勇並稱。尚在下句。此句專曰義以為上。淂無可思乎。 【 艾千子】
題前略舉勇字。入題後。能實講義以為上。不涉勇字而自然間□為高。然此須真本領。纔發淂義字中體用出。靠作弄支架者。固來不淂。
君子義
○齊人歸女樂
章世純
聖人用、而敵國之間至矣、夫固有聖人、鄰國之憂也、此女樂之所以來也、且魯可以為莫若定公之時齊晉皆為季世而三家亦憂於其臣外無大國之虞而內之慢者亦有窮而思反之計當是時也。孔子行於季孫。三月不違。亦既具端末矣。齊人謀焉、曰、魯將無伯。則齊之為併也。故偽為好者而以女樂來。嗟夫、是其秦穆公之故智也矣。穆公欲干戎而由余存。則穆公終不可以動。遺之女樂二人。以亂其政而疏其鍊。是以由余來而戎亡也。是其晉獻公之故智也矣。獻公欲於虞而宮之音存。則獻公終不可以動。遺之女樂六。以熒其心。而亂其政是以宮之奇行而虞亡也。不然。敬供玉帛以待來者。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大國以來。可謂無故乎。抑庭寔旅百。將之以玉帛。自有故事也。而私褻陳於庭。可為效嘉乎。已有晏嬰而不能用鄰有聖人則又害之既不俱興即與俱敗是其本謀也矣
文甚牽扯。無干證佐。搃之賣弄耳。 【 艾千子】
首尾議論甚佳。中間引證。亦不為攀撦。筆陣殊古動。
○有始有卒 二句
章世純
道以全取、非末學事也、夫顧其安而奧以可功之事者、教之道也、□何以聖人之所庶幾、而責末學乎、且善教者。使人由其誠以盡其材。教之者誣。則學之者亦不以誠往而業是以不進。夫始卒粗岐不可一之途也。始卒相受。不可逆之勢也。故精也。粗也。深也。淺也。謂之道而漸也。漬也。靡也。化也。謂之學。若夫分別有域而能一其類視其精若其粗。視其深若其淺。此由智過道而道夫分、我操長而道淂短也、夫智過道者。天下之所甚難也相至有級而能促其途其至非漸與漬也。其淂非靡與化也。此由心前道而道後應、已處本而道淂末也、夫心先道者。又天下之所甚難也。具事益已天成。故士經分處之□俱所不恃。其事既已天成。則問道承師之事俱所無庸。此欵聖人可以然然亦未可知耳。而可概天下也哉。學者有及有不及。教者必知之。今也不導其自性。而牽以從我之勢。不作其日新。而先見難至之、形謂之不誣不可矣。
智過道而道失分。心前道而道後應。皆尖詭語。與聖人下學上達光景。絕不相炤。 【 艾千子】
語犯尖詭。果然。若下學上達。又別是話頭。非有始有卒之謂。其為光景。不相炤也。
○過也人皆 仰之
章世純
君子無隱過、所以合德日月也、夫過與更、皆在天下耳、君子何心焉、且過莫慘於陰、陰而小者為大、淺者為深、古之君子、所以同日月之食者、惟以明用之也、人未嘗無過。不自有其過。不自有其過者。不以心與之相徇也。而相護也。未嘗無過。不自辭其過不自辭其過者。不以名與之相謝也。而相飾也。上焉者。道德之養深矣常□已於人以共其是非。而期以全其正大之心。故不以已之自知。而遂諱於夫人之共知。次焉者。志氣之間壯矣。常措已於高而輕其淂失既無所求於眾人之論故意不累於小疵而即不屑於詭閟。若夫有不可與明者皆多私者也。其備人而大甚者。皆有所不足者也。君子不然、所以過皆見而更皆仰與、蓋失之一節猶有全體之是恃。而雖其惡始。隨有美終之可益。則又固無所事掩。而是非淂失之間。同於可明也。
中二比簡切。然更無餘韻矣。 【 艾千子】
以交食比君子之過。極精。日月自行常度。本無差失。但所遇入交度而為食。不淂不然耳。所謂更。亦食過即復圓。非更改其本體行度也。君子之過。其本體光明無疵。亦如日月。苐為所遇事勢之難。或有不合常度者。君子亦不淂不然。然人不自諱其過。故人皆見之。及其更也。君子亦非於心體有悔厲變易也。但處之淂宜。中權合道。故人皆仰之。四句中有許多義理可發。今一概架過。但取不諱其過大意混講。固知粗淺無當也。
○譬之宮牆 及肩
章世純
擬所造之分、而賢者淺矣、夫品有所至、而淺深之形因之、賜之淂譽、正以未免於淺耳、且悠悠之論。所以與品不相當者。非獨論者之過也。隱顯之間其所以自藏者固已異矣蓋嘗有以譬之、人蓄美以自寔而有餘不足之數相與差也此宮之說也亦標形以接物。而可測不。可測之間亦相與差也此牆之說也求之於宮而賜與夫子有餘不足之寔可相方而淂之求之於牆而賜與夫子可測不可測之情亦可相方而淂之且夫宮之有牆。所以掩惡而聚美也。惡惡其深。使其匿於無端。則中不可言矣。善又惡其淺。使其著於有域。則無以為蓄矣。如賜之牆。正未免於淺也。氣未歸於寔。則收斂之意不足。夫收斂所以為晦也所以明之者多而所以悔之者少斯無以絕於耳目之至耳。抑行未達於安、則渾化之機尚隔夫渾化所以冥迹也、勉強所以生迹也迹之所形者多而所以冥之者少斯無以極其高深之致耳。故若賜者。所謂及肩之牆也。夫牆者所以示也示於外亦因於中。故及肩之宮牆不知矣賜之所以自歉者在此牆於宮則所以藏也藏不足則渫有餘及肩之牆宮不掩矣人之所以賢賜者亦在此夫賜則有以自見矣。其如此淺者何哉。
宮牆二字。推勘絕倫。不獨詁字巧妙。而言語消歸子貢。無一字不肖。真小中現大也。以此觀之。四書中更無小題。 【 艾千子】
牆之高卑。只以喻難見易見。非以牆之高卑較聖賢分量也。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與室家之好。都在宮裏分別。不關牆事。人拈此題。無不以牆之尺寸。爭聖賢分量。皆誤也。惟其宮有不同。故牆有高卑之殊耳。誤在宮牆二字混看。是作提出宮字。與牆字拆說。其理始明。下文不淂其門等語俱透。而對付武孫。訶詆其無知意。無不朗然矣。
譬之宮
○不知命無 子也
章世純
有所以為君子者、而達天要矣、夫所貴君子者、其自守定矣、然非知命之後、何以幾此乎、且君子之學。盡其人之所可為而已破天之所為吾向與焉然必知其在天者而後可斷於人事之途吾觀古之君子。以已之所為與天道相為依順此知命之固然後而奉之之道也。亦以已之所為與天道相為損益此則知命之所由然先而不違之道也。唯不知命者。或視人事大重。則數之所定。皆謂人力所淂為。或視人事太輕。則道不自盡。而於已無復可恃。如是而俟命之學。不可以責之矣。可以淂。將捷收焉。不可以淂。且逆奪焉。爭造物之所不與。必忍人世之所難甘。行險微倖。必是人矣。造命之學。尤不可以望之矣。應淂之福。或相左焉。非分之禍。或適逢焉。造天下之奇趨必獲天下之奇窮。從逆以凶、必是人矣、蓋天下惟是非之所在。利害之說常往事之何知是義害則去耳知是非義利則從耳此由不知天之有命與人道分者也然則雖有聖賢之術不足以寔其見矣天下唯是非之所在。利害之事亦往附之見可利詭以遇焉見可害詭以脫□此由不知天之有命與人道合者也然則雖有強力之摻不足以□其卒矣如是而欲為君子。其道何由哉。是以守已之士。因觀造物之消息。而常以其事往而從天。蓋知命而天之事始勝矣。既知造化之消息因以已之事反而還已蓋知命而人之事亦復勝矣。夫如命之關於人。固不重哉。後之人。亦有為知命之說者矣。而任之。夫任之而人道安在乎棄命者無主恃命太重者無志此兩者亦皆譏耳。
微顯皆備。併無纖話。如此乃真大力合作也。原評云。董江都不能爭席。予謂講聖賢道理。漢儒尚未夢及也。 【 艾千子】
深求者。多入莊周瞿曇邪路。淺見。則又落三命通會。星平會海。及袁黃功過感應等鄙魔。諸家說知命大約不出此境。求如是正□者鮮矣。
不知命
●大學
禦兒呂留良晚邨評點
大學之道一節(其一)
大學之近一節(其二)
知止而后一節
古之欲明一節
壹是皆以一句
太甲曰顧一節
帝典曰克明峻德(其一)
帝典曰克明峻德(其二)
湯之盤銘全章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大畏民志二句
心不在焉一節
心誠求之者也
生財有大道
伐氷之家
○大學之道 一節 【 其一】
章世純
學舉其全、而大人之事備矣、夫一理不至、非儒者之量也、兼體用而極之、而學於是乎全、且君子既已從事於學。則不可不審其指之所存。此之不審。則往而不知所為。為而不知所成。亦泛泛焉而無所歸矣。大學者儲材用之地也、於是聚之王公之胃、四方之秀、皆將有當世之任者也、士者沉螫之器也、於是作之動其氣志曜其文章、將以求致用之功者也、然則旁僻曲私之術。非所守矣。散漫無統之途。非所騖矣。將必反之性命以為端焉。依之高廣以造大焉。若夫仁義禮信眾著之理、君子所以居業也、體仁服義秉禮崇信以現於世者、君子所以自昭也、而疏穢以除累引氣而使之陽、章軌以正趨、積形而致之著、誠如是也、學之大端、亦已概舉矣、如斯而已乎、未也、夫學以利用也、所謂明明德者、亦將以有為也、學為人臣者、所以學為人君、學為人弟者、所以學為人長、彼俗之無正。民之無良。果誰之責哉。出具宇宙之略必不以流泆之俗咎諸人必不以叔季之運委諸天反道易趨固皆以為學者事也如斯而已乎、亦未也、士之自待也不薄其待斯人也亦不薄不謂此我不可以為聖賢。不謂斯民不可以為三代。是故禹湯可述、猶當過而問唐虞之猷、堯舜可師可進而講義軒之業必造於善之至盡而后止焉蓋如是而學之能事始畢耳。依三者以托業、而師以此教弟子以此學、則為有統、而居身之地尊、指三者以為期、而少而習焉、長而安焉、則道為有類、而致學之功一、故有詩書禮樂指事之文致意之言博依以為助要以物多而可講而所求則有在矣、彼彼誦數之功亦非無歸者也、亦有干羽絃誦、退息之業、游藝之功、散寄以怡情、要以數習而理安、淂力則有在矣、彼紛紜之業、亦非委瑣者也、故大學之道、不可不知也、
意境粗淺。與題不肖。何不澄氣凝神以出之。 【 艾千子】
亦非氣不澄。神不凝。且請先明理耳。理不明。澄氣凝神何益。越澄凝。越差遠去。
大學之
○大學之近 一節 【 其二】
章世純
學取其大、而聖賢之能事畢矣、夫以明德新民、而要之至善、聖賢復有餘事哉、且自學術既衰。先生之教不明。而治方術者。各以一察自好。或偏收所利而事不周務。或苟取成功。而理不經遠。此道所以溢也。若夫大學之道、收之四海九州之廣而人不淂訾其所虧缺有親有功之類盡於斯用以光明坦易之為而人不淂疵其所由然、蕩蕩平平之體具於斯、是故意雖主於及民而常有以自反、功雖足以償責、而常有以自進、蓋未必有當官治民之事、而學則固已業矣、凡如仁敬孝慈知信廉讓之類被於躬而光美、標於世而尊隆者、皆為明德、而人之所設、不為則昧、不立則晦、君子以躬質德、以事著之、察于細微之分、昭其度而昭其數、揭之耳目之前、示之禮而示之義、於以厲民之氣、如有機以使、而日起有功、動民之欲、若所好在前、而用之不倦、而顓蒙之眾、居所能遷、漸靡以往、潔齊相見也、此則大學之所期耳、自古道德之不弘。功業之不遠。皆苟且害之也。苟可而止。則有不必可而遂止者矣。善操事者。其初必有所志。而其後必有所成當其志之。曰聖賢之去人何必遠哉。五帝三王。固吾師也。而因而赴。理有極分。要不使有加損之地。功有極數。終不肯留有餘之途也。此則大學之道所期也。其所以稱大者何、以及民故大也如封已自私焉小矣、以操術正、故大也舍德不務用一切焉小矣以足以其重、故大也、如薄收以自慰、淂少而自功、亦小矣、
全未細心。老手何故草率如此。 【 艾千子】
如其文。三綱領次苐當云。在新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矣。秀才胸中。只見淂做官做皇帝。便是盡頭天下事。可笑也。
大學之
○知止而后 節
章世純
君子而欲淂道、則知止要矣、夫與道以止、則與心以裕、此君子之所以善御其明也、且廣騖而不止亦學者之通患矣、過量之求、非道之所處也、過量之求、先非神明之所堪也、以不精之心、求不處之道、于以幾淂、非淂術矣、君子于此、未言合道之數、光言用心之方、方寸若一、能使有寬餘之地、精神若一能使有倍量之明、此其道莫若定、然而易行難定者即心也、尤莫若靜、然而易動難靜者即心也、尤莫若安、然而易搖難安者即心也、如是而因任之、不可矣、更閉置之、猶之不可、如是而強持之、不能矣、更枯寂之、猶之不能、善學者在有以止之、知夫道之在天地者無窮、吾之能用者有止茍不屬於人理者、即非人理之所求也、知支吾之能為者無窮、吾之當為者亦有止、茍不切於日用者、即非日用之所急也、宇宙曠而易馳、智者受之以其域、虛靈變而多端、智者與之以其期、夫然後止生定、定生靜、靜生安、而方寸之地虛矣、夫淆而濁、澄而清者、此恆理也、抑致用之所一矣、夫散而昏、專而精者、亦恆理也、然後分方辨域、能指其處、觀妙觀竅、能盡其情、是為能慮、而於以幾淂無難耳、道莫病於馳騖、有以求多、能無惑乎、精莫妙於節嗇、有以守少、能無察乎、故不止之有功於學也、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也此於功則然、止亦有功於學也、思不出位、是以有獲也、此於道則然、
止字深不淂。卻亦淺不淂。如此看止。乃所謂今女畫也。何不細心作一文乎。 【 艾千子】
深不淂。淺不淂。此便是混話。依千子作一篇。雖極細心。也定是夢啽耳。所謂止者。即止於至善也。離至善。單講止字。深不是。淺不是不深不淺也不是。
知止而
○古之欲明 節
章世純
古人之學、能盡溯其源而已、夫志在天下、而求端於物、所為先者多矣、古人豈嘗逆事之勢哉、且所謂大學之道者、其所欲者誠大。而同有道以及之也。惟有道以相及。故可從事於其能及者。而無憂於其難為。古之人、欲明明德於天下、所自志也、夫地大勢傳、何以持之、物眾情雜、何以一之、吾之所欲為者在天下、而即求之天下、則其節短而不能以相舉。將有藉而轉致者。乃為有其優。游之節吾之所欲為者在天下、而驟求之天下、則其事淺而不能使相從。將有多於其前者。乃為有其深厚之積近與遠相逆也。已與人相御也。將必藉于國以風天下。藉於家以風國。而要必起事於身者節固如是也而遲回於治國齊家之間。更待于修身之裕者積固如是也道之有所先者若此止乎、未也、如以節相至者即身之中猶有節矣如以積為功者。即修之中亦猶有積矣人以身心意知渾合為用、茍不為之深析耶、苐屬一致之機耳、動而俱至、亯?丸是相待者、苟細為之剖判耶、亦有微分之域矣、作而相隨、又亯?丸非有待者、修身者使之正、而正必正心、正心者使誠正、而誠必誠意、而知則開之者也、致知則盡所以開之者也、此自外而溯之內自粗而溯之精之道也更溯之而精者復有求於粗內者復有待于外則格物又致知所有事乎夫徒言本未徒言終始兩分之說未足以盡物理相因之數本復有本始復有始層□而往乃可以究事緒相待之基而愈推則愈約矣。愈約則愈易矣。以天下之大而要其原於至約、以為天下之難而要其事於至易、夫是之謂有道、
節字積字作眼。前後兩截俱用之。雖非正解。卻亦有理。精者復有求於粗。內者復有待於外。可謂名言。 【 艾千子】
兩截損折而下。局法生動。中間部伍紀律儘精嚴。然先民每不作此體者。以其先侵修身為本節也。
古之欲
○壹是皆以 一句
章世純
大學之道、必求端於身矣、夫以躬率民、此守約施博之理也、通術也、貴賤皆由之、蓋古者十五入大學。天子之子。以至民間之俊秀皆與焉。其所以教之無二道。學之者亦無二道。正於一而已矣。是故明德也。新民也此其通乎上下者也新民而本乎明德也此亦其通乎上下者也是故格至誠正。合為先務之功。齊治均平。盡為有持之化。如所謂平天下者。天子之事業也天下何以平修身之餘效耳本可知矣而何獨此也天下平而齊治已在其前矣此通乎在下者之事也如所謂齊家者庶人之事業也家何以齊修身之後驗耳本可知矣。而何獨此也家已齊而治平已待其后矣此通乎在上者之事也然則雖有統遠之化亦擴家于天下耳其事未常加廣也所及者遠而所以及者於匹夫之事守無增焉故其道亦無以加於修身之外雖止門庭之治然已藏天下於家矣其事未嘗加狹也所及者近而所以及者於天子之事守無減焉故其道亦不淂關於修身之中蓋家國天下古人但合之為人則眾寡之名無所施而齊治均平古人統之以範。則責賤之勢亦無所辨。是以其事不淂不同。而其學不淂不一也。當其時。學成於內。業隆於外進而履勢大者有四海之治小者亦有境內之修退而屏處大者有里巷之化小者亦有門內之理雖在徒步匹夫。皆能為天下分治其民者。此道行也。
齊家。即新民也。故庶人與天子同本。中間有國有采地治邑者。不消說矣。時文竟責重有位之人。便不是壹是皆以四字道理。蓋從位說下。故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論理。其實自庶人以至於天子。天子新民。亦須從庶人齊家道理做起也。故下文治亂。結以所厚。正為齊家是末治大同處。此文能提出齊家說。直是具眼。所言極高闊。而千子僅以平妥目之粗且暗矣
高文典策切理□心 【 耀星】
壹是皆
○太甲曰顧 節
章世純
商王之修德、其心惕矣、夫德存乎已耳、而以命嚴之、其顧畏為何如哉、且古之明明德者。自文而上。則有湯矣。文以性而湯以反。要以語修德之功則尤當證於其反之者其用力愈深耳。說在伊尹之訓大甲也。其言湯也不言其德之所至而苐言其功之所加亦非苐言其功之所用而先及其心之所切曰、願諟天之明命。夫豈惕於天之靈爽哉夫苐惕於靈爽猶其粗也湯蓋淂天之精而奉若者也湯其借天以自警者哉借天以自警猶二之也湯蓋一於天而欽承者也彼誠溯於稟受之初德從命來命從天來夫固繼成相續矣而此所淂於天者與身相終始軍世而未離也而就吾性中歷歷認其所從受者焉不作自性觀矣彼又觀俯仰之際在此之性即在彼之命又上下合一矣而此所合於天者非止相肖似蓋通一而成體也而就吾性中歷歷認其所與合者焉亦不作自性觀矣由是念之所切目亦覿之果真有所示與可見非命也不可見非顧也屬顧於命心有與命俱微者耳顯而出之有睹精而入之亦有睹睹安在必形也乎哉由是目之所注形亦親之又果無所示與有形非命也無形非顧也屬命於顧命有與顧俱彰者耳既精而入之即似顯而出之又安在非形也乎哉存是心也欲之所以不淂縱也不邇聲色。不殖貨財。皆以是也。有是心也念之所由日以純也以義制事。以禮制心。皆以是也。而伊尹稱之以訓太甲。則是以敬天訓也。而以為此湯之攸行。是又法祖訓也。而於明明德之旨亦又合矣。
入理嚴密而瑩徹。無膚夸陳言。亦無幽詭野氣。又無晦澀枝蔓之談。臨川文之最醇者也。
此真大力先生得意之文矣 【 耀星】
太甲曰
○帝典曰克明峻德 【 其一】
章世純
學先於德、上古已有其傅矣、夫事有其舊者為信帝典猶且言之、此亦足以明其理之不易也、且道隆上世。取徵三王。未若二帝之遠也。乃自唐虞以來千百餘年。而其言若相為終始者。聖賢而學者自非一人。湯文未起。帝堯在其前矣。紀聖賢之學者自非一說。訓誥未作。典謨在其前矣。推以祀宗功之義、則亦取平章協和為徽美耳、而史臣紀載、猶未及於功也。而以德先之。引以官先事之義、則取命官明時為端要耳、而史臣紀載、亦未及於事也。而以克明峻德先之。曰明矣而又日峻明而後為峻德也。光明之與高大。其類焉者矣。已致其楊詡、而至文有以辨、至察有以悅也、則其德之所存者。固已上而達於天。遠而通於命矣。曰明矣。而又曰克。克而后為明也。其精神之與性命。其通焉者矣。已作其精神、而志與之相致、事與之相求也、則其德之所存者、亦已有以出其質、亦已有以動其輝矣、是故始之以光被四表。猶未知其何以被也至此而知其寔之所指矣其被四表者此德之峻之所至而以光為被則固明之所施也又先之以格于上下亦未知其何以格也至是而知其旨之所要矣其格上下者此德之峻之所極而以光為格則固明之所通也然則帝王之事可以知矣、顯所當顯隱當隱昭所當昭、塞所當塞、繹康誥之義、似顯德而隱刑、思太甲之旨、將昭德而塞違、帝典不及所隱、而固不淂不言所顯也、不及所塞、而固不淂不言所招也、但一言於明德為異耳、商周之書端而嚴、唐虞之書渾而大、如是而已、
看其次苐法度井然。後二比是無中生有訣。可為坐受困縛者。開便宜法門。
帝典曰
○帝典曰克明峻德 【 其二】
章世純
明德之學、有開先者矣、夫載籍之可傳者、自帝典始、而發端之辭、即及明德、大非開天明統之聖與、且論事者徵上古、尊其從來之遠、道有其舊者信矣、夫愈遠則愈尊、則徵之商周、猶未若徵之唐虞、今以德言者。古來之聖。有加於堯者哉。非徒無加於堯也。豈復有與堯並者哉。高而絕從、履端於太極之表敻而已渺、參體于造化之位、至矣極矣。無以名言矣豈非峻德也哉雖然天下之人所以尊堯者。以為生而有之也。以為生而有之。而無已事於其間。然則命有功而性無作。堯處空虛之地。天獨行而人不參。堯為無能之人所譽堯者皆譽天與命乃非譽堯也而當時史臣之所載。殊不爾也曰、克明峻德□已明之者堯也克明者堯克之也由今言之、道心惟微堯之所以咨舜也古來道德之祖開於斯、而凜微之說即求著之說意之兩者也、堯特引其端於微耳、致微者著、著則明矣、惟精惟一、亦堯之所以自傳也、古來修道之教起於斯、而事之有精即生其神理之類至者也、堯特微其旨於精耳、專精者神、神則明矣而明而克明。則盡明之勢也。蓋明則無不明之勢也。然則中黃為通理之區、心不已而效子器、光遠有自他之耀、近不已而逮於遐、所謂暢于四肢者此矣、所謂光被四表者亦此矣、而明與高類也、明則亦高矣、耳目不可淂而罄者、階級亦不可淂而升也、明與高一也、明即其高矣、去物累至盡者離物累已遙也、斯則帝典所以稱峻德也哉、其曰峻德、舉成事也、稱成事者殊其級、故稱峻焉、其曰克明、表聖功也、語聖功者著其事、故稱明焉、而堯之為聖、亦知非所為而為之矣、
摠是不師先秦西京。而師六朝。故語語俱有胭粉孤媚氣習。惜哉惜哉。此典造題也。當如何高文典冊。乃以訓詁迂話。排偶軟話入之。 【 艾千子】
不論秦漢六朝。典誥訓詁。且須辨析取舊本頭語句明白。如中二比引道心惟微微字。配著字。惟精惟一精字。配神字。則直謂之不通文理。并謂之不識字可矣。至以舜語當堯曰。直謂之不讀書俚傖可矣。
帝典曰 【 其二】
○湯之盤銘 全
章世純
新民之道、古之人至矣、夫古人原無苟且於民也、見詩書所言、不可以知其用心乎、且新民之說不見唐虞惟商周革命之際、斯道變動之會也、新故之端見焉、夫其承二季之餘、皇極廢而不統、上焉居高播揚、以樹淫之熾、國風蕩而不靜、下焉者承流委績、崇致靡□之風、其來舊矣、斯須之化、不足以勝之、非示之風猷累以歲月不可、故其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緩弱之治亦不足以致之、非厲為鼓舞、起其衰弛之氣不可、故其書曰、作新民、雖然、天運與人事共弊也、王者有權猶將爭之氣數之間、而及其所已極、故其詩曰、周□舊邦、其命維新、蓋於是三說者而知古人之用心也。古之君子。其□待不薄。其待民亦不薄蚩蚩之民以為皆可內之聖賢之域衰朱之俗以為皆可登之唐虞之理而一世之風俗直欲以一人提其衡□世之經制直欲以萬世之經制周其數以今考之。勞來匡直于二帝僅有其端、商有進焉者矣、剛柔兢絿之調、三風十愆之戒蓋有唐□之前所未備者也、周又有進焉者矣、六德六藝之具罰僻勸從之□蓋又有商以前所未備者也、而以全動物。舉夫小大之事皆有所寫其義於以散致其匡持之情。而以順成民。雖復歡養之間。皆有以□其教。所以深遠其優游之節。蓋凡所以化民者。無所不極也。而無不用也。及其入之已深。雖其門?舀閭之下思婦游女猶能思禮度義以後士夫之行雖其衰敗之後。學士大夫。猶且稱詩道書。而守先王之餘。末流之效。亦可睹矣。
古人引詩引書。摠由天理爛熟。頭頭合節。如此章摠是一君子無所不用其極。非由商周時勢起見。如斯文之謬也由前而唐虞。何常無自新新民工夫。只一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可願。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則自新作新新命皆在其中矣。且未知大力作邦畿黃鳥穆穆文王瞻彼淇澳數節題。又當如何將時世生議論枝節次苐也。聖門諸賢可與言詩。獨許子貢子夏二人。以斯知作引證題。當另具一虛圓活潑靈妙胸襟耳。 【 艾千子】
也只為自新新民新命源流一串處。不曾講究淂欛柄到手。但有一副當後世功利作用在胸中。觸著便來。此處不分明。縱具虛圓活潑靈妙胸襟。摠說到羅剎鬼國去也。
湯之盤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章世純
味詩之所擬、而知古人之學之深也、夫入於學之途、不與之相盡不可矣、此真切蹉相繼之說也、且德要之止至善而摠歸之大學之道明乎學之與德。相循而極耳。故學難言也。古之人亦未嘗質言之而寄之所似。則如切如磋之咏是已。其言如切也、則非切之謂、言其切之所肖者也、其言如磋也、則非磋之謂、言其磋之所肖者也、吾求其旨之所存、概乎其言學矣、彼學者心浮焉而不能寔則與理不能相看切磋者器與物之相勞也甚矣致其所難於物而器亦書用其利焉此亦其至寔者也學不若此而何可以為學。且學者心□焉而不可續則與理不能相究。切且磋者器之用於物也亦再易矣求其□變於物而我亦更有所以自用焉此其愈精者也學不若此而又何可言學。而先之以如切者所有說也。凡求物之妙者。其始不可以□用其深。繼之如磋者此有說也。凡求物之妙者。其功不可以一用而上。學與理以兩無形者相求而吾就其無形者言之則其辭莫可舉而故因予人所可見者以寄其旨。且學與理亦以兩無窮者相求。而吾就其無窮者言之。則其說不可畢。而故假於再變而極者以寓其意。凡言如之者必有不相同者在也以為學之事之精。非盡若制□之以力求也。夫亦淂象焉而已矣。凡言如之者。亦尚有不相及者在也以為用器之攻苦。非為學者之所深肖也。夫亦淂意意焉而已矣。而要之自可以見古人之學之深也。
切理會題。朗然可據。亦幽然微遠。如此作文。手與題洽。心與手洽。吾乃推服耳。 【 艾千子】
學訓講習討論。所以別於修也。儱侗虛說箇學。則省察克治。亦可統名曰學。文於此久清切。故其刻發似乎深遙曲雋。然皆落空去。試換做琢磨句題。亦無甚不可。此正其心手未曾與題洽。而千子亟推服之。何其汰也。
如切如
○大畏民志 二句
章世純
淂所以服民者、識治要矣、夫以我治民則難民自為治則易、畏民志者、此使民自為治之術也、且君未有能操民之形者。獨能操民之心。心愈隱。愈自為用。而上愈淂而用之。君所淂借以立本者也、使無訟者、握機於此、彼訟者、辭與情相藏也、則下與上相賊也、乃有不淂盡其情於我者、不淂盡者畏我也其畏我者我有以畏之也蓋凡物視所對而為心。彼誠小人、而我非君子、夫亦逢其類矣、開之謾也、若之何不上下其辭以舞也、若彼為小人、而我則君子、夫既遇其勝矣、受之恩也、若之何不斂心抑氣而輯也、以邪遇正。邪正相與明。而生克之理存其中。夫且能無析乎。因而借彼神明立我靈爽、彼自為屈也、而我權申矣且以我之正。感彼之正兩性相與徵而雖而維天之命臨其中。夫且能無悚乎。因而即彼神明。為我神明。彼自為勝也、而我勝彼矣、畏則服、服則悅、悅者生子畏、畏則無訟、訟則有德、有德生于無訟、一畏而父母天地之戴、合一于此矣、民一畏而我之德禮政刑、亦又兩立其間矣、我入于彼者彼所不能知。不能知而能受。我所得於彼者。彼亦不能覺。不能覺而能從。治貴知本、此為知本哉、志以本事。移民之心以正民之事。我以本民。端我之事。以易民之心。此上所以不勞、而下所以不苦也、
無訟一節。借以證本字耳。大畏句講太多。知本講太少。 【 艾千子】
且不論講淂多少。先須講淂是。若是時。多亦可。少亦可。不是時。多少摠沒帳。其病只坐好言。纔弄巧便亂道矣。
大畏民
○心不在焉 節
章世純
心有妙於不在者、可以知事心之道矣、夫以不在而可以盡遺□□、此空萬物之道、身之所以全也、且心者、合在不在以為妙者也、為眾物主、故以時有左為用、唯為眾物主、故以盡不在為尊、因其不在、淂在之用、因其所在、又淂不在之用、故有取於不在、則借所在以寄之、以寄之於此、而淂空於彼君子所以遣累、有取于在、則借所不在以專之、以絕意於彼、而淂一於此、君子所以致用、故在亦為功、不在亦為功者心也、夫不在而空諸累、豈從天下絕哉、已自忘其見聞覺知、與天下接者矣、視而不見、即天下何嘗有色也、聽而不聞、即天下何嘗有聲也、食而不知味、即天下何嘗有肥甘也、夫如是、故能行于萬物之中、而嘗與之相離、蓋心雖應萬。常當其一。君子知之。故設一所以為其寄。心雖馭實。常全其虛。君子知之。故取諸虛以為其通也。
但不知貓犬熟睡時。此不見不聞。可稱遣眾有否。又不知代鳥飛。代馬走。天津橋上看猢猻時。亦可稱妙於不在盡遣眾有否。率天下之人而叛聖離經。必吾大力也。 【 艾千子】
勦禿丁講疏之粗談。直敢無忌憚入經義。亦秀才大亂之道也。
○心誠求之 者也
章世純
明於康誥之解、而慈可使眾明矣、夫慈所至而情自通、無他曲巧矣、民與赤子、豈兩道哉、且治國之事、歸於使眾、孝弟慈皆為通術、而通慈於使眾、差見難者則獨以其眾也、夫以四境之大。萬民之多。其居之遐也。何以見之邇也。其居之僻也。何以知之明也。本相待之勢。為君長之所從立。而事務稠濁則不若一君一長之易承、然而書垂如保赤子之文、則何以稱焉、凡慈於物則愛之甚。愛之甚則求之誠彼處屬物之勢然而不相通者其精神有不接者也亦在一體之中然而不相周者其精神有不全者也苟為沉機體物。隱心度務。一乎彼而為情。歸乎身而生慮。然則彼雖不言吾必有以意之也獨意不淂吾可援類見端循而測之也赤子雖近。肌膚相切以不能言是亦遠於千里百姓能言何能自暴以不自暴是亦瘖於赤子苟為不求情皆不可淂苟為誠求情皆不可隱而於其所惡。逆而奪之。於其所好迎而與之。皆易事也。故慈非勇也、慈生勇、愛有所至、身有所急、古之人、嘗以犯天下之大患、慈非智也、慈生智、慮有所切、識有所精、古之人、嘗以興天下之大務、故有省方觀民皇華遣使、懼於不察、則身詢之、懼於不周則使人代之、凡皆心誠求之之說也、然而政興法立、事周計全、因循切合、曲淂所謂、凡皆中之之說也、而中起於誠。誠起于慈。故慈之所往。雖本凡人。可以有禹湯之智。雖其今日。可以致商周之功。若謂治國有異法、御眾有畸術、須問而知、待習而能、則有國者安淂兩國而試諸而天下豈有學養子而後嫁者哉、若夫耒耜網罟宮室衣裳官刑禮樂文事武用、皆積慈之所生、知其所起、則雖古無伏羲神農堯舜、其在今日、亦必皆能備之矣、故曰慈者所以使眾也、
題言如保。言誠求。言未有學養子而後嫁。何等不即不離。今寔填愛百姓。慈生勇生智。政興法立等語。題詞語意盡失之矣。可歎也。 【 艾千子】
上言家國之理本通。此下方言推行事□。此節乃上下交接處。言孝弟慈之推行。本乎自然。只要誠心求取。而三者之中。惟慈心最真而易曉。故特引以證三者之同然。非謂治國推行盡於慈。亦非謂推行便有政治作為也。明淂大意。正要切實發揮。千子不即不離四字。亦混話有病。
心誠求
○生財有大道
章世純
馭之以正、而財亦非所諱矣、夫無適無道也、君子有大道、而生財之道亦在其中、固可因之以為王事耳、且為天下而謂財非所急、此狂說也、人無衣食之需、則可以無君臣、國無百物之備。則無以立等制。摠其大凡、皆以財耳、故財之所係大矣。不可以為小。生財之道亦大矣不可以求之於小夫天下之財固非本不足也天有時地有養舉天地以供人而謂不足以贍者則非天地之功之信狹也無制數焉故也物有萬。人處一盡萬類以養一類而謂不足以充者必非萬物之數之果歉也亦無制數焉故也是故隨陽而出。順陰而成。爭時取澤以長功者百財有生之道也寒暑調力、雨愓當會。使物樂出勸進者天地生財之道也而人者兼天地而制之兼萬物而使之內取之智。外取之力。成其功而受其報。斟酌節適之間。其道固有寬然而可議者矣其中為之居者又兼萬民而制之兼百官而使之精取諸禮。粗取諸制。交其事而互其功。而整濟流通之間。其道愈有寬然而可議者矣然則必不慮其不可以周於上下也君專其資。民無所藉者。苟道也豊於上而餘於下斯則王者之所謂蕩蕩也又不慮其不可以經於久近也今日取之。明年無復者。苟道也立於一時可守於萬世斯則王者之所謂悠久也若夫庶人之家。已有力。待上而功。已有財。待上而安如是而用道道亦因之少隘者勢隘也而王權之所□。雖無財之處皆可為財雖費財之處皆可益財如是而用道道可因之以大者勢大也以其有可以淂之之理。故稱道焉。又有正大無私之體。故稱大焉。而於國有富厚之實。於身又有勤儉之名。則又果道也。既有富厚之實。又並生仁義之事。則又生道也。故曰生財有大道。
中有不磨之論。不淂以一二近子書語廢之。 【 張爾公】
立體既大。蘊義復深。雋詞秀氣。皆以經理相周。的真管子文字。詆大力之文為偽子者。非但未夢見管子。正未望見大力門戶耳。 【 吳次尾】
所見高駿而又確實。行文一氣轉變相生不窮。相迎不測。中四段尤奇矯。集中有數文字。
生財有
○伐氷之家
章世純
臣有燮理之責者、其於義愈重矣、夫曰伐氷之家、明有責於輔氣之政也、是非可私利者也、且天地之財、計本量委則足矣、而民有不足、則利有所并也、是以君子不兼利而盡物、畜馬乘之所以不察於雞豚也、而況伐氷之家乎、是其君所與共理陰陽也、夫陽之在天地、猶火之著於物也、伏而入、則藏於地中、過而在下布而出、則行於人間、過而在上、陰者、陽之濟也、氷者、至陰之氣也、是故於其在下、則以乘從之於下、三之日內於凌陰、此內陰之說也、於其在上、則氷從之于上、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此抑陽之說也。而王者行之畿甸、諸侯則舉之其國、王與諸侯、則調制陰陽之主也、此其重者也、君令之於上卿大夫皆行之於下、卿與大夫、則調制陰陽之輔也、此亦其重者也陰陽者、民之生主也、陰、陽之生主也、然則伐氷之家而顧名以思義者知已有民之責焉爾。猶將藉於陰陽以阜民之生。而凡所以厚民之生者。將何不用矣。知己有利之責焉爾。猶將藉於陰陽以導物之利。而凡所以厚物之畜者。亦何不用矣。祈乎為民。則不以奉身也。祈乎導利。則不以擅利也。不奉身。不擅利。則必有不為以自明節也。
通篇上淂顧名以思義者二比。作解題正論耳。餘話閒話。摠是大力要搬衍一篇藏氷說。且如此便可燮理陰陽。只恐宰相須用凌人矣。書生腐談。與題何涉。 【 艾千子】
艾評盡之矣。此不過是卿大夫之家之屬辭名色耳。於氷別無意義。即顧名思義。亦小題花草法。也須借點綴擊動下句為淂。況可呆講氷義乎。
伐氷之
●中庸
禦兒呂留良晚邨評點
天命之謂性
修道之謂教
喜怒哀樂之中
天地位焉二句
君子之道二句
父母其順矣乎
體物而不可遺
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王大王王季
郊社之禮二句
父子也三句
及其知之一也
懷諸候則天下畏之
尊其位四句
凡事豫則立
行前定則不疚
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之者擇者也
自誠明謂之性
自明誠謂之教
至誠之道全章
成已仁也二句
博厚則高明
悠久所以成物也
今夫地六句
大哉聖人三節
考諸三王二句
下襲水土
萬物並育一句
小德川流二句
唯天下至三句
文理密察二句
日月所照
唯天下至大經
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無聲無臭至矣
○天命之謂性
章世純
中庸論性、以其從來者名之焉、夫不知性、則不能以善性之用、淂其所謂、而性之初分不亦審乎、且性者、生之質也、人之所淂有非人之所得設、其本蓋出於天、夫以虛觀物、萬物無不獨化、獨化者、無待而然者也、有物自造、豈有使之者哉、以物觀物、萬物無不乘化、乘化者、有待而然者也、道生天。天生人。豈有能離之者哉。有生之族、小者從大四時五行流神明於上而陰陽剛柔之質成乎其間矣不然者、□類化之理也、一身之內、精者從粗生長收藏賁敷其精、而仁義禮智之在乎人者、與相效法矣、不然、無相受之能也、夫仁義禮智、歸乎陰陽剛柔陰陽剛柔、歸乎五行四時、然則天之與人處乎其外而常為主乎內人之所為乃天之所為耳亦定乎其始而常久而管乎其終終世不相去終世不自由也由此言之、人性固已自然、聖人又何事焉、
命字未清楚。蓋既認陰陽五行為命。是以認氣質為性。既認氣質為性。則口味目色耳聲。皆是無待而然。聖人又何事焉。然則大力但知孟子所謂性也。而不知孟子所謂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學者博觀書而詳去取之。 【 艾千子】
氣質未嘗不是性。然非性之主也。孟子口之於味章。與程張朱子發明理氣之說詳矣。此非孟程張朱之言。孔子子思之言也今摠一概不信。只信生之謂性。作用是性。能視聽言動的這箇便是性。三句是真宗旨。所謂本領不是。一齊差卻。下面縱有一句半句湊合近似。總與這邊道理不相入也。
天命之
○修道之謂教
章世純
自聖人有教、而道之事始全矣、夫天非人不成、不有聖人之修道、道亦何以為天下利哉。且道之原在於性。天之所以與我者也。顧人繼天之事、亦當使人與有功焉、若但任之於天也、亦安所貴於人哉、古之聖人、其治天下也、使天下無勉強之難、而亦不全與以自然之易、使天下有勉強之難、則人將以道為非我所淂與也、自棄於外而不可進、使全與以自然之易則又將以人之所為舉皆道也、因任自縱而決裂而不可止、天下苟有自棄而不進、決裂而不自止者、則皆不免於有亂、聖人之所懼也、於是示以率性之便、而亦不廢乎修道之功、曰、率性因道矣、道之中猶有差忤也、乃始定之中者以為極裁其太過而引其不至、而參錯者皆在繩之外矣。且率性皆道也、道之理亦不當若是多異也、乃始取其庸者以為常。證以同然而去其獨淂而別異者皆淂所依之準矣。使天下之人既皆不失乎、自然之意。知性之原自可率也。可以循乎其性以至乎其道。而仁義之美、禮樂之高、既皆有以自見而又有所用其勉強之慮。知性之不可必恃也。故雖在道之中。不忘求合於道之想。而聰明之才。強勇之力。又俱有所以效之。夫是之謂教。而天與人始並行矣。故聖人者、全天之事。畢天之功者也且夫天道有反聖人猶且修之況於人乎若夫今世之所講道者皆聖人之所教者耳、
文特閑淡疏散。無雕琢詭俊之弊。然通篇只講聖人所以修道之故。而之謂教三字。竟以行文氣勢掩之。頗失輕重之則矣。 【 艾千子】
只為氣質有偏勝闕欠。便不能完此理之固有。故聖人為之品節而裁成之。不則天命或幾乎息。而道不行於天地之間。此是聖人不淂不然者。不是人欲有功於天。而為此多事也。勉強自然。亦皆本乎天理。聖人亦有不淂不然者。非聖人能與之。而易之難之。惟吾作弄也。他摠見淂真性以外。一切是假合。故毫無親切之義。正坐不講聖人所以修道之故。而徒為雕琢詭俊耳。
修道之
○喜怒哀樂 之中
章世純
道有所謂中者、即性之寂而名也、夫喜怒哀樂、偏舉之而無中也。而中存乎其間。但無著而是矣、且夫道莫善於中、亦莫全于中、是中也、以為天之所以分造化。而亯?丸知人心固已具足乎。夫天有開發收斂、人有喜怒哀樂、四者相生。亦相奪也。有未發焉。於其未發。既泯相生之端。於其未發。亦無相奪之迹。浮游罔象之念、不盡絕也而忤從之見、則固無所動於慮矣、於斯時也、淂其常心、而遊於混冥人於天命、猶有相通之脈、視聽言動之交、自流行也、而違順之感、則固不加於物矣、於斯時也、與世大同、而各止其所、我與萬物、亦皆有相忘之機、蓋離事而立於獨、則過與不及、不淂至乎其間、心於此而特妙、存無以待乎有、則陰與陽、又兼包於其際、理於此而足也、是不謂之中而謂之何哉、中不全於未發雖發亦有之然而於未發著明矣、
未發之中。自戒慎恐懼來。使無戒謹恐懼工夫。則發必不能中節。發不中節。則當其未發非中也。如人之病瘧。當其未發。瘧症嘗具。可以謂之中乎。且未發性也。非時也。如以時。則人有未發之時乎。惟有昏睡耳。然夢中亦有喜慍矣。大力認未發作時。是以有浮遊罔象不盡絕之說耳。 【 艾千子】
千子硬主要根戒慎恐懼來。故其言如此。若必待戒慎恐懼而後有中。則亦將必待修道後而有天命之性乎。瘧者病也不可以喻本來臟腑之中和也。如其言。瘧之病。必待服藥而除。病除然後臟腑有其中和。是已。然則不病瘧之臟腑。必須服瘧藥而後中和乎其說之謬。不得辨而知。不足以評此文之是非也。苐此文所言未發。乃禪家前後際斷。萬象森羅。空洞無外。虛白清鏡火珠靜月之見。與俗人平旦夢覺。懵然無知之象耳。非中庸所謂未發之中也。學者於此細體會之自淂。
喜怒哀
○天地位焉 二句
章世純
君子功化之大、成於其性而已、夫中和藏于其心、而大用及於天地萬物、理數使然、非有異也、且人之所為。可以無所不至。其所作事蘊而為氣能與天地之氣相益損。故君子務修其中和以達之。夫天下唯清虛者易於撓動。天地之氣。非特清虛已也。天下相連者可以相及。人處天地之內。非持相連已也。天地有二中以處冬夏有二和以居春秋、此其所以行變化以成萬物者也、聖人修其中以輔天地之中、修其和以輔天地之和、同道易以相召、而兩合足以相益、天地感之、所以淂正其體性也哉、天地者、萬物之父母天地之氣亂、則萬物受之、是故五行有殄、則害氣偏矣、鱗蟲盛者羽蟲不育介蟲盛者毛蟲不育、此偏氣使然也、聖人在上、五方之氣、兩不相多、適而付物者也、四時有差、則功不相終矣、春道不正萬物不生秋道不正、萬物不成、此不一之氣使然也、聖人在上、四時之氣先後相應、濟而為功者也、觀夫萬物芸芸、各正其命、則豈非天地淂職之數哉、法象莫大乎天地、人以其氣迎而感之、自小求大、則道之上通也、盈天地之間者惟萬物、天地以其氣包而育之、自大造小、則道之所以下逮也、而以其及天地者及萬物、則全於為君子之功矣、
牽扯淂鬆舊話。猶之未作以題耳。 【 艾千子】
天地位句信不及。只有萬物育還好講人功。於是只在這上面說於是只說氣。只說萬物育便是天地位。育萬物。只說幾箇蟲蝝。位天地。只說幾箇節令。秀才淺陋至此。只坐以理學書為迂腐。不去理會故耳。
天地位
○君子之道 二句
章世純
君子造道而自近者始矣、夫道之用齎、君子亦造其所為費者、端起夫婦也、則豈自夫婦止哉、且道隨物為體。則與物俱極宜非有端者。而物各據自體以為正、於是遠近分、端委別矣、是故天降命而生物。自天言者。陰陽以為端。萬物以為委。人性流而生事。自人言者。家庭以為端。兩開以為委也、遠於身者指為遠、君子期為收效之地、近於身者指為近、君子循為造事之因、夫婦日用之事。所為者至褻也而道之所在豈可謂褻也倡隨以為義者。聖神不能鄙其事。而好學力行之所用。固首用之此。夫婦日用之事。所為者至易也而道之所在豈可為易也比昵以為歡者、豪杰亦且受其溺、而戒懼慎獨之所持。亦首持之此、蓋人苟聯於家庭、則性必獨切焉、率性之道、固於其真切者先引之也、其愛之易為仁、其宜之易為義也、事苟在目前、則功亦淂積焉、見功之多、固於其可積者累崇之也、其懸目也博其收寔也大乜、夫端既造於此、則緒將引于彼、與知與能者、君子之力既可以致之、而與愚不肖同事即不知不能者、君子又將藉於道之力以致之、而與聖人天地同功、夫位育之事、豈人力哉、道之費者。自能如斯。而特待千人以發其端也、
如此方是君子造端。時文都講成有天地。斯有萬物有男女耳。可乎。文之靈圓俊辨。又不待言。 【 艾千子】
有精刻不朽處。有俚語子書可刪處。須分別觀之。 【 張爾公】
評者云、聖賢論道。便有責成人功意。道端二字。當以此為正解。非也。講起道。便說君子之道。誰道不責成人功。苐說話各有次苐。分章各有本旨。不是章章句句要說箇盡也。君子之道費而隱。依公等言。君子如何去費之隱之耶。此章本只言道不可離意。而不離道之功。自見言下。其下各章言做功夫處。而道之不可離自明。造句各有界分。不可混也。且將造字作功力字。則察乎天地。又如何去察耶。摠是不依章句。便不成文字。其名曰不通。不通者。講不□也。
君子之
○父母其順矣乎
章世純
君子之所以順親者、亦有其自矣夫一家之內、相待為情者也、不能其家人、而欲父母之悅也、豈可淂哉、且道不獨盡。有待而全。故淂必於此。而後可收之於彼。蓋相愛而布、不可逆之流也、雖家曰內亦有之。弟以詩言推之而知矣。夫宜兄弟而不自兄弟止也、此詩言之所已及也然樂妻孥而又不自妻孥止也此詩意之所未盡也、人子曰、是可以知其父母之間矣。蓋兄弟、吾之有也。亦父母不也□□、□之有也亦父母有也如其逆也則戾氣所積父母與焉□其□也則順氣所積父母亦必與焉一家之內皆父母行情之地也。其□□也深矣。其計之也周矣。我篤其思。即并為父母行其□父母之情□代而為之施者也宜可以無憾矣。一家之內。又皆父母淂情之地□歡與分於歡焉。戚與分於戚焉。我畗?攵其誼即并與兄弟妻子成其孝閤室無忤有合而受其委者也宜可以致豫也。其始也以孝子父母而後及于兄弟妻子、親之所厚、子不敢薄、廣孝之義也、是其自上而逮下者也、從是而往、愛其親者不敢忽于人、敬其親者不敢侮于人、則恂推是義而極之者也、此君子之所以為用孝之至、其繼也、以宜其兄弟妻子、而後及於父母、淂其歡心以養其親、不獨孝之義也、是其自下而逮上者也、從是而往、天子之孝與天下樂之、諸侯之孝□境內樂之丈皆推是義而夫之者也、此君子所以為淂孝之術、而□僅言兄弟妻子耳。則不盡其辭也。舉其端而微言之也。至夫子而盡其辭也。則探其旨而竟言之者也。而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之意。亦略見其間矣。
不棘不詭。別白端大。可以式纖矣。 【 艾千子】
詩原只說妻子以及兄弟。以及室家。但在下面推說。夫子忽然移到上面。正於不講順父母。而下面工夫足。自然到了上面。此□□所謂以明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之意也今從要順父母推出所□。已失其神理。繼極劇切。越見沾滯。況復成閒話乎。
父母其
○體物而不可遺
章世純
於其體物、見鬼神之德矣、夫鬼神以靈使、而靈即無不入也、無不通也、非其至德、亯?丸與於斯、且鬼神遁天下於形聲、天下所以簡鬼神也而鬼神自不害其為有、人非徒有者也、有鬼神、則有鬼神之才性、好伺善而察惡、有鬼神、即有鬼神之職司、恆居陰而治陽、吾有所圖之隱微、謀未發也、鬼神其已知之矣、存吾體中、與吾一體而覺、俱時而至、終不能以自知者遁鬼神之知、天下人各有所藏之隱微、多無極也、鬼神又遍存天下體中、與天下人一體而各、俱時而至、各不能以其所知者遁鬼神之知、蓋以乘虛無以為質、故行而不稽時、往而不稽途、自能捷與萬物相期也、亦以乘虛無以為質、故不以漸次歷物、亦不以分體入物、自能廣與萬物相周也、於是時見怪異焉、則在人體中幻易其心目而為之也、時降休咎焉、則在人體中憑儀其謀慮而成之也、皆鬼神為之也、
此作成禍福靈應之鬼神矣。此本明道不可須臾離之意。欲人戒謹不睹恐懼不聞耳。細思自淂之。 【 艾千子】
予有老友每呼人為鄉光居士。或問之。曰鄉下光棍也。何以稱居士。曰凡鄉下光棍。必為僧人募斻漁利。必拉佛會放生。講感應篇果報。造神鬼靈顯誕妄以動村俗。故云。聞者皆笑傳其言。不謂文人。亦止淂此鄉光居士識見也
○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章世純
鬼神之所以能著功者、唯天下之至誠也、夫苟為不誠、自性非固、物豈淂掩之哉、能主乎物者、必有至體存焉矣、且鬼神之為德、以天下之至無。造天下之至有者也。夫天下有為尊貴、無為衰賤、鬼神審無也、則安能以所賤造所貴哉、夫鬼神特無形耳而無形之與無也亦遠矣天下聲無於目、色無於耳、而以氣行者并無於耳目、若鬼神、亦無于人之耳目而原非無於自體者也、苟深求於有無之端、鬼神正有之至真者、何也、有形者、必存隕落、有殾者、必有消寂、苟有隕落、有消寂、則其體不堅、而其有不寔、至若鬼神、窮年窮世而必無壞滅者矣、夫物之終古無壞滅者、其有乃不更寔哉、故鬼神者、天下之至誠者也、鬼神之德之用、亦天下之至誠者也、吾見其靜而專而深固、其所本也、徑以直而自必其所之也、聰明而一不為邪也、信於所事不為妄也、皆所為誠也、誠則生力、力則生變、變則生化、是以為天神者、則能達其氣、為地祗者則能致其功、為山川者、則能奉其雲雨、賓以肆祀則能通其感應、伺於善淫則不失其禍福、而造化形容、伎巧出焉、精氣?皿蕩焉、昭昭乎為物司命、而不可掩之至是耳、夫造化之際、神靈之理、豈苟焉者哉、
誠字終未確。終不如尋程朱老本領耳。姑以其動爽存之。 【 艾千子】
依他說物外另有箇鬼神安淂謂之體物哉。他只道依草附木憑巫降乩者是耳。若謂無形者乃能不壞滅。此方謂鬼神。則諸有□而有隕落消寂者。又是何物。蓋其所見之粗也。不出天堂地獄輪迴冥報之各有主司。其精者。則不出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而已。秀才肚皮。都是這一家道理充塞其中。聖經賢傳。如何入。
誠之不
○周公成文武之德
章世純
周道之備、則元聖之功也、夫文王之事、武王固修之矣、周公復舉其所未竟、道之所以大光乎、而文武固可無憾矣、且一代之事父子兄弟之間如一人之身前人所未為。常待後之人續而終之。時異事通。相為成也武王既殁道在周公公引人臣之分、亦可委遠時柄乎然兼乎子與臣之義。不自力於可大。而有苟自菲薄之心則志不足也抑兼乎創與守之節寔不辨於艱重而以虧蔽前人之迹則道不足也公志取有為將多績於前王而道可自據猶欲用其未盡夫仁孝之事先王所自有雖其自有可崇廣也位盛者道取美備。勢高者施取遐流期於無所不極以滿幽明上下之意已矣使我周先王之功可以襲迹夏商。而我周先王之德。亦以掩迹異時是則周公之心也制作之事先王所未有雖其未有可義起也可以創置創置之。可以更設更設之期於有以見異以明新代之深恩已矣使我先王之不為淂以全子順。而我今日之有為。淂以兼于隆。是則周公之心也。故其為之也。不曰我之為而為之也。以為先王之為而為之也。事有所繫之而后重、繫之文武則無專已之嫌將令天下之人、既嚴其所出、亦大其所為用自附于尊不親小事、卑不尸大功之義焉、其成之也。不曰已之能而成之也。以為先王之能而成之也。功有所歸之之為安、歸之文武則有不忘之思將令先世之德。生亦有所及。殁亦有所及。用自附於本諸父母存諸長者之義焉、夫功弘矣、被之德、聖人所以高其道、德至矣、接之其先、聖人所以屬其精、遂使一代之道。通一數世而以為首尾者也。
偉論開天。所不必言。揣摩姬公心事。亦繭絲牛毛矣。如此作文。方是讀書人。 【 艾千子】
成文武之德。是夫子追論語。非周公當時以此立說也。通章言文武周公能盡中庸之道。此節專指周公之事。周公當時。只盡其道之所當為。為文武之所不及為。故曰成文武之德。若謂周公以之歸功文武。借名免專已之嫌。便是私心作用。豈復成聖人豈可謂盡中庸之道哉。以此揣摩姬公心事。不啻天淵之隔矣。恐真讀書人。作文定未必爾。
周公成
○追王大王王季
章世純
追王之典、仁之至、義之盡也、夫君子念始之者也、子孫王矣、而父與祖無加禮焉、於心能安乎、且聖人之治天下。必自尊親始矣。上治祖禰尊尊之大也。尊尊有其大。而教始可立於天下。此周公之所以有追王也。追王者身本非王而自後人加之也深觀禮意臣子無爵君父之。父則子而爵其父。孫而爵其祖。皆嫌乎予已以權。而使其父與祖供受予奪之法。深觀禮意君父亦無以卑臨尊之義故死者可以稱天以□之則遠者亦可稱天以爵之皆歸於以天道行事而使其父與祖俱全於至尊之分。雖然、王季歷而井及太王於義不為已侈乎夫親親者以三為五。由禰以親祖。以其最隆也。以五為九。由祖以知尊高。此其漸殺也周之王者自武王始而其制禮作樂自成王始如以成王為義者。則由武以至文。而致隆之道盡矣。自是而上。則以從上殺之說也。如以武王為義。則由文以至季歷。而致隆之道盡矣。自是而上。則以從上殺之說也。周公以文王雖未身王。而身已備於王事王公伊濯。維豊之垣。此有聲之所為頌也。然則今之始王者寔文王也而其追王者。則固文之祖與禰也。況太王雖已遠。而身也肇子王迹。居岐之陽。寔始剪商此閟宮之所為頌也然則追王之者□子孫也而其宜王者則固自在太王王季也不以為已之義而以為文王武王之義則其義必如是而後盡耳不獨以情而議而又兼功與德而議則其義亦必如是而後盡耳故王太王王季者聖人仁之至。而要之於義。則亦未嘗無說以處此也。
如江河之水。舍其經流尋其支瀆。亦自有蜿蜒小徑。莫測所始。亦可觀也。 【 艾千子】
文中所發道理。極正大精明。乃經流。非支瀆小徑也。千子之云粗矣。太王王季。其功德本自當王。上世禮法簡略。不曾有以義例。周公能盡中庸之道。上體天理。下當人心而特創立此制直從道理上生來。為萬世不易之大法。不是體貼文武孝思尊崇其私親也。故不入達孝章而於此發之。原不關孝字事。蓋周家累世修德。至太王王季文王。其功烈又大故上節言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武王有天下。皆本此三世之功德。文王則武王己王之。而制度有未暇詳及者。故此言武王沒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而追王單稱太王王季。以武王己王文王也。文中言太王王季本自宜王。周公歸本天道行事其道理甚高闊。後世不知此義。以為天子必尊其親上尊號。亦附於周公之制。而曹操司馬懿。皆淂與太王王季並論豈亦可為盡中庸之道哉。但其謂始王為文王。故追王止大王之祖考此卻是曲說。摠之在三五世數上講隆殺。此是周公制禮後。方有此推論。當周公追王時。是特起之義安淂便拘世數定制太王王季之當追王。使周公生在康王後。亦須制此禮所謂成文武之德者。惟武王王文王之志。本文王之德而云。非謂以文王為王者而為追王之始也。皆因王季下少了文王二字。有此支離其寔文王已追王。不待周公也。
○郊社之禮 二句
章世純
聖人在上、而禮行於天地矣、夫聖人之禮、無不加也、上至於天而下至於地、斯其所以為隆乎、且聖人之道、莫尊於行禮、聖人之禮、莫隆於祭祀、宗廟用饗。猶人鬼也而其極則并至於天地。是故迎長用之至則有郊。被袞戴冕。掃地而行事。是矣立其陰氣之主則有社。南嚮於北牖。始日以行事。是矣。斯二者非他也。則聖人之與上帝從事也。蓋天道高遠聖人戴之猶其曾祖父然是故推神於天尊而遠之。而以饗禮接焉地道博大聖人履之以為萬物之母然是故歸化於地引而親之。而以祭禮接焉。王者氣大而體尊上與天為徒下與地為徒所以貫通者深矣夫五祀通於庶人。名山大川淂配於公侯亦皆以為有屬於己而祭之事上帝者亦若是而已矣王者所以明所屬之大也。聖人有功而必報、取法於天取財於地所以藉力者厚矣夫迎貓為食田鼠、迎虎為食田豕、亦皆以為有功於人而祭之、事上帝者、亦若是而已矣、聖人所以著崇功之教也、人本乎祖。物本乎天。盡天下之物。無不敢致敬於天者而以為不敢當與為禮也而為天下主者以一人代其事家主中霤國主於社。盡天下之人無不當謝德於地者而以為不盡嘉也而為萬民主者以壇壝侈其文斯其為與也重矣其為道也精矣。而可以常祀概乎哉。
明淨不支。筆亦高老。上帝二字。不分析生蔓語正見作家。五峰以為無北郊。只社便是祭地。朱子然之。而吳澄獨以為有北郊祭於方澤。惟天子淂行。故以配郊。為至重之體然看下面禘嘗對舉。嘗乃四時之祭。通於諸侯。亦不獨天子行者。恐只是社祭。但天子之禮不同耳。看召誥用牲于郊。社于新邑自明。北郊之祭。于尚書春秋無可據者。
郊社之
○父子也 三句
章世純
道之在天下、屬於家者為多矣、夫家庭相與、事之至私而至公者、美其名則曰道也、而列而數之、則其家人也夫道豈有異也哉、且達道者、人之道也、托人之形、則有人之類、與人之情而道於是乎矣、是故天下之達道五、而在于家庭者遂有其三、其一者、既已為人、必有所從來、與所從繼也、蓋陰陽之端、五行之理、莫不老者謝事、生者嗣續、人之生世、亦復如斯、因而以有父子、父子之相與、人藉之以有創述、天地托焉以衍古今者也、使父之後無子、子之前無父、則一生而滅、天地何以成世運矣、一者、既已為人、必有所與配也、蓋天之與地、陰之與陽、莫不暌而為同、動而相從、人之生世、亦復如斯、因而以有夫婦、夫婦之相為、人藉以立家室、天地托焉以寄生化者也、使獨男不應、孤女不配、則形生道廢、而化生之孤行亦勞矣、一者、既已為人、必有所與追隨也、蓋六子之同生也、一索二索之相次也、莫不相淂為功、相比成化、人之生世、亦復如斯、因而以有昆弟、昆弟之相差、人藉之以淂比攸、天地托焉以廣旁生者也、使一夫一婦合而生一子、而不能分而生昆弟、又因昆弟以衍之則人類何以蕃育矣、故此三者、造化之大端、人事之至要也、其在百姓、以為私屬也、非是族也、則入而無歡、出而靡至、故聖人因而順之、以厭足天下之欲、其在君子、以為天常也、即其私愛、可以立恩、可以立義、故聖人因而維之、以助立天地之功、而道之名歸焉耳、
夷曠而實。大力初年技如此。 【 艾千子】
止是父子夫婦昆弟生化不窮。便是達道。則人與禽獸無別。聖人亦無事成能其間。安淂謂之達道。纔有父子便有親。有夫婦便有別。有昆弟便有序。故曰道。若只此六件東西是道。則所謂親別序。又是聖人加造以膠漆纆索天下者耶。甚矣。其鄙倍也。而千子且以夷曠而實。不知此何實也。
父子也
○及其知之一也
章世純
知有同歸、而人不可自諉矣、夫知與不知、則有分耳、同於知之、而又何高下之別乎、且知也者、天下之達德也、達則夫人而有之矣。是故於其一而不分有以知其達也於其分而猶一愈可以知其達也今夫學知困知之人。其與生知者。可同日語哉。自其資言之。敏與鈍固已有分矣。自其求知之功言之。勞與逸亦又有分矣。然論於其不知時也。及其知之。果且有二乎哉。果且無二乎哉。知之所起。本乎其心而心之量固無有所止也雖其神聖。豈能過淂之心哉而神聖之所不淂過即凡眾之所不淂不及迨夫磨礲久而天光發焉。則亦同此神明之德而已矣。知之所效。存乎其道而道之分則又有所止也雖其神聖。又豈能越踰此道哉而神聖之所不可越即凡眾之所皆可臻。迨乎探索遍而條理通焉。則亦同此帝則之察而已矣。如曰生知之知。從內起照、而學知者困知者。其知亦未始從外附也蓋借牖於外而知原非外所得于稽考者亦苐通於其故已矣則明暗不殊而內外之際仍不殊也如曰生知之知。取道甚捷。而學知者困知者。其知亦未始以遲淂也蓋為力少遲而知原非遲及於大通之後亦皆應心而辨已矣則昭昧不異而遲速之際亦仍不異也蓋君子之言知也據其終不據其始其求知也。以權自予。不以權予天。而又況天之與人者。原無所分。而始亦未常不合乎。
純淨無一絲不合。心與文。文與題。相炤互現。如有光映。光中有界。此大力絕嶺時文也。 【 艾千子】
都從及其二字。逼出靈境。如幽溪奧折。千尺空明。無毫末蟲魚。能遁其情狀。
及其知
○懷諸候則天下畏之
章世純
王者所以能重其勢於天下、其道淂也、夫道固不使人畏。然未嘗不欲自崇其權也、實亦不以厲威淂之、道在懷諸侯而已、且王者不能懷諸侯則所有者畿內而已不為有天下有天下者能有其諸侯也有諸侯而彼之所有者。始皆為我有。故懷諸侯者。天子有天下之大端也。向也擁萬乘於千里之內。人以為天子尊也而未淂尊之所底也起視四海。莫不淂安坐而制之。服從而使之居之近也而所屬之遐也而王者之勢重矣而王者之威嚴矣向也托名號於萬國之上。人以天子尊也而未淂尊之實也起視四海。莫不竭誠於為義。盡情於為忠居之遠也而托心之邇也而王者之勢實重矣而王者之民實嚴矣夫道以類應。懷諸候愛之加也而天下愛之此應以類也道亦生非其類。懷諸侯非威之也而天下畏之此則應之以非其類也。然終以淂之者。此有由矣。惟慈能勇。愛之能甚者。惡之能甚。此固在我相成之權惟思自服。愛人者常畏人。此亦在彼隱深之情而不止於此蓋人以義愛以愛群以群強故義之所加者淺則□之所制者小矣何者為之用者寡也寡勢者。固人之所輕也為施不惠為感不嚴也德之所加者博則威之所制者廣矣何者為之用者眾也勢者。固人之所嚴也為惠自信為威自倍也誠如是也在所懷之□□必畏之遠者四夷是矣下者民□是矣天子有諸侯而氣勢遠亦諸侯有天子而法令行也即在所懷之內者亦畏之賢者折於德矣不肖者懼於罪矣諸侯多而諸侯之勢眇亦天下皆臣而不臣之勢孤也夫九經之道。以其往。淂其來。類皆致其歡悅。收其媚茲。而於諸侯言畏則諸侯之勢強也恩洽於柔弱而威非不足於強大然後為王者之道矣。
天下二字。所該者廣。自方伯連帥。大小諸侯。附庸分邑。都鄙鄉遂。山澤關旅人民。以暨蠻貊要荒。舟車人力。日月霜露所及者皆是。蓋三代天子。未嘗獨淂天下。只諸侯歸服。便是有天下。看文王三分有二。何嘗盡入版圖。只六州諸侯歸之。便有天下之二。故曰懐諸侯則天下畏。天下仍指諸侯不淂。專指人民不淂。後內外二比獨淂其解。講懷畏相感處。情勢極徹。而不落權術家法。皆是題名作所不及。文之高古雄駿。又不待言。此為集??取勝之作。而艾選不之及何也。
懷諸侯
○尊其位 四句
章世純
人君周親親之務、以立仁天下之本也夫親之不恤、民何有焉、故德厚之施、情意之通、君子必於所親篤之、且人君欲為天下國家、歸于仁之已矣、仁之所始、始于懿親、吾遺親而施福利于天下、則其福利必不信于天下、吾遺親而推情心于天下、則其情心亦不信于天下、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天下必無是事也、古之王者知其然也、故于親也、度其所欲淂於我者、皆使淂之、度我所可致於彼者、皆與致之、尊位厚祿、可以使富使貴者、必與之共之、使勝社稷之事者莫不有分土勝治民之事者莫不有分民若此者、敦本崇鴻、將以為可推之恩也、且夫卑其親者、無尊君焉、輕其親者、無重君焉、形連勢接之人、榮辱莫不相及、吾何所愛於二三兄弟、而自夷體勢哉、雖然、猶有慮焉、爵祿者、有窮之物也、吾恃祿位以為仁至戚可矣族屬之疏者若之何才者可矣、其傲狠不類者若之何天下獨無有不待祿位而自足施者乎情之至戚者莫如心用之不窮者莫如好惡吾被之以心而致其好惡之所極。則可以愈施之而不淂其盡。且有其情者、不患無其術、則雖祿位所窮勢所不通之處、固自有所以處之矣、為天下國家而審行此三者、雖未施於天下天下以為必能利己也、何也、于親有餘利、人將淂以分其利之餘也、雖未推情于天下、天下以為必能致情也、何也、於親有餘情、人將淂以分其情之餘也、此淂為仁之本者也、
三句不整作三排。末段單收。蕭散不羈。頗有態折。講三句義理亦不苟。 【 艾千子】
遣意位辭。各有斟酌。求合於情理時勢之至當。此大力極有經術文字。講祿位二句。有深遠之義。與歸震川作。徒就富之貴之之說者。淺深有分別矣。仁之所始。始於懿親。俱從天下國家起見。此真有識之言。 【 張爾公】
一派寬閒不切理之談。疏謬說不通之論。而艾張兩家。亟稱極推之何也。九經各有本分。聖人各還其天理之當然。而天下國家自治。非欲自利天下國家。而後為此九經也。若為欲利天下國家而誤。不但尊親等皆成虛假。即為天下國家而修身。其修身已偽妄矣。下面所以行之者一。歸於明善誠身。又如何說淂去。
尊其位
○凡事豫則立
章世純
事之所以立者、其故不可不知也、夫事無必立之形、然而必立而無不立者、則以豫之道制之也、且人之舉事、先亦制後、後亦制先、後之制先也、特需於事之會也、先之制後也、則用其事之機也、夫世之言者曰、事者生於慮矣。思慮及之而事以起也。成於務矣。功務加之而事以舉也。然慮不足以周事之數。淂其從來而慮之。而后不失度。務不足以盡事之致。得其從來而務之。而後不失度夫所從來者物之先也為其從來者功之豫也吾所欲淂者在此。而即為之於此則於事之理有所未足豫則為之此事之所出。是恃源而往者也前此之所舉者已多矣此特權其末流之效耳而猶有難於事乎。吾所欲淂者在此。而即為之於此則於已之力亦有所未全豫則先以夙昔之所累積是有素而用者也平日之為之者已久矣此特終其往時之功耳而猶有難於我乎於力已全則愚者可與知者同功何也。美成在久。固巧慧之所不淂捷。而物蓄則亨。固愚鈍之所不淂遲也於理已足則屐艱之與乘利同效何也。本末相使。即宅平亦無可凌之節。而前後相受。雖傾易亦有可順收之功也。執此以往。謂事有不立者豈理哉故事無難焉者也豫則必立也事無易焉者也必豫乃立也先時而怠之。是不為機也。當時而後務之。是不知勢也。不知事之機。不知事之勢。不可為有道。
理全力足。題理亦見。蘊釀稍薄。不礙其真樸也。 【 艾千子】
上言所以行之者一。此所謂豫。乃豫其一也。非先事機勢之謂也落題處提清線索。下面只虛講自透。凡事原可活說。但為兩箇所以行之者一。故凡事必須根達道達德九經來。則豫其一之理乃明而下文明善誠身。所以為豫之道。方一脈貫通。今於此處少理會文未嘗不湛雋秀逸。只可惜落空耳。
凡事豫
○行前定則不疚
章世純
行所以得者、豫道存也、夫不疚而行成矣、顧所以淂此者、非以前定之故乎、且豫者、百事之制也。一時之言。一時之事。猶不可不先成于心而制其數況行之制於終身者乎言事者。所以與物交也。行則成而存乎已者也。跲與困。所以無外泰也。行敗而疚則反而自苦其心者也以其也以其措之也愈難。而其待於豫也愈甚。如其失檢也。其敗也必也若其早摻也其成也亦必也。夫不先多求于古人之迹則不能知乎淂失之所存卒然而用之。有不知所以自置者矣。何也。斟酌之審。非一時事也。雖未至乎事之境而先論之。則其為時寬矣。而功亦淂詳焉。淂已然之迹而卒之者所以無憾於聖賢也比理也勢也不先習其性情之所之則不能強其一旦之必合卒然而御之有身心相與梗者矣何也。習慣之安。亦非一時之事也。雖未至乎動之地而老操之。則其力漸矣。而功亦淂深焉。淂平時之力而藉之者所以無德於已志也此亦理也勢也。蓋夫人為行。在旦晝之間不覺。清夜而後悔之前。前定之為道也物未接而神明清可以當清夜之觀矣而揭之於先焉。事後之悔。所以寡乎。夫人為行。在已亦不即覺。旁觀而常恥之。前定之為道也。識未起而觀物暇□□代旁觀之明矣。而揭之於先焉。事後之恥。所以寡乎。夫行之起也。於心出之。其成也。於心復之。□□者復之心而心無怍也前定者出之心而心先可無怍也善終者於其始。摻末者於其本。不正之始。終不可淂而必矣、不正之本。未不淂而言矣、故曰豫者、百事之制也。
疏朗閒曠。時有遠致。心之所明。不借旁襯也。 【 艾千子】
靠牢行字與不疚。刻畫確切處。甚佳。可移掇上下文者。雖疏曠無取爾。前定二字。須炤下擇執。貼知行發。則於誠字關切矣。
行前定
○誠之者人之道也
章世純
知人道之所在、而人可以自盡矣、夫有天而無人、則於分不全、故誠之之功、亦君子所以求自盡也、且天與人相並而為用。在天者特以立其極。而在人者則以致其功。斯二者之所為。所以相輔而成也。是故誠者為天道、固矣、使天固誠之我固置之是謂棄天人而棄其所受於天之分。則背本也甚矣天所不足人所不為是謂恃天人而徒恃天之所以與我。則無志也甚矣。故有誠者。則有誠之者。而有為之法起焉。有天道。則有人道。而自全之能生焉。天有大同之德。人各淂以分其精。斯亦足矣。而又期於有以保之。此豈務為擾也哉。人也者。天之繼也彼務于物之所以生而我務於物之所以成道之所以相終固然耳天有參差之數。我不淂以全其分。則亦已矣。而又期乎有以益之。此豈與爭天權也哉。人也者天之參也彼容有偏至之氣我寔有反性之機道之所為相補者有固然耳蓋雖中處覆載之內然質已與之相離則有自用之才故能因質而用之亦復騁能而化之而未嘗俛而聽其所以處之者。此人道之所以次乎天。雖均列品庶之中而智與之相絕則有造事之哲故能從天而奉之亦能制天而用之而未嘗帖然自棄於無所用者。此人道之所以尊於物。且夫人亦安所不至哉。倒道而行。則背天逆情盡反天下之常亦其力之所能給也順道而趨。則全信存真分衡造物之功亦其智之所能為也夫人亦安所不至也。
文頗自快。直抒胸臆。然誠之者三字欠工夫。 【 艾千子】
此兩句且懸空說正以不粘煞工夫為是。工夫在下段也。天人分說兩件。到人身只是一件。誠之者。所以誠其天道之本然也文只靠上句說入更淂。
誠之者
○誠之者擇 者也
章世純
誠之之道、在寔從事而已矣、夫功不誠、則亦無望善之誠、擇焉、而固執焉、斯則誠於致力者乎、且誠而有天之所為。有人之所為。明乎人者。天之參也。其途將有所出。而豈廢然而聽其所至而誠。所至不不誠已乎。若是則何以人道名也。吾所謂誠之者不然。誠者。渾誠善之端所謂誠者即其所為善者也誠理不別見矣。而此其人則先動於誠後淂於善誠者化入有之迹。所謂誠者。即其所謂自然者也。誠迹固不彰矣。而此其人則事愈有寔誠愈有形以善為端。實之於擇也。此向善之誠也。以執為功。要之於固也。此任善之誠也。善理在天下。顧所信心何如耳、有以信之也則若不可離無以信之也則亦若然若不然已矣誠乎其所事者信心固其足也信善之美則祈乎其明之信善之美則□乎其永之。蓋所在而見信徵焉。非然則浮慕者也非誠之者也。抑事在夫人、顧所自必何如耳有以必之也則若不可止無以必之也則亦若為若不為已矣誠乎其所事者自必周甚深也必於其明則祈乎其盡察必於其守則祈乎其盡確、蓋所在而見必徵焉。非然則謬悠者也。非誠之者也。夫天下之為道術者動為大耳而誠之者有所止之曰、理之在物者多。人之淂用者寡。吾求諸日用倫常之間止所謂善者而足吾事矣止諸其善。固執為誠之者之道術、天下為操行者、往為夸耳、而誠之者有所寔之曰善之在人者多。人之有善者寡。反之身心性情之際。直擇且執焉、而日有功矣、寔之所修、乃所謂誠之者之情為、然則不能無為而主有為。人道之勞見矣。所以遂遜天道乎。然不受天使而能自使。人道之貴立矣。所以遂參天道乎。若徒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則無其性者終不能至。是遂無人能也。夷於萬物之道矣。
如此作文。與題吃緊。一字不放過。而又能確然言之。明白而疏通自當傳世也。 【 艾千子】
誠之必須擇執之所以然。與擇執之所以為誠。與擇執兩者之相資。與其次苐之不可紊。多少道理都不講。卻於上面別尋由許多話頭支架。吾正謂其放過題目。無一字吃緊。無一言明確耳。中□□□□二□只是未曾細說□理文便單薄矣 【 耀星】
誠之者
○自誠明謂之性
章世純
天下唯性之者。其誠先足也、夫明於人常有先事之功。乃若性者不然、誠更光明耳、且所謂聖人者。即此性之之人也。今為指寔之言。則並舉不思不勉。而其為性之已審矣。更約其說。但先言誠。後言明。而□為性之亦審矣。夫聖人之誠明亦何可析也、方其未發誠明一於□所雖有明智未有知其孰為先、亯?丸為後也、及其已發、誠明亦一於其處、雖有明智、亦未有知其孰為先、亯?丸為後者也、虛靈為共藏之位、指此而名虛者、即其指此而稱靈者、相一之際尚泯、相似之於何分乎、知能亦合發之機、可曰能如是而為之、亦可曰知如是而為之、□分但有其名、相似孰為其寔乎、然可淂而言者、於發之時微細審觀吾淂而分之也、知之而後成於為、能知而後發於知知未見而能先足。即急相至乎。其至之際亡而相至之理則彰矣。且既發而有其辨、則中含之處、吾又淂而意之也、靈者固有所托體、虛者將有所效事、虛無為而靈用之、即切相因乎。其因之際渺。而相因之說則成矣。此之謂自誠明、然據是而謂之性、則何也天下之人皆有求於誠耳今也誠先立於中則誠非所求也天下之人有求於誠則有藉于明耳今也明更出於誠則明非所藉也且非獨此也、誠之名一而寔二、或內成於心、或外立於事、明之名一而明之事亦二、或效內之有而出之、或徵外之有而知之、自誠而明、則其明固效內之藏者也、其誠亦深含於體者也、合誠與明、皆歸事于內、內者、性之位也、抑誠明有分類矣、或誠多於明、或明多于誠、明又有空實矣、或離誠而尚立於其虛、或即誠而渾於其處、自誠而明、則其誠以專乎心之體者也、而其明亦盡渾於誠之處者也、有誠無明、將同體於命、命者、性之物也、而且不謂之性也哉、而以不思不勉言性者、其說顯而易明、豈徒說顯、猶將高聖人于人外、謂功不百倍不幾也、但先誠後明以性者、其旨微而可繹、豈徒旨微、猶將引聖人以近人、謂但求之誠明而足也、夫誠明僅耳、聖人之去人、何必遠哉、
每句皆可彈可駁。每講誠字。皆以己意用字替換。既以虛代誠。又以能代誠。且題言自誠明。文卻一半講無誠明。又將內字換性字。摠由理學工夫淺耳。蓋說理從宋人入。十可淂七。說理由晉人□角入。十不能淂一。學者戒之。 【 艾千子】
未發亦誠明。已發亦誠明。明誠之未發已發亦然。自誠明者。豈□待發而後見耶。彼蓋以誠為內。明為外耳。謬甚矣。
自誠明
○自明誠謂之教
章世純
教之所名、以復性為固者也、夫性之所有、教之所事也、切其理而求之、所以為可至之術哉、且人未審乎教之說以為迂其途以相致也。夫然則有難為之苦。而又有莫合之患。則無以咎夫自棄教外者矣、夫教何謂也哉、天下而人淂其性也、則何以教為、途失而後求反、教固以失性起也、教而遠於其性也、則又何以教為、求歸而後設途、教固以依性立也、明矣、自誠明者性也、以言乎教、則有學問思辨矣。約而言之則明而已耳。猶是性者之明而特以處先耳。以言乎教、則有固執篤行矣。約而言之。則誠而已耳。猶是性者之誠。而特以處後耳。聖人有以見夫明之攬物也捷、端末有以頓盡也、故導人以明先使虛淂之而後寔淂之見成事焉。而乃從而赴。夫見成事。則有可自期。見成事而期則先可自慰所以達其亹亹而不倦也。教之所為識乎其機也、聖人有以見夫明之攬物也博、遠近有以周知也、故導之以明先使廣見之而後約為之設餘地焉而乃致其功。夫睹於其餘則有以自信其一睹於其餘而守一則有以出入其端所以與之終始不離也教之所為周於其數也、夫事有反之而乃、性者所先、今或後之、性者所後、今或先之、倒道而行、反本為末之方也、人道有為之事固然、事必合之而乃合、性者能明、令亦明之、性者能誠、今亦誠之、依於其類即體為功之術也、聖人輔性之道固然、由是觀之、所謂教者、與所謂性者、夫豈遠乎哉、所以為之者。不出所為之域。則固無難從之苦也。所以為之。不出所為者之域。則亦無莫違之患也。苐以為有先後之合、而疾於所連、則先後之端亦將泯矣、
切處半枝蔓亦半文能言其心之所明難矣言其心之所明而又能與題恰適又難矣分別觀之。 【 艾千子】
奈是切處少。枝蔓處多。能言其心之所明而與題恰適。即所謂誠也為枝蔓而不切。由題理不明也。明則誠矣。但能言心之所明非真明也
自明誠
○至誠之道 全
章世純
至誠能神明其德、亦道所自然也、夫天地之權、惟不異其事者、能淂之、至誠之謂也、其如神也宜哉、且人而能物者、則人而能神、天下之物、莫不能效幾先之用、而人也不能、物無機、人有機也、一心之靈、四體之動、我以機智自用之則天不淂而用之矣、天下有至誠焉、純一之極也、審寔而凝冥、同乎無知應動而不設、至乎無我、若然者、推吾身於一物、則不自別異於萬物、萬物之事、我皆淂同之、同於萬物之在天地、則不自別異於天地、天地之氣、我即淂乘之、其身之有四體、非我四體、與禎祥妖孽之物、著龜之類、等之天地所有、而陰陽之氣、吉凶之徵、淂以入乎其內、而效乎其端、善不善宜無不先知者、以物無知、故露於物者淂之為先兆、以人有知、故露於人者、淂之為前知、其道則一也、且安知禎祥妖茱吉凶之所示、非即物與蓍龜之前知也哉、然則天下之大愚、必具天下之大、禎祥妖孽之物、蓍龜之類是也、天下之至陰、必具天下之至陽、神是也、至誠故顓默、顓默則愚之屬焉、所以能如物至誠故沉深、沉深則陰之似焉、所以能如神、能如物、則固已如神矣、夫物之能為吉凶先者、又豈不至神也哉、推本所以、皆誠之故也、天地不誠、不能制化、萬物不誠、不能見兆、鬼神不誠、不能統幽、至誠之道、亦同之已矣、 有尾
題曰至誠如神。文卻日至誠如物。方能如神。然則何必曰至誠之道。但當曰萬物之道。可以前知耳。且草木龜龍。物之妖祥。非物也。有使是者。遂以是為物之靈。而至誠如物。乃如神乎。且動乎四體。人亦如物之有祥妖矣。又將曰至誠如人乎。種種支離。皆屬可笑。據其說。陰陽之氣。吉凶之徵。淂以入乎其內而效乎其端。遂以為至誠推吾身於一物矣。則蓍龜便是至誠。亦可曰等一物於至誠乎。且凶人敗亡。皆先兆四體。陰陽之氣。吉凶之徵。未嘗不入乎其內也。抑將等之蓍龜乎。露於物者。故至誠如物。露於凶人者。至誠將如凶人乎。學者細思之。 【 艾千子】
兆吉凶妖祥者。非如神也。因其兆而即可知吉凶妖祥者。至誠如神之道也。至誠之道。可以前知。非以前知為至誠也。至誠之知。超乎人物。故曰如神。大力卻要至誠離人道而學物。真是可笑。
至誠之
○成已仁也 二句
章世純
誠能兼成者、有所以成之者也、夫仁智具而體用之理盡是哉、成已成物、蓋取諸此、且君子欲有所立於天下、盡於已與物之矣、然已所自制也、物則各制耳、而又且至眾如是、而欲其唯吾所為也不亦難乎然而君子兼成人已者何也、蓋為天下之事、莫不有理、治天下之理、莫不有要不淂其要、必以為多而難理、即在已之內其事亦甚煩耳、何獨物也、淂其要、則見為約而可通、即在物之散、其用亦無多耳、何獨已也、君子於此、亦求其端於仁而已矣、仁之為體、兼包義禮而及於萬善之賾、仁所始用先於親賢而及於達道之全、有有淂於此、則存乎已者大小之事畢舉、所以為修道也、大小之事畢舉、則物身之理不過、所以為修身也、故守一仁而君子之事畢矣、雖復推之天下、豈有異於此哉、上焉者、極其事於柔遠人懷諸侯之間、而下焉者、亦極有事於獲上治民之際、所以行之者一人耳、雖然至於及物也、而亦又資之智矣、何也、凡去身而遠者、則苐經營之所及、凡經營之所及者、則皆聰明睿知之所為、吾之仁欲以加天下、而知無以達、則事不足以濟其心、吾之仁亦寔足以包天下、而知無以行、則施不足以竟其量、天下之事、固有無術而可行者無術而可行者其近者也、家庭之間是也、無術而不可行者、其遠者也、天下之人是也、然有知矣則又何施而不可、難以天下之廣、萬物之眾、皆可為吾之所為而不慮不給也、故君子無難於已物也。有仁智以統之。已與物一事之始終耳。君子無難於仁智也、有誠以致之。仁與智一理之本末耳。且夫誠明之相隨也、此亦仁智必俱之證也、
此題目有徵圓透一路。稍粗則非。分別存之。 【 艾千子】
題本推論成已所以成物之故。只緣仁智皆吾性之德。誠則實有諸已。其成已即性之仁。其成物即性之知。故成則俱成耳。乃因成已成物而追本仁知。不是謂求之仁知而後能成已成物也。且又分別出求仁知苐。又將知說做權術作用。然則求仁而不能求智之術。則但能成己而不能成物。必須兩件各求。又何以謂之非自成己而已。所以成物哉。直於理解不通。豈特稍粗。豈特少徵圓靈透也。艾公亦殊憒憒矣。
成已
○博厚則高明
章世純
業惟博厚、即不啻博厚矣、夫被於世者、固即世之所仰也、而高明之於博厚、不且相因而並至哉、且積之所為無不著也。積之於身。見之於事。積之於事。見之於功。夫其誠之所積。固已得之為徵矣。徵而又積焉。則又有可言者矣。何也、惟其博厚也、是則挈而上行。表日起之大業而漸而遂極。後世遂莫與之爭功。引而外出。著有象之太平。而遠而有耀。後世遂莫與之爭名。其始也物質未克。則不可以盡飾。至乎斟酌飽滿之餘。亦何所不可加也。民用俗而王者固可以制禮矣。民風樂而王者固可以作樂矣。物畜而可大。經緯太平之業。從此遂以無遺也。其始也王事朱浹。則求可以徵應。迨乎道洽猷登之後。亦何所不可見也。上至於天。而日星為之明矣。下至於地。而嶽瀆為之奠矣。氣盛而化神。俯仰上下之際。亦若從此遂易其故也。而且不謂之高乎。高者。治之積也。運有升而無降。業有隆而無汗。道長如泰。三陽有連翩之徵。所謂高也。而光不可為明乎。明者。治之區也。大人造而物睹。嘉美會而世亨。日中如豊。震離見動麗之形。所謂明也。是以巍巍有渙。上古推唐帝之大要其府事之修。則固已深矣。無鏡斤斤後世頌有周之君。要其懿德之肆。則固已篤矣。良以事有其類。淺遍之與夷昧。固相因于所以。而理有其明。故博厚之與高明。亦相徵於所合也。
徵引古昔。經之緯之。文亦高明有融矣。 【 艾千子】
平平實實在功業上講。極好。苐高字當從博做出。明字從厚做出。方有精義。此於博厚二字。只籠統接下。故高明亦止淂海概鋪排耳。
博厚則
○悠久所以成物也
章世純
君子久於其道、而所收功大矣、夫美成在久、未有能卒淂之者、是以君子有取於悠久也、且天下治效、莫不應夫為治者之心、吾以急迫之意為之、則其所就亦如其急迫者以應矣、吾以寬緩之意為之、則其所就亦如其寬緩者以應矣、是以君子有職於悠久也、悠久之為道也、漸靡以往、漸靡以往、其所因於天下者多矣、又能至誠以俟、至誠以俟、其感天下者深矣、人主惟無有取必之心也、我取其必然、而慘急生於無聊、一切束縛馳驟之政行矣、大度之主、悠游和易以為心、其於天下也、聽其自來、而信其自去、夫優游和易之治、固游其中者、所由淂畢其氣而盡其命也、人主惟無有見功之心也、我取一時之務、而張弛紊於有欲、一切見小欲速之政行矣、坦心之主、從容淡漠以為理、其於為治也、無貪於淂、而無懼於失、夫從容淡漠之理、固托其上者、所由淂安其性命之情也、蓋我所自效於民者、原在精神意志之間、其所效者微、則其勢不可以遽、今夫以物相投、而急投則拒、緩投則受則疾徐先後之勢異也、入之以需。此真可以入物矣。我所欲淂於民者、亦在精神志意之間、其所索者微、則其勢亦不可遽、今夫以情相索、而急叩則匿、緩叩則攄、則疾徐先後之情異也、致之以漸。此真可以致物矣。我入其微、物效其精、而謂有不成者哉、故誠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悠久之謂也、
明白疏通。 【 艾千子】
奈他不切題目何。悠久。寬大徐緩之義。此因上文之悠久。而贊聖人之用之同於天地。成物。當在天地成物上配看方見所以之意。今只說治效須悠久。似上面不曾說過者。故毫不切題也。
悠久所
○今夫地 六句
章世純
地致其大、而著作物之功焉、夫地之能極高深而載物者、以大致用也、故言地之道、必稱博厚耳、且有天有地而化事起、地也者、偶成天之功力者也、天之所生、地必共其事、天所出之物、亦必地受之、今夫地、謙而勢下、巽萬物而卑居樸而冥愚、事包蔽而不顯、然而敷大化著大功、唯地能之、唯數少、收無以伏其氣、故用窮於一撮之多、及廣厚、則有以載其神、而力發于蓄氣之滿、分其有餘、即以為山、而華嶽猶淂據其尊也、即其不足、亦能為川、而河海猶淂擅其大也、而山水無德地之意、地亦無持山水之勞、唯見有華有嶽、有河有海、則益致其險阻之勢、而亦極其柔剛之情、摠以成其廣厚而已矣、此廣厚中寒暑燥濕火風之氣、渾融和會、是為地之生、謂其會沖氣而藏之也、即曰人門、謂其閡萬物而出之也、由是陰陽之產畢發、根著浮流之屬並成、根於中而為神機者、淂其游處之便、根於外而為氣立者、賴其升降之機、地苐運轂正軸、而殊形詭性、生而出焉、死而入焉、在體中而出入而地不害也、此其所以德合無疆、配成天用也哉雖然、地載萬物、萬物之生、則恃地矣、地之不墮不陷、孰憑乎、曰大氣舉之、
句欠古。又帶纖。不足配斯題也。 【 艾千子】
不是地承天論。又不是地德頌。須切生物不測。由其不貳不息意乃淂。今一派杜話。與題毫不附皕。豈止句纖欠古也。
○大哉聖人 三節
章世純
論聖人之道、則居天下之至全矣、夫道之所在、物不淂不生、人不淂不立者也、是豈不為物之大周者哉、嘗謂、天地以氣使而人以情使、二者之用、幾盡天下矣、而道皆主之、然則聖人之道、不殆可知乎、聖人之道何道也、求之物宜之所會、則所謂中和之道、觀於至性之所冥、則所謂至誠之道、中和者、天下之美達也、凡不足以育天下之神者、氣之戾者也、不足以嘉天下之會者、理之亢者也、聖人內守其至、而外處其平、則沖氣也可以流矣而善氣也可以布矣、至誠者、物之不為妄者也、凡不足以分者。其中薄也不足以散者其積浮也。聖人存之以忠、而寔之以精則絪氳者也。可以給矣凝厚者也可以貸矣。故是道也聖人之道也而天地亦同其理不觀生生化化者不以五行之族居、而陰陽之交紐乎、而所生所化、不極天下之至廣乎、是道也非獨聖人之道也而聖人為能著其理不觀秩焉序焉者。不於至恩之相襲。而至義之相扶乎。而所秩所序者。不極天下之至足乎分而為物。分而為禮儀威儀。發而為萬。發而為三千三百。則是動而盈滿。盡宇宙以為量。而流而不息。貫大小以皆由。而在天在人則分處之數也生化者以生化經綸者以經綸也而天有以接乎人人有以至乎天則天則合同之化也而命降為禮禮達而至命也合而歸之道合道而歸之聖人。然則聖人之道豈不大哉。
卻言聖人。卻言天。合處看分。分處看合。摠由理微思透。曲折如意耳。 【 艾千子】
前幅多謬言。結處卻中理。
大哉聖
○考諸三王 二句
章世純
君子制。作之吾、合古今上下而淂其通焉、夫聖如三王、大如天地與不可以加者也、合其善而有之、而制作寧復有加乎、且君子之道甚太、所以自計其失淂者亦大、不以淂之其身得之其民。斯為淂也。不以失之其身失之其民斯為失也、將引三王以相論夏后殷周之盛王此其所與計高下者。援天地以定評、乾元坤元之浩渺。此其所與程是非者。夫君子起則不遠古今矣。宇宙無窮。則三代與今尚在同時。同時之人。吾何讓焉大經大法吾所不能更。三王所不能更也質文損益。吾所不能守。三王所不能守也以言乎異則三王已自異以言乎同則此亦與之同異非真異而同為真同則謂之不謬而已矣且君子出則不大天地矣。虛空無量。則天地與我同為一物。一物之事。又何殊焉。高明博厚。天地以形為之。吾以理為之也。生長化育。天地造無為有。吾增少為多也以言乎分則天地之事已分以言乎合則吾之事亦合分未嘗分而合乃寔合則謂之不悖而已矣夫生於三王之後。則事疑相師。然特以世數之相次遂受其因仍之名君子則自為創者也我之不謬於三王。與三王之不謬於我正未定其所在也居於天地之內。則世當相奉。然特以大小之相涵遂無辭稟受之迹君子則自成能者也我之不悖天地與天地之不悖我亦未定其所在也故與三王天地而論未善未善亦善矣援世所萬不及之倫、而始受其屈此可謂之屈哉但言古不及三王上不及天地即謂贊美可也既與三王夫地而比善、善斯無極矣、舉世所萬不求擬之倫、而足與之等、此豈人所淂儕哉、言三王而何有於其下。言天地而何有於其中。即謂之無倫亦可也。故君子至矣、天下之善、舉無以加矣、
其言甚辨。儘能形容恢張。苐考不謬。建不悖正見君子不驕之實如文中語。無論本領如何。只此箇氣象。卻正與不驕相剌戾耳。
考諸三
○下襲水土
章世純
聖人之道、有與地合撰者焉夫地以水土致而道出其中矣、仲尼之、道蓋亦有淂於此者乎、且道之從來尊矣、三才之物皆在焉、仲尼雖法古之道、據天之行、然而效法於地者、正不少也、夫天事虛而地事質、天之所為、盡著於地者、地寔有功名也、地之所為、盡存於水土者、水土分官其造化也、形成而聚於寔、故土淂之為萬物之母、氣成而流於虛、故水淂之為生長之門、然而水之道至矣、其為具材、則違其淂失之質也、其於取類、則潔智信勇之象也、天下有備美之多如此焉者哉、吾觀有形之倫、待之生、待之死、莫不資於其用、而於水之理、猶之無與耳、人皆有之、而仲尼獨則之則以為與水相襲焉耳、土之理亦至妙矣、其包寒暑燥濕之化、是其有備質也、其別輕重遲速之產、是其見異氣也、天下有含德之厚如此焉者哉、吾觀載形之族、生而立死而入、莫不在於其中、而於土之理、猶之無與耳、人皆托之、而仲尼能用之、則以為與土相襲焉耳、其襲於水也、說在乎坎矣、流而不盈、行險有信、凡若此者、皆兼辭也、以為言水可以為言聖人亦可、其不待異其辭者、其相合之甚也、其襲於土也、說在乎坤矣、至柔而剛、至靜而方、凡若此者、亦皆兼辭也、以為言土可、以為言聖人亦可、不淂其旨者、亦其相合之甚也、夫水土濱而民用、天下盡取財于地、此則百姓之日用也、水土合而列法、仲尼獨用理於也、此則聖人之精義也、夫至於合體於地、而所以合天時者益至矣、所以合堯舜文武者亦至矣、所謂淂其從來而用之者也、
既曰下襲水土。又曰譬如天地無不持載。不知中庸重複架疊言之乎抑微有分辨也。且水土二字飽欲死。下襲二字饑欲死。請老手自觀之。 【 艾千子】
摠與仲尼無著。
下襲水
○萬物並育 一句
章世純
物之能各正也、有先於物者矣、夫物多則雜、雜則相與反、宜未有不害者、然而不然、是有故矣、蓋萬物生於五行、五行之相仇也深矣、水必滅、火金必沴木、土必食水、火必炎金、如是而往、將一發而天地之氣疑窮然而能傷者常為所傷者之大父受傷者常為能傷者之嫡孫隔代而相為恩踰時而反相德、而使生者遞及、害者不相連、則是徒有生氣、無害氣矣、陰用其精、五行既已如是、陽用其形、萬物亦復如是、且夫介蟲盛者、毛蟲不育、鱗蟲盛者、羽蟲不育、氣之消息誠然、節以為畜是將取償於異日矣、寬其時以計之、俱有其盛耳、且有生之族、大者吞小、血氣之倫、強者并弱物之攻取然、然各以為羞、是將相奉而繁矣、摠其概而言之、亦循環以取養耳、此萬物之情也、固五行之情也、彼以相息而相生、此以相傷而相長、物誠肖其從來者也、
題言並育不害。文言相害何苦以小辨破大道也。 【 艾千子】
大力滿肚子丟銅板。挂影帳。撥真珠學問。沒處賣弄。時時借八股聲張一餉。
○小德川流 二句
章世純
觀天地之德、不可窮者也、夫物無以為散、而無以為藏、其德薄也、時騁而猶有以厚其蓄、非天地能若是乎、且物莫不稱氣為德而稱德為用苟其氣淺薄、則德固有極而用亦有止耳、若天地何如哉、天地有天地之德矣、一受其氣於高大、則亦有其性情、一乘其性於動靜則亦有其才具、於其性情之所有、才具之所任而分而為之名者、是曰小德、元亨利貞是也、蓋天垂象、而七政之動生四時、地含音、而律呂之播生五炁、乘乎時與炁而致之、方始物而遂達其氣、既保合而又正其終、四者之用、分之有際、而運之成規、未見其止也、其分也、則其多也、而其運也、則其密也、其性情之所有、才具之所勝、概乎略而為名者、是曰大德、健順是也、天居陽以治陰而極於陽、地居陰以治陽而全於陰、乘乎陰與陽而存之、恆易者積眾精以自強、恆簡者積眾寔以自常健順之寔、輸之不費、取之日生也、其不費、則其不罷也、其日生、則其愈出也、然則其用之足贍物之求矣、是以著業不淂不廣、其本足固已之幹矣、是以歷時不淂不永、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固在此也、
微理未見細詮。徒填粗淺套語耳。 【 艾千子】
不肯體認註理。欲自撰新奇。未有不成鄙繆者。
○唯天下至 三句
章世純
有君臨之德者、其淂天厚者也、夫神明之地、不全者多矣、非至聖孰為足于其量者乎、且臨天下者、治天下者也、上臨則下觀。身在與求之地矣。將必方寸之處。足供宇內之酌而可。而要非夫人所任也。其至聖者乎。夫陰陽付物。其參差至無算也遞降之數或下極而遂投萬物之位遞升之數或上極而遂紹天地之能至聖者畸於人。畸於人者侔於神。其同於人者形骸也。其茂於人者神明也。夫一性之靈、循官竅以異任。或在分處之位。或為居中之制。有主有輔而神明之用備。一靈之動。隨翕張以異能。或外求物而斂而入之。或內生事而散而出之。有出有內。而身世之事通。而聽徹而聰視遠而明是則分處之官淂而入物能精矣亦通微而睿。方守而知是君主之制清而出用能神矣性有其全而方寸之數與宇宙之數相等將使群有盡以暴其形也。是我能聰明睿知而物皆顯也抑性居其極而陽明之質與陰翳之質相窮將使鬼神無以成其幽也。是我能聰明睿知而物皆伏也。故四者、物之威神者也。光見而物畢避、因以洗心、神武所以不殺耳。體大明而乘六龍。可以行御天之事矣。抑四者。德之上行者也。乾以知而始。物于此固之。天德所以達耳。妙五事以行八政。可以正皇極之位矣。夫勢有高卑而相治也。我處高而物出其下則俯而接之已矣此臨人者之地也。德有高卑而相出也我過物而物淂以及則亦俯而接之已矣此臨人者之德也。德與位配。則謂之足以有臨焉耳。
前半核而異。後半稍未醇。 【 艾千子】
有此耳目心思。便賦此聰明睿知之理。凡人之所同然者也。但氣偏欲蔽。不能完其固有。大賢以下。修以復之。然其為聰明睿知。全於學力者。理雖合一。而其神敏超異之妙。有非人力之所及者。故曰唯天下至聖為能也。足以有臨。亦須從此意象中體發。泛贊德高過物。則下面皆至聖之德。何非足臨者。單以此為足臨。正以此生知之質。包下四段。故不淂泛言也。文頗有刻湛處。苐此意猶不到耳。
唯天下
○文理密察 二句
章世純
至聖有全智、無難於天下矣、夫天下事之伏匿、有我不能別無彼乎、可別也此獨可求之至聖耳。今言智者。而但就心為說。則聰明睿知其統辭矣。夫言事則眾。言心則少言應則博。言能應則約。雖然眾與博者固少約之所能有也蓋心未嘗獨也。常與天下之物。相倚而立。在我為聰明睿智、在物有形情理數。二者相對相受。彼具其形。此攝其影。則彼之所有。此之所有也。而異象離心。雜端析意。則彼之所多。此之所多也。於是色體參差為形之異分而在我為明之異分文情舜義為聲之異分而在我為聰之異分然否忤合。正往旁行為物□之異分而在我為睿知之異分推此之類。皆接物而見。倚事而明。離彼眾端。心之質固無是也。於其未至。心之初不遂有也然而接之為所受則離之為能受在後既有其用則從前為具其體今夫物相雜而文生。相分而理生。文理者物之有也而心能攝之則固可曰我心文理也以所受名能受。豈為不實哉。今夫駁物而遊其微際為密。□其深分為察。密察者當事之稱也而自心發之則固可曰心體密察也。以後用名前體。又豈為不屬哉。人無以知天。以四時寒暑知天。人無道以知心。以置物措事知心。固其能別者如彼而反本從質遂可言其足以別者也
雖不切至聖足別。然其清微幽刻。自具妙辨。淂楞嚴唯識之長
文理密
○日月所照
章世純
盡日月之明、而為地遠矣、夫日月以明使者也、窮其所照、亦安可窮哉、且不觀宇宙之大。則聖人之大未可言也。夫天下之善為大者則有矣。舟車人力。巧於為大。遞相緣以及博。天與地拙於為大。恃自體為無窮。則有神於此者。日月是也。日月者。積氣之有光耀者也。物之有光者。皆是物之神也。光遠而自他有耀。神行而莫測其鄉。是故淂空而行。遇有而止。所至而燄景發矣。麗天而使天明。至地而使地察□。是在物存。是去物亡。所在而群有顯矣。有質者所以彰其質。有色者所以示其色也。無日月則天地減矣。天之所覆莫睹其覆也。地之所載。莫睹其載也。是無天地也。無日月則群動息矣。舟車所至。莫能為至也。人力所通。莫能為通也。是無所至所通也。故日月者、三才之示也、質不足天之一隅。而明盡攝乎有象。則豈非神於為大者乎。
詞意亦洽。 【 艾千子】
存其老樸之氣。嫌所字無靈境耳。
○唯天下至 大經
章世純
天下有至誠、而人道屬之矣、夫為至誠之人、則無所不用其誠也、以之經綸、而豈復有不至之情哉、且大經之列。先王所以大合人類而麗之則者也。非從天降也、非從地出也。本乎樸摰之心、而將乎忠信之理、如是而已、故其道可使由於愚夫愚婦。而詭故不情者或自遠焉何也、平寔之理。故好異者所不肯安意而設行者也。而多為文貌者亦必自遠焉。何也真寔之事。固修外者所不能致深而盡慎者也、唯天下至誠、是固中庸之人也、中庸之人、即不鄙於中庸之事、尋常之故共安之、恩分之交共敦、有倫有脊、本忠恕以貫物則、而達道固已淂行矣、唯天下至誠、是固真寔之人也、真寔之、即能極乎真寔之理、心足以致乎其精、而行足是以盡乎其事、參伍錯綜、依天道以起人事、而人倫固已有齒矣、其心入乎事行、而能反抱乎性情之始能反抱乎性情之始、積而不散、則有不期愛而愛者焉、有不期敬而敬者焉、夫自然之意、固人倫所甚貴也、有異乎作而致之者也、其事經乎變化、而常結其如一之心、結其如一之心、安而不遷、則有生乎由是者焉、有死乎由是者焉、夫久其於德固人理之所以可貞也、有異乎乍而合者也、故經綸有至誠。則文章制度之。按之皆有可求之寔非相率而為偽者矣而天下國家之際。推之可淂不窮之通。有則之以自治者矣。夫五品之遜、獨尊於隆古之時、淳悶之民、則其所藉於至誠豈不甚哉、
言質理舉。不為枝葉之談。抱性情之始。結如一之心。尤為懇至。 【 艾千子】
憑君說懇至質言。卻趕出函谷關。習五千言妙旨。與中庸所謂至誠。直是覿面萬里。惟天下至誠為能七字通節所共。不應粘牢大經。不分頭面。大經句重在經綸二字。全不理會。只說人倫要誠實自然。此與題語何與。亦豈中庸所謂至誠哉。
惟天下
○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章世純
君子之年天下、亦以闇淂之也、夫大極於天下、化及於乎、皆無所復加之事也、則德愈深之效也、且凡為德為業之道其求之彌深則淂之彌遠其反之己者愈至則淂之人者愈多詩言不顯唯德、百辟其刑之、此其說也、夫言顯之極而及天下此事理之宜然也言不顯而及天下則非事理之宜然也是非形之以喻物。至誠之足以喻物也。君子於此知所用心矣。且見於外者。吾所以為事也。而非所以為心也。雖心與事俱。而固不為獨心之用。唯不可見之處。則專乎其為心矣。摻持謹廩之意。密之於此而後為有其深摯。此精微之意所由遂喻之薄海內也。且凡見於外者。人所能見於我也。而非人所能信於我也。雖外愈有端。而固不為物所憑之地。唯不可見之處。則人所以據我矣。操持謹廩之意。篤深於此。而為有其作孚。此薄海內外所以遂能赴吾精微也。故謂君子有獨居無眾應無是理也。恭之極者。內與外同載之。而所由感天下而動之。則不以外以內。從其能動物之故。偏於不顯。故舉所重而已居要矣。謂天下能以獨地知君子。不能以眾應君子。亦無是理也。恭之至者。內與外同以起化。而天下所由感我而動者。亦不於外於內。從其物動之故。亦偏於不顯。則從所重而以歸功矣。故迹之為不顯。按之為篤恭。舉大為百辟刑。舉全為天下平。而淂其意。則雖其顯者皆可言不顯也有其隱而顯者亦不可為迹也。離自我使之者。皆可言自彼刑之也彼有自來而我往之迹亡也
大力之文。多深古淵奧。然人宜取其平實者學之。則其教既無紛雜。學者亦易規步耳。此文前後俱言不顯。狀類釋體。法之清正。無以復過。而說篤恭。穩厚不囂。讀之氣靜。嘗以為大力固無所不全者也。 【 吳次尾】
體合上句。根本為已實地。理法謹醇。苐此節須炤上節進一步說。方見德愈深而效愈遠意。若止儱侗混說。不苐兩節層次不見。只篤恭天下平五字氣象亦不真也。
君子篤
○無聲無臭至矣
章世純
君子德造其極、與天為徒者也、夫氣盛而化神、唯天然也、人道之至者、則亦若是焉而可矣、且夫理至則迹滅、迹者神之所遺循之而我必勞、受之而彼不化也然則德之至者、其可淂而言乎、其事人也、其道天也、夫天者、本無形以自立、杳然成象於高大、徒有化以行虛寂爾相推於陰陽、高大者、物之所不淂用也、高之與物相絕也、大之與物相離也、以為有以相及、又無以相及也、然而因高大而空質成子其間、生者淂達、動者淂通則無用者物固恃之矣、陰陽者、氣之鄰虛無者也、陰漂然而不可攪也、陽煦然而不可狀也、以為有以逮物、不見其逮物也、然而有陰陽而變化育於其中、引物而旅出、亦引物而旅入、則虛無者物固資之矣、唯然、故萬莫與天爭功、何也、物有為而小、天無為而大、則固遠不相侔也、即地亦不淂與天論化、何也。地親事而勞、天遊虛而逸、則亦微不等矣、然則君子修德之功、必至于此而後為極哉、
此形容不顯之德也。苦將高大陰陽纏攪。何相干涉。且題言上天之載。而此文言上天之質。上天之功可乎。 【 艾千子】
無字從聲臭轉出。極言不顯之微妙。今卻加出無形無用虛無無為許多無字越與無聲無臭無字。一絲挂搭不上。心愈苦。計愈獨矣。大力好譚虛玄寂滅到此卻一場敗闕何也。此無非彼無也。
●上孟
禦兒呂留良晚邨評點
勾踐事吳
而武王亦之民
夫明堂者二句
左右皆曰用之
齊人伐燕勝之
不淂於心不可
以直養而二句
見其禮而二句
聖人之於民亦類也
市廛而不二句
湯之於伊敢召
其間必有名世者
孟子道性三節
諸侯耕助以供粢盛
○勾踐事吳
章世純
勾踐之智也、能下人也、夫越不事吳、吳不能釋越矣、故君子謂勾賤為審天極也、且吳與越、同音共律、霸王之氣、見於地戶、而未知所當也、天其或者遂以越多吳乎或猶將有反焉勾踐曰吾終以其北讓之於天檇李之戰。闔廬不振旅。夫差之於我深矣。不為之下。是不受其恕也。不下之盡是不與極其怒也吳之今日死我亡我與生憂我必擇一以加使吾擇之則未知其出于死與亡矣吾取其生憂我者而自受之國君而為徒隸高山之勢。損為深淵。蓋先為之極使吳無以復加以盡其怒究其意也。蓄金之憂將貽於水故玩以美言者。所以食夫差之心。盈吾陰節以致其陽。故自隱於德者所以求有反之勢。故勾踐者。有以知天地之常制。獨有聖賢之明者也。水能浮草木。亦能沉之地能生萬物。亦能殺之。江海能下谿谷亦能朝之。聖人能事人。亦能制之。
如此文有何奇古。徒見其稚耳。鄙耳。孩子搬弄家當。終不大欉。 【 艾千子】
不可謂無奇古處。苐自作一篇吳越傳贊。與孟子之所云智者畏天。不相比附耳。
○而武王亦 之民
章世純
勇之大者、再見於周王焉、夫商周之際、非勇弗為功也、武王可謂能續前志矣、且勇者、聖人所用以濟文事之窮也、是以無代無之、或以加於弱小。而或即以加於強大。蓋亦其時之所值也。文王有伐密之師此其一徵矣而武王又纘文王之緒也遵養時晦。在前仍服事之心靜而能仁者猶是文王之志也殺伐用張。此日奮光湯之業而動而有勇者亦猶是文王之志也彼以一人而造四海之害。吾存一人而天下危矣。吾去一人而天下安矣冥之所加者少而功之所濟者九則不淂不權於多寡之間。而少有所取於逆德之用、使此而可苟以名自全也在文王之時所際者密人之亂耳不猶可以自全也哉。彼以衡行而造方張之虐。今日存之而天下永危矣。今日去之而天下永安矣兵之所用者暫而澤之所垂者久則又不淂不權於常變之用。而暫有所事於凶危之器。使此而可姑息養安也在文王之時所際者一侵之惡者不猶可以養安也哉蓋文王兵加於所易而武王兵加於所難要以獨夫之勢。理均偏方之主。則武王之一怒者。亦僅可以比於文王而無以相過文王以文為當。而武王以武為號。要以遏密之師。同歸求寧之意。則武王之一怒者亦遂可以比於文王而無所可庛夫文與武。父子相繼而起者耳。而師旅之事一見於文隨見於武以此知吉凶二道。不淂偏廢而誅罰未嘗偃於天下文與武。亦特時際其艱者耳。而師旅之事文惟一見武亦惟一見以此知不祥之器。用之冇時而誅罰不可瀆於天下而使今之好勇者而皆如此也。人又何可惡哉。
平正文字耳。然與其看大力百首鬼物之文。莫若讀大力一篇平正文字也。 【 艾千子】
通首只做一箇亦字。而其法錯綜。用意警策。句句文王說。卻不是文武摠論。只了淂武王事。絕無文理在裏大力於此道真可謂用工深苦矣
而武王
○夫明堂者 二句
章世純
□明堂所以立、則知所以用之矣、夫王不巡守、明堂誠可毀耳、然王者之堂也王豈擇人也哉且君之舉也。慮之以大。而歸其寔於已所淂用。慮之以大不以一物之存毀議也。歸其寔於已所淂用。論于是事之所以立也夫明堂者。豈獨明堂而已哉。其事尊矣。夫宮室之制一也。而王者之居獨異。備其制而美為之名、所以立隆於天下也、即王者之宮室亦一也。而明堂獨異。制愈備而名愈加尊、所以示夫壯於天下也、王者之居也。有宮壺以為之奧何也、向晦燕息。王者所以循陰而入。而不深不幽。不淂其義。故噦噦其。君子攸寧者。取于藏之道也。太乙端居葉螫之宮而天皇燕寢於紫微之 庭、其象有合焉者矣、王者之居也。有明堂以為之明。何也、乘龍御天。王者所以順陽而作。而不顯不盛。不淂其義。故法天象地、中有五行者、取於陽之道也。太乙進位於上天之宮、而諸神考節於三光之庭、其象有合焉者矣、是故四時出治於其所居有明堂矣春居艾云月令何人不讀青陽以治震、夏居明堂以治離秋居摠章冬居玄堂、而服用食器從之。而生殺賞罰又從入。王者所以有德有刑。有發有斂也。順天明以宜物類人曰王治之隆然而明堂與有助焉四時巡守於其所至又有明堂矣歲二月東□守至於東獄、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嶽、秋而西行、冬而北行、而柴望祭告從之。而修禮如器從之。王者所以懷柔百神。式序在位也。順招搗而制四方人曰王治之大然而明堂亦與有助焉。蓋明堂若是之重也。誠非諸侯之所淂用也。五等制禮。而五常之裔。各擅其土矣。誰有能相臨者乎。然而王者之所淂用也。三王之王。相代而起矣。又誰禁後興者乎。以此論之。毀與勿毀。可自斷也。
老年人作童子文。故將明堂舊話。盡數填寫。即以童子文視之耳。 【 艾千子】
詳明堂之說。引經據典。但有實義。何嫌填寫。苐引用後世太乙天皇諸無稽鄙談。為不經耳。然其間架老成。逆起王政。取者也神味。自非時髦手筆。
夫明堂
○左右皆曰 用之
章世純
慎於用人者、必詳審於所聽已、夫用人之道、論定然後官、稽於眾、舍私從公、斯所由不失天下士與、且人君操用人之柄、法當以明為公、如不能明、即當以公為明不識不才、坐不明也、則盍不以公道行之、凡欲知人、必且因人知人而所因之人又未可知也則愈迷之道也欲因人知人。莫若以人參人相參之多人無不可知也則互明之術也。將且必先問左右。左右即無異說也。亦不必非公論也亦當以疑之心聽之將又必問諸大夫。諸大夫即無異說也亦不必非公論也亦當以且疑且信之心聽之。蓋此屬者。下之不必與賢同量。或識同體之善。庸夫異量之美。上之不必與主同心。能背公而立其所與。難違心而進其所仇。夫用人者。為國人也。則莫若即國人詢之。何也。彼即不與賢同量。無不與圭同心也。他日禍福我與國人實共受之彼豈肯以虛譽借哉故必至詢之國人。而眾謀果同。獨曙之權衡。乃困以出也。察之國人。而名寔不倚。獨斷之主術。亦因以決也。始也明知左右大夫之多私、猶必詢于左右及諸大夫者、以左右諸大夫亦國人中之眾人也。繼也明知國人之可信、而亦自為察者、以我亦國人中之一人也。善聽人者善用人。諏謀度詢。既參以伍。有大用者有大明才品行能。亦審以定矣。所謂秉心宣猷。考慎其相者與。
摠極言其詳慎。乃所謂如不淂已耳。非謂問人多便可信其不差也。兩未可。也不是多疑。只是虛心體訪。不遽專信貴近。正詳慎之至耳。若云明知左右大夫之多私。此李伯紀謂孝宗之疑生□也肘腋皆猜忌。豈可與共國事哉。左右諸大夫國人之言。皆合吳。猶必自察。故曰如不淂已。凡選賢才。衡文字。皆以明為主。明即公也。未聞以公為明者也。明則當。當即公。徒責其公。不過無私弊。絕請託然而賢否未必當。則舉措顛倒。其心雖公。而於天理之當然。真不公矣。奈少時見考試案發。論者以為某某真孤塞。果公。或其案多溫飽者。即譁以為不公。余笑謂今日不是賑貧。賑貧而舉報皆孤寒。乃為公耳。考試當論文字之優劣。豈孤寒必通而溫飽必偽也。假令顏淵與子貢同試。則淵居前為公。若子貴與原思校。則思居前為不公矣。此雖戲語。實至理也。
左右皆
○齊人伐燕勝之
章世純
齊之能淂志於燕、燕自使也、夫子之用、而燕之國中噪、此齊所以入之易耳、自古人君不信其大臣者。其國必亂。信之太甚。任之大重者其國必亡。夫用一人為門戶而不淂其參、是主失權而臣失義之勢也。故燕之敗。寔自為也。燕噲慕桓公之節而不淂其說。舉國而聽□子之。夫一則仲父、再則仲父、桓公誠然、非子之所淂擬也、桓公之有大慮、又非燕噲之所淂擬也、又高慕堯舜之節而不淂其說。舉國而讓之子之。夫唐以禪虞、虞以禪夏、堯舜誠然、又非燕噲所淂擬也、舜禹之神聖、又非子之所淂擬也、始則蘇代為之間蘇代之言曰、齊王賢主也、所以救亡不暇者、大臣不重故耳、燕噲美於其說、張子之□示於國中、如恐不及、繼則潘壽為之贊潘壽之言曰、伯益賢相也所以見攻於啟者官吏不與故身燕噲感於其說、收吏爾而屬之子之、唯恐不及、夫大臣主斷於國而能用其人者則國必移於大臣上□其君。下包其民此坐輸之勢也齊之田氏晉之三卿是也大臣上斷於國而人不為之用者則國必凌于其與君臣及易民情向背此君兵之勢也則燕之子噲是也齊人因是而動一旦而舉五句而入其國都。非有攻城野戰之雄也。且已服矣。故齊之勝燕也。非齊能也。則燕之自敗也。 有尾
賣弄學問極矣。然僅僅如此學問。亦易也。 【 艾千子】
此敘事題也。采摭事實。雜以例證。行以義指。雖史記紀傳。亦不過搬衍舊話舊書。不可謂非學問也。但此篇敘以前讓國事太多。敘伐燕本事太少。於題為失體。於論為寬泛無奇。斯無取耳。
齊人伐
○不淂於心 不可
章世純
告子不動心之術、大較而已疵矣、夫氣可勿求、心可不求乎、此其說之不全者也、君子之治道術也、有所就於一端、亦必可全于他端、徒求一偏之利、則所敗多矣、告子求心不動、則制之于心、以為心不動而自吐、氣為應心之物、而非所從事、言不淂而心且惑、言亦感心之端、而姑所可置、兩言者。告子所以成其說廢其一則其說不立若以聖賢之道加之此無所施可否者也姑就告子而為之律夫可不可亦未定之言也理有淺深之分經于淺而後至深、當未至於深之域其先亦有淂失之可辨論有詳略之旨、度於略而後至詳、當□及於詳之地其中已有是非之可言分於淺與略者。此可不可之太分也。分於深與詳者。此可不可之微分也。如從膚淺以決事恕以存偏至之理、取大略而為言、寬以收同異之見、則告子之不淂於心勿求於氣者、亦大分之所取也。然則告子之說遂當子。非也。告子之道。持兩端相足而全告子之說亦兩端相質而敗彼所謂心動而不淂求助乎氣者將專求之於心也彼所謂專求之心者置一切淂不淂於度外不以自疑也。而吾有以折之人心獨立而言與氣為對氣之不振與言之失衷此相與為類者也氣不振而但求之心與言失衷而但求之心此則未離乎其類也既曰不淂于心。勿求于氣。則伹可曰不淂於心勿求於言也今曰不淂于言勿求于心是猶曰不淂於氣勿求於心也故告子之說自相攻而敗者也勿求於已者之所以可即勿求於心者之所以不可矣勿求於氣者之猶為僅可即不求于心者之所以必不可矣且又論之、告子之不淂于言者已之言乎人之言乎心者與言相依者也。心依言以出入。而置言以別其事是使心無體用之備也心者與人通流者也。心同人以自廣。而外一切以守其內是使心無天下之全也一失於言。而不淂於心之用。與不淂其心之全皆直可為不淂於心耳夫失與淂各歸其分失之於此者求之于此不淂於心而顧可不求之心哉不淂於言者、其為說之□也、不淂於行與不淂於世者又皆其說之所包也、推而言之、又盡將以一意立界、而絕其相難之端、天下又亯?丸淂而難之、盡告子之道、桀紂不足為也、其于以不動心、容可自成其所見、其傷害於大道豈少哉、即不至乎深與詳之分。而其說亦敗矣。
就孟子語意論。則告子兩項俱不可。就大力語意論。則告子只合成一箇不可。徒增枝葉混話耳。 【 艾千子】
此大力弄巧作辨。即禪家殺活縱奪之法。先說破都不可。是殺法。前半放可字。是活法。趁他可處儘箇盡。是縱法。即從可字殺出不可來。是奪法。原非併合兩項成一箇不可也。千子誤會耳。
○以直養而 二句
章世純
氣全於善之後、其量以天地間矣、夫氣盛、則有以蓋 天下而包其外、意象之間、當自覺其然者、是所謂浩然也、且心之任物而有力者。舉皆氣也。而賢人君子遂為浩然之氣。則其中之所淂。宜有以異於人者。而天下之事。非其寔有諸已。則亦不能淂其意象彷彿之所存也。而非其致之有道。則亦無以極其全體大用之所底也。浩然之氣、蓋必待養後乃見耳、事必依於其類、乃可以淂其意之所求、養之以直焉、則求之於浩然之類亦必全于其事、乃可以見其量之所止、無所以害焉、固以全乎其氣之事、如是而後所謂浩然者、有不言而自喻者矣、是氣所加、已大而物小、夫天下之人、茍非中有所淂、則有勢轉之而不能成重、位崇之而不能成尊者、彼誠無以加乎物也、威覆盛者內堅寔、其於天下也、以寔取虛以鎰秤銖俯仰間無不可以吾氣蓋者、氣有餘而物勢不足也、此吾之於天地間則然、是氣所加、則先人而奪人、夫天下之人、淂於受分之同、固有力攝之而不吾懼、勢振之而不吾避者、彼蓋有所輕於我也、氣淂和者神歸身、其於天下也、能分人之威、動人之勢、造次間無不為吾氣奪者、吾不拒而彼莫抗也、天地間之於我則然、是以入載其神、內之則同乎志之所為、而識之無所不蓋、乃氣之無所不橫、夫其人而能輕天地細萬物者、一憑乎精神之所至也、不然見雖大而力不能達者有矣、豈非氣之為外輔者有所未足哉、而出顯諸用、外之則同乎體之所為、凡才之無所不辦者、正氣之無所不任、夫其品之所就、與功之所立者、一準乎精神之大小也、不然、才足用而為不能發者有矣、豈非氣之為內主者有所不勝哉、靜觀天下之物、以氣相使氣處其勝小能伏大、弱能制強、即在人類之中、亦以氣為制、氣分有餘、王公失貴、晉楚失富、塞乎天地、非虛擬之也、寔有其效也、
塞天地之間。原是空殼子話。大力極意求為可據。而終不能。請問何以嚼破空虛也。 【 艾千子】
塞天地間。也不是空殼子話。天地間無非此氣流行瀰滿。更無空闕處。天人一也。更不分別。只是人不能直養。自家不能完全此氣。與天地不相親切。只自家一箇身子。動多格礙。何處見此箇氣象來。果能以直養無害。則天地間氣。即我之氣。位天地。育萬物。亦復流行瀰滿。更無空闕處。所謂塞也。朱子云。富貴貧賤威武不能淫移屈之類。皆低。不可以語此。此是何等體段。卻只說做加人奪物制勝之具。已最粗鄙可笑。忽又說到輕天地細萬物。又何其誕妄。蓋惟異端不知天。故多侮小天地以自大。其實淺陋無有也。
以直養
○見其禮而 二句
章世純
論前王者、當有所據以通也夫政與德之所在前王之本末具矣然不以禮與樂溯之、亦何從而論列之哉。且居令論古。時之相差。必無盡存之迹矣然有一二之不滅者則亦可據以推其餘今夫一聖人起。必有經於天下之具。經於天下者。政是也。不淂其政之何如則無以知其大者之所存一聖人起。必有所受於天之質。所受於天之質者。德是也。不知其德之何如則無以其知其精者之所極然歷時既遠。具政有貽焉者矣。即有不盡貽焉者矣。吾何以淂其全而論之。有所以為政之主者禮是也。禮定於先、而政奉政而行之於其後、禮定於要、游移之談大力做此文時亦自冕誨說費力否而政達而成之於其詳、是故有法制號令以著之、法制號令、順此而作者也、有誅殺刑威以禁之、誅殺刑威、及此而生者也、先王之禮。固有傳之者矣。而不可以淂其推行之大略乎。有如有虞之慘怛忠利、夏后之先祿後威、商人之先罰後賞、吾皆淂而悉來之也。人與世往。其德有可傳聞者矣。即有不可淂傳聞者矣。吾又何以淂其真而論之。有所以為德之寓者。樂是也樂作於終而嘗名之以其始樂作其功而嘗本之於其道是故有雅頌之辭以咏之雅頌之辭直序其事者也有干羽之具以舞之干羽之具想象其容者也先王之樂。亦有傳之者矣。而不可以淂其行已之大端乎。有如舜之濬哲文明。禹之秪台德先湯之克寬克仁、吾皆淂而備著之也、蓋聖王制世。皆不欲使已之精神。遂滅於世。故皆有史官以記其迹。然文久而滅。其僅存而若覺若夢者。亦其勢之所無可奈何者也。而淂一類萬。常恃於明智之士以意相推而有以淂史官之所不傳後王繼起。亦不欲使前人之精神。遂斬於古。故為之三恪以紀其敘。然節族久而衰。其數傳而若存若亡者。亦其勢之所無可奈何者也。而見端知本。常恃於通識之□以似相求而有以備三恪之所不守是以既往之事。可淂而陳隆替之數。可淂而言也。
不見老辣。不見簡括。 【 艾千子】
時文於此每先偷覻孔子以為巧。其寔攙亂。在本題只成閒話。此但平鋪地講。而智足知聖意。隱隱言外。行大步驟不苟。布置安閒。即其老疏簡拮也。
見其禮
○聖人之於民亦類也
章世純
人之中有聖、而固以其類貴矣、夫物類中莫不有其至者、人於何不然、此聖人所以稱也、且造物之生。不為一概。苟所生之類。而即齊姿等質。不相多也。則造物亦頑而無變。滯而無轉者耳。故參差之產陰陽所以示神奇也而皆在其類中向以為不獨民也。物亦有之。則麒麟等之於物類中是也。今亦以為不獨物也。人亦有之。則聖人之於民類中是也。今將大共名以舉之。凡在天地。皆謂之物。物者。陰陽同和。四時同變者也。夫既寓於一宅。則莫不關於一孔。舉皆類也。而乃有人於其中。人之於物。類也。今將大別名以舉之。凡縱生而倚趨皆謂之民民者在所貴之端。處層累之上者也。然但別於橫生、即以自為倫族。又舉皆類也。而乃有聖人於其中。聖人之於民。類也。自其存身者言之。耳擅天下之聰。目擅天下之明。幾不與天下以可測之端矣於是乎世共駭之駭之則非以其本異也固以其本同也夫非與夫人共是耳目者哉自其加世者言之。道足以為物先。德足以立教首幾不與天下以可攀之路矣。於是乎世甚駭之駭之則非以其全異也固以其全同也夫非與夫人共是運動也乎哉唯其與夫人同是耳目也同是運動也而後聖人淂以其聰明特聞。以其道德特聞。是不類從類而後有其稱聖人於是乎為天下所尊也唯其與夫人異聰明也與夫人異道德也而後天下指之曰。此其耳目與吾同。此其運動與吾同是類又因不類而後有其說聖人於是乎為天下所援也。蓋至是而天下始有為之說者矣。曰彼之異我。則我之異彼。彼異此異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夫使天下求端以論其同也。其不同不反明也哉。故兄民之有功於聖也。為其以地形之。而聖人之有功於凡民也。為其以類借之。
凡尋常題。可用聰明者。大力每能靈俊。蓋由以其所明濟其辨耳。 【 艾千子】
思徑與筆路。皆極刻折變詭。雖犛靬眩人。無復更出奇駭。
聖人之
○市廛而不 二句
章世純
王政惠商、兩有以仁之焉、夫不征、而商已沐休矣況或併去其廛乎、如是而仁商者至矣、且先王之經國也。筦山林田宅之利。而不丐民私有之利。其取民也。所以賦商之例、一如其所以賦農之例、此其故何也、地田廛宅。君之所管也。其區分則君之經制也故君可淂而賦也。若民所自有之利則彼心力所竭盡而旦夕所羸餘君焉淂知之而君焉淂徵之且地田廛宅其廣狹可淂而量也則多寡可淂而商也故君可淂而酌取也若民所自有之利則勤惰不可為定而盈□不可為算君焉淂瑣屑而計之而瑣屑而徵之奪民之有謂之攘。君而出於攘道者。傷於正矣。瑣屑而取謂之纖。君而出於纖計者。傷於夫矣。故商之以市宅出賦者。猶之乎農之以公田出賦也。其不徵其私貲也。猶之乎農之不徵私田也。此先王之所以??思商也。雖然、又有不盡爾者。商之逐廢居也。利倍羡於農。其詭時也亦倍詘於農然農有水旱年有凶歉則先王有捐租減稅之議亦以寬之也。通之於商甚壅滯折閱與農略同。而獨不可以推捐滅之意乎。則但可議法。更不計廛。是又相時而為惠法外者也。摠之商與農皆天子之民。賦農而遺商。農之所不平於商也。有廛之科。而商與農其法均。寬農而遺商又商之所不平於農也有不征之恩而商與農其惠均。先王之道平民之道也。非其以利國也。
先王畢竟貴農而惡逐末。待之不淂均平也。均平。則不均平矣。故但市有廛。而民居六區。初無所徵也。市商多。則行廛。若市商少。則其地多空。勢難用廛。故但法而不廛。此是兩樣活變為用之例。非一併同行者。故張子下兩箇或字可見。此作竟與惠農均平看。太過矣。
市廛而
○湯之於伊 敢召
章世純
古人所以不其臣者、誠知其不可也、夫輕其所可重、世主之所以夫也、此湯與桓公、所由必有重臣乎、且天下之事。可相反以明也招、其臣者未有能成大功者也則能成大功者斷未有輕其臣者也今天下唯好臣所教。是以無相過之功。可知接士無盛德之容。則有度之士。不賴其位也。如是則無以具其羽翼矣。伯處非百已之賢。則獨國之主勞而不功也如是亦無以通其志意矣故王伯之君。慮存配天之業也。斷不與世主同功。而孰知夫士之辱也。亦斷不與世主同趣。湯知之。故屬其重於伊尹彼王者也王主之與今天下遠矣所就大而舉措高。即未有同庸俗之見者也。湯有一德。尹咸一德。公侯好逑也而敢相召與桓公知之。故屬其重於管仲彼伯者也伯主之與今天下遠矣識經遠而志堅忍。亦即未有同庸俗之見者也一則仲父。再則仲父。社稷之臣也。而敢相召與。唯湯若曰吾能下伊尹則王事成不下伊尹則王事不成王事不成則亦與葛伯昆吾地醜德齊而。已矣可懼也是則王主之為心也桓公若曰吾能下管仲則霸事成不能下管仲則霸事不成霸事不成則亦與晉楚宋衛地醜德齊而已矣是可懼也是則霸主之為心也試下觀敝世之迹上稽興時之行其無所立者即妄自尊大無所不可加於其臣其有以立者即意念深矣有所不可加於其臣彼所謂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此所謂不如是。不足以有為者也。相並而觀。可以知其必然矣今之不從召者蓋猶以有為待其君者乎
正當文字。 【 艾千子】
景丑以不敬責孟子。孟子正以不敬責齊王。則不敢召。何其敬也。責難陳善。亦正孟子之敬王也。篇中用意甚細。
題中別字從上節無他二字生出題中不敢字
從上節莫能相為句生出看題透澗故□新新 【 耀星】
湯之於
○其間必有名世者
章世純
名世之出有期、而有其具者所志不淂小矣、夫名臣既為王者出、則有名世、即必有王者也、夫豈使自為賢而已哉、且宇宙有大常。世運有至定。自有天地以來。生民已久。倚於往事。以窺來今。約略有可必者不獨必之於君亦即之於臣夫欲治之主不世出。與治之臣不一遇。以不世出求之一遇。其參差不適合。亦理所固然。宜無足怪而固不爾也。既五年而必有王者。亦於其間而必有名世。夫天地生人以其氣。生者適然而生。而非有必也而無主之中如其主蓋氣既當其極隆。則以并出為其盛有其君無其臣則不成為極隆也。固非氣之說也。氣之推行有其數。數者度數以至。而非情所厝也而不期之中如有與期數於此而淂齊則必參會以為其美。有是君。無其臣。則不成為參會也亦非數之說也。小運為大運之類一年之、六閱月而為冬、六閱月而為春、此其必然者也、名世之於五百年也、是亦世之大春也、小盛亦大盛之推、冬而枯槁不殺一類、春而昌功、不長一類、此又其必然者也、五百年而名世偕王者以出也、是亦春之大生也、而所謂必有其間者不獨於其時又具於其地伊尹起於莘而密邇於商。周公與武王同產於其室。求之易淂。徵之易至。天地為 之也又不獨使之生亦且作之合傅說通武丁於夢寐。太公應文王於著龜。不謀而相知。不介而相親。天地神其機也。蓋上觀往古。既已如斯。則下觀未來。亦復如斯。有其時。則必有其人。未有王者為獨君之國。則有是人。亦必有其時。亦未有名臣生無妄之世。此反覆之說也。
并上句說。其間兩字。乃有著落。此非世人所知。 【 吳次尾】
義重名世。不重王者。名世。或先王者生。或與王者同時而聞道先王者。故曰其間。蓋王者之所從學焉而後臣者也。非王者興而名世為之應也。孔孟雖不遇王者。而無損其為名世之實。故孟子謂天未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誰。看後來漠高祖猶祠孔子而尊其道。亦從學之義。後世王佐不聞道。故帝王之道亦欲。可見名世。非必遇王者而後為名世。若必遇王者而後信。則孟子之言荒矣。故需謂并上句說。乃有著落之評謬也。秀才眼孔低微。竭力要靠王者擡舉。不道古之名世。乃擡舉王者王也。
○孟子道性 三節
章世純
聖人可為、以其與人同也、夫同此性、同此人、同此聖矣、堯舜不可為、成瞷諸人之言非乎、且人之所以自棄於下愚者。起於自菲薄。而遙尊聖賢之品又見庸愚之若是遍天下也則以多自忍以同自證遂安之為固然而不復可以有立君子欲破其疑畏而進其奮志。未可以聖凡谯分論也、則莫若尊凡庸之性而抗之使高性而曰善也、性而善、則人且以繼天豈不可以繼聖、善則曰性也、善而性之、則已直為堯舜、而具不屑為湯武此亦抗之而極其高者矣、吾抗凡庸于聖賢之間、而人不能不疑聖賢、則吾之說猶未全也、則人莫若抑聖賢之道而退之使下為之說曰、道止於善善之上不可加也道盡于善。善之外更無他也、彼堯舜者、與我同在一善之中、斷無有二道以自別、吾亦何畏於彼哉、雖然、吾所以抗愚庸之品、而抑聖賢之道者、俱信其說於性、性則有不能自見者矣、則又莫若舍性而論人、曰彼于我皆人也皆大夫也、皆我也、我縱不自信為舜、豈不自信為人、我縱不自信為聖、豈不自信為丈夫、我縱不自信為文王、豈不自信有我、而人與人、丈夫與丈夫、我與我、豈有不一者哉、然則世子也孟子也、堯舜也、成瞷也、顏淵也、公明儀也、文王也周公也、皆一也、既已一矣、聖賢欲嶨異而不能、既己一矣、凡庸欲自薄而不可、而疑畏者之心、其亦可解乎。
抗之使高。即抑之使下。不必分為兩樣。舍性論人。然言必稱堯舜。已論人矣。姑存其文之堅樸。 【 艾千子】
性善。是孟子極至之論。其理本天。上下聖賢無以易。大力卻只當孟子偶然造為之已說。可然可不必然者。至謂抑退之言。則是性善之上。原有妙道。而孟子所言。非其至也。其悖叛至此。而千子且以為抗之抑之。不必分兩樣。則豈聖人之道。果可抗可抑者乎。使抗抑之說。併而為一。千子且以為誠然乎。甚矣其謬也。同歸於不通也。
孟子道
○諸侯耕助以供粢盛
章世純
粢盛之能供則有國故也夫身為諸侯。而後淂有諸侯之事。如耕所以供粢盛者是也。通於其說、可以論士矣、且君子之仕也。主於已。則亦可以時之不遇而姑聽之。唯有繫於親者。則必不可以已必有其位而後具其儀備其物則位之時為 重也夫人子之孝一也天子所有天下。則以四海薦其耕助千畝此天子之事守也諸侯所有一國。則以四境薦其敬耕助百畝此諸侯之事守也先王之制。必恕人子之情。不敢不及其先人是故有列於朝皆使淂具其四時之物因其分定其地而多寡以為之等哀卿以下必有圭田。而諸侯之粢盛取諸籍。則推孝之法也所謂具其物者也先王之教也。崇根本之敬不敢不嚴于祭祀是故凡為人子皆使有其自盡之事端其義發其情而竭力以事其祖禰祭之日君自牽牲。而粢盛之備預諸耕。則敬孝之道也所謂具其儀者也故有兼以為義者則耕藉亦以率農也祈穀之後。繼以躬耕。豈以苟為勞已乎事之供給於是乎在民之繁庶於是乎生重農勸穡者王事之首務也故以責於有國者使有之首春以為常歲事來辟勿余禍責此則重農之咏也有所主以為義者則耕籍固以奉廟也冕而青紘。躬秉來耜。豈以苟為文而已乎甸粟而納之三宮三宮米而藏之御廩於以用之則公侯之事也故以責於有國者使敬供其事以為典為酒為食以介景福則重參之咏也有其位則有其事已為諸侯矣則誰敢廢國常者乎如是而禮重有其事必有其位不為諸侯矣則誰敢干國常者乎如是而位重夫位之重也。非獨諸侯也。通乎士矣。
典核詳委。細人兼貫。凡填經填古。最忌俗坌。又最忌牽扯傍借。筆筆輕圓。筆筆正出。此文可則矣。 【 艾千子】
端重古懋。有典有則學國語文字。西漢之原流也。言語炤士舞田不祭發意。方淂主腦。其章法森嚴。見歐曾軌範。題眼在諸侯二字文能此著眼故能攝起下文以還題分 【 耀星】
諸侯耕
●下孟
禦兒呂留良晚邨評點
不以六律二句
天下有道四節
男女授受不親
諫行言聽二句
王者之迹一節(其一)
王者之迹一節(其二)
如智者若事也
舜流共工五句
智譬則巧二句
天子一位六節
耕者之所一節
其祿以是為差
性猶杞柳二句
生之謂性全章
吾弟則愛一節
○不以六律 二句
章世純
聲音之道、亦以法理矣、夫法者、萬物之所待也、師曠舍之、無以比樂、而餘可知矣、天地間雖至微至深之物。亦必因數以存之。而妙者可效。令夫聲音之道。物之至希微者也。非可搏而執也然而可役而用者以氣制其高下耳其為遠氣而聲應之為濁其為近氣而聲應之為清處其氣之度數者聲之所不能踰也氣之為質。形之至寂寥者也。亦非可搏而執也然而可列而處者以器制其高下耳器有大小而氣以為蓄之量器有長短而氣以為至之途定其器之均節者氣之所以不能踰也是故天有五音、所以司日也、而地有六律則所以子辰也、來於天者必以地居之、列六律以居五音、而後可以淂其所藏則支之所以承干也、音之有五、天之中數也、律之有六、地之中數也、出於天者參以地而眾、因六律以行五音、而後極其所變、則數之所以參伍也、蓋物之精者。必有至精之術以御之。六律所起。皆本於陰陽以為其原。是故黃鍾之管九十、而中含虛危之氣、函中之管六寸、而中含未坤之氣、推此而言。其來精矣。故能列以物氣而應。吹以者殾而和耳。數之至者。必有至微之義以起之。六律之用。皆有道理以端其說。是故律妻於呂、而夫婦之道存、上下以生、而子母之倫合、因義淂數。其理端矣。是以求之而有故可論。用之而倫類相淂耳。向使案其所以立均出度者。徒任耳以往則能知其為宮為商為商矣能名□處以示人乎獨是莫知獨非莫曉。則無以明之於人也能別其為□為商矣能制其節以效用乎求清無術。欲濁不能。則無以比之成章也。然則師曠之聰、亦將有所窮矣
語雜曆家者言。搬衍律呂舊話。故宜為淺學所驚也。姑存之。不以不能二字。何故不講。 【 艾千子】
有微合之理。有妝幌之談。分別觀可也。
不以六
○天下有道 四節
章世純
欲王者故其德、而天可淂而用矣、夫德則淂天、文王是已、欲為政天下、舍此能淂志乎、夫知天之說者。則王事可成天之道主於扶德而已隨其世之有道無展轉屬之未有易也已是故有時而行正道。有時而行權道。行正道。則專屬於賢德。行權道。則若附於強大夫天□亦畏強大者哉其能為強大者必其小能自立者也不然亦其先□少有功德者也世無大德大賢則小德小賢亦能成其強大天意亦徘徊附之而其人亦遂能制小弱存亡之命齊之景公。吳之闔閭是已。景公自能顯。而力行於四上諸侯。闔閭能用其民。勝於吳公。而力并能行之齊。此皆賢德之似。而中稍有勝劣焉。則天意可稍有底昂焉。此亦所謂展轉屬之者矣然則大國遂可師乎非也天之屬意大國國特其權也小國而僅師大國則又為大國之細其德未有以相勝而力必不可以相敵當今時。欲遂為政天下者莫若審於天道之並而因而用之而自處於大德大賢以邀夫天道之所必歸夫然後藉於德以令於天藉於天以令於天下文王之事可繼。成周之業可再。隨其強弱大小。而或遲或速。皆可為政於諸候也此其事若逆天逆天之數其向也而其理則順天順天之道投其好也一夫有大德而天下既已成其為有道之天下、有大德而淂天而天亦成其為始命之天而人亦無所歸責焉則豈非天所欲淂者哉
從後世功利眼中看來。只有小役大。弱役強。信有道之天不過。從腐儒眼中看來。只有小德小賢役大德大賢。又信無道時亦天也之說不過。讀此文一過。使兩家胸膽眼孔。皆為之一開。可知文字到理透處。真能推排豪傑。展拓萬古。其機陣之靈變。骨力之蒼椎。又因之而益奇矣。
天下有
○男女授受不親
章世純
男女之際、聖人所為謹於微也、夫亂生於無辨、無辨之生亂、固不在大也、是故聖人慎之、且男女之事。兼於判合。合成其事矣。判何居乎。夫合之甚者判所以濟也是故先王之教曰。非徵非聘。不相知名。名且不相及。況及其身乎。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器且不相及。況及其體乎。不淂已而有事以相接。則承以筐篚則雖接而有居間者矣是猶與遠也不淂已則坐而奠之坐而奠之則雖接而未嘗與接矣是愈與遠也彼女子之所以為貞者。非其身耳。授受而親、手澤淂無相至乎、身之一體、淂與人親、全體之貞、無以立也、無感我悅無驚我龍近身之物猶將懼及而他可知矣女子之所以行邪者、意相示耳、授受而親、意淂無可假以傳乎、斯須之接、有以行意、浸假而甚、遂無艾也、內言不出外言不入言語之傳猶不踰閾而他可知矣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之已甚、其誰可止、是故雖在君臣之際、而絕遠之勢、猶不足以為限、故靈公襄仲、猶蒸淫於君臣、雖有父子兄弟之際、而同生之戚、猶不足以生恥、故齊襄衛頑猶蒸淫於母子兄妹、然則其間安淂不設之以禁。禁之而每辨于微。以務明其意。使天下達於其教。而安而成俗。則勢亦淂以行其限。而戚亦足以動其恥也、且夫婦之際、人之大義存焉、夫義之大者、其係輒重、是故父子侍之以親、而不其辨、則人皆可為父而骨肉之恩無本以立族□待之以傅、而不淂其辨、則不正其世、而譜系之接、無據以明、然則其間安淂不厚其別。別之而先嚴於小。以慎防其端。使天下人有其□而各深其歡。則有情而可以生其義。有本而可以類其族也。故於男女授受不親、而知先王為意之微而杜亂之深也、以此防民、民猶有竊其妻者、
里巷小人之談耳。見於文何也。作文當在題外求之。炤下文□講方可。 【 艾千子】
大纖近穢。宜為千子所詞。其病先不體認淳于發問口氣。又自□一篇男女遠嫌論。縱典核風雅。亦何當乎。
男女授
○諫行言聽 二句
章世純
人臣淂行其志、而所邀君惠者大矣、夫為下為民者、為人臣者之志也、而其君寔用之、豈能自為施於民哉、且恩固有施於此。而感在于彼者。不可不察也。是以勸臣之道。乃在於民。何者。其志寄焉耳。夫忠臣之心。不欲恩之私於已以為恩縻我者其薄我為仰祿之士也誼主之情。不以恩私其臣以為縻以恩者亦薄臣為仰祿之士也夫君臣之合民以為之媒矣固是惠安元元之意則道先合道合而何不合也乎未諫而先有相從者故諫而無不從也未言而先有相入者故言而無不入也吾所欲致子民者皆如臣自為之而與君相□甚矣至久而信愛之深則情併合情合而又有不合者乎何嫌何疑而不以諌不以言也何嫌何疑而不受其諫不受其言也君所用于臣者亦如君自用之而與臣相忘亦甚矣於其聽且行。而君臣於此同志趣。君必且曰。此臣之公爾忘私也。臣必且曰。此君之舍已從我也。而上下既交致其德於其膏澤之下。而君臣又於凡共功名。君必且曰臣之力也。我何有焉。臣必且曰。君之力也。臣何有焉而上下將交讓其功而要之在下者苐行已之學在上者苐就已之業止各於自為而相為者即在寔非相為賜也且為臣者以為民為心為君者亦以為民為心止同淂於所為而相為者即在寔非有以相及也如是而誼之加於臣者大矣。而臣之感其意者亦大矣。
大雅有度而心亦細。 【 艾千子】
雖兩兩互說君臣魚水之樂。而語語寫出誼主至情。淋漓鼓舞之激欲涕。方是畣問趣。
諫行言
○王者之迹 一節 【 其一】
章世純
春秋與詩、文異而實不異者也、夫詩以宛諷、而春秋則逮以法度若寬政之後而濟以嚴者、原本所自、則亦相代以卒王事耳、且六經皆教也、易以天教人、詩書禮樂春秋以人教人、詩書禮樂。盛世之書也春秋。衰世之書。春秋何以作哉。春秋之作也、推其遠統、寄書之緒、按其近迹、計詩之業、大抵在幽平之後。以王迹熄而詩亡也。夫二稚三頌十五國之風、不至今存哉、顧衰周之世、不得裒詩以著教矣、凡詩足以感勸天下者、必其近今者也、近則耳目所及、耳目所及則新、新則徵人之精神而作其勸懲、故田夫野老之歌淂並書易禮之□經者、無他故、以近今也、平王而下、視幽厲以前亦皆陳編、而此後又不復採風、則所為詩教亡耳、幸而細屑不收於閭門?舀。而朝廷大故。左右更猶能存之。孔子因之勒成一家曰春秋。春秋者。上之推本王事以繼天下之比庶人之議以繼詩者也。諸侯大夫有善、庶人淂歌舞而咏之、羔羊之委蛇、淇澳之有斐此類是也、而春秋附其義、諸侯大夫有罪、庶人淂吁嗟而惋之、羔裘之逍遙、墓門之不良、此類是也、而春秋附其義、言隱而微、則鼓鐘之淑人、猗差之展甥、此類是也、而春秋附其義、辭直而盡、則南山之究訩、旻天之厲階、此類是也、而春秋附其義、蓋二書相次、而意例亦大同、大端俱諄諄於君臣父子之間、要以感興人心者也、獨徵事次序、春秋猶近代焉耳、故六經之道 各□一時、如皇帝王霸之遞起、如四時之循生、而春秋同冬者也、而歲功備矣、
王者之迹熄。不是說詩。因迹熄而詩亡。詩亡後。王者之事不行其。是非淂失。無復著於天下。傳於後世。故孔子作春秋。定天下之邪正。為百王之大法。所以存王迹之熄。非以繼詩教也。如專為詩教亡而作。則孔子自有刪詩之功。與春秋無涉。文但講經義相比附代起。夫其旨矣。若謂詩教。則至今不亡。當時那淂亡。故註謂黍離降為國風而雅亡。正以見王迹之熄也。故當重迹熄說。不重詩亡
王者之
○王者之迹 一節 【 其二】
章世純
春秋之作、聖人所以繼王事也、夫明是非以著勸懲、此詩之所以作也、亦春秋之所以作也夫、故春秋。天子之事也。春秋何以為天下之事哉。曰本王事也。文武成康之盛。其治天下也以感天下。不懲於法度而式於道化。其化民也取諸民、不煩稱文告而惟博採收謠、詩陳而美惡畢備。勸懲著矣。夷厲而下。王事廢弛。而徵詩之政亦息雖□頌二雅十五國之風具在。可謂有詩教哉。何也、事之足以感人者、必其近今者也、耳目之所淂及始相觸於時事之合、而聞見之所乍至、亦復動其意氣之新、已陳之迹、則未免厭而頑也、隱桓而後、此亦□今者矣、聖人慮之、以為苟賴其用、歌咏之與紀事、當無以異、故變而為春秋、春秋。直書時事者也。有不如詩之惋入者矣、夫非衰世也哉。徑語其事焉耳。事列其大。有不旁及閭門?舀者矣。夫世衰之極也正其大者焉耳。作者之意。主於存故實不私一已之是非而天下之是非遂皆淂至乎其中此亦美刺畢備者也。止存衰世之事。不及盛王之典禮而盛王之道遂已隱行於其際此亦勸懲之明著者也。匹夫而存天子之慮。述作而有易世之端。則其事固不淂小矣。禹湯文武周公之後。次必及之。
不私一已之是非。而天下之是非至。不及盛王之典禮。而盛王之道行。四語可傳 【 艾千子】
王迹熄後。詩尚多見於經者。不可謂詩竟亡也。苐雅亡而王國之詩降為風耳。其降也。亦非刪詩者能降之。蓋王政不行。則朝廷無制作。公卿無獻納。獨有民俗歌謠猶存。不淂不繫之風也。
王者之 【 其二】
○如智者若 事也
章世純
智不必病、惟如其所以治水者而已、夫水固非智所可與爭者、禹惟用其自然、是以淂之耳、此亦用智者之法也、且自然者萬物之妙也、因也者、百事之制也、用物而因其自然焉、則天地輔其成、夫智之可惡、惟其鑿矣、是惡鑿。非惡智也。天下之為智者、不必盡出於鑿之途、而天下雖有鑿者、亦不足以累乎智之說、蓋智者。性之德也。叩之心而發其精華、智斯動焉、夫心之精神、何可蔽也、被於物而著其文理、智斯用焉、夫物之文理、何可滅也、故鑿可惡也。智而如禹之行水焉不可惡也。何也彼誠水之性也制其高下者。因地以為教。節其疏□者因水以為師。導河自積石。導江自岷山導則非汨陳五行之理也順而濟之馬輔其自然而已矣龍門鑿之伊闕鑿之鑿亦非隳斷天地之性也奪其所逆焉復其自然而已矣夫物迹之彰、皆形于與為異、而滅於與為同、同乎水而為道者、水性見而已動亡也、人能之立、皆起於有以創、而息於有以隨、隨乎水而無私者、天道存而人力掩也、夫是為行無事、而天下安之、而萬世頌之、果安所可惡也哉、若夫可惡者則有矣。共工乘水行之殄以亂天下。顓頊誅之。誅之者。誠惡之也。鯀湮洪水之流而叛諸侯。舜則殛之。殛之者。誠惡之也。夫禹則何可惡也。 有尾
憑他浸爛皮毛。終帶六朝胭粉。此大家所不屑也。 【 艾千子】
逐步刻劃。每成粘著之病。求巧淂拙。是亦鑿與行所無事之分也。行文淂大意所在。屈曲間自然靈變。
如智者
○舜流共工 五句
章世純
厲刑以服下、斯亦後世之聖人矣、夫天下之惡一也、容於堯而不容於舜、則二聖固不同量哉、且聖人之治天下、無樂乎盡其所為也、圖可以治則亦已矣、而雖有未試之明、未耀之威、亦弗以為已歎、鳴子、此聖人之大也、嘗觀唐虞之也、一時之氣會其蘊隆、聖淂之為大聖、奸淂之為大奸、共工驩兜鯀若苗者、皆天下之嵬也、而堯似弗知者、若可以兼涵並育、一類而畜之、而終不足以害吾治、置之不足計較之地、而寬之天覆地載之中、一傳至舜、始流之放之、殛之、殺之介介焉不少貸、夫新政之始貴有以厲其氣而借四凶以徇天下舜所□制世之機、強悍之族、懼難以折其勢而一旦而使之并命、天下所以畏舜之斷、而堯也治天下以大略、舜則斷天下之詳於天下、凡智足以明、力足以辨者、畢取焉以為功、堯包之以渾厚、而舜一用其精明以濟之、而一厚其終、一正其始、將寬嚴以相易、則舜宜有以勝堯者、而獨不免乎盡其所為、開天下以漸薄之端也、人惟居以有餘也、則無所忌於天下而備物太甚者其中必受其不足、必去四凶而後治、則曰凶猶足以害吾治、而必恃流放殛殺以勝天下之奸、則此外固無以勝之也然則舜之盡用其斷者、固舜之有所未足與、
言文武則貶武。言堯舜則貶舜。此不獨薄福書生。輕狂小子。亦且淺陋可笑之甚。豈有學問人所宜見之文字耶。勸君抹摋雞腸狗肝。且細心讀聖人書。觀聖人大作用也。 【 艾千子】
千子先生此評。真有功於學者。文人好翻新出論。每自陷入於大不道而不知。究之其所為新奇者。直鄙俚不足道。亦天下無知小人之所嘗談耳。
舜流共
○智譬則巧 二句
章世純
聖智不不相若、喻之而知也、夫智與聖合而後條理備、然二者之分、遂若是班乎、其不相及也、則巧與力之說、也是故其名雖分。非□理也。舉以相對。亦非平分也。夫所謂智者何、心所稟於天、其晶晶者也、湛而潤、清而澤、有光明輝耀以見物、有位分度數以處物、而精神以貫之、氣志以要之、然後見於事、成於功、憢憢然發而通行於外、而聖包於其矣、今即中分為二。舉以相對。而聖人之聖智。即大人之知能能。以令觀之。知而不能者有矣。未有能而非知者也知不必能而猶全於知則徒知者常多而知之數常餘也能必所知而猶不能之知則能者常少而能之數常狹也且知之中無能以參而能之中有知以運知無能以參。而獨成於知則知之體自全而知之各自粹也能必知以運。而不自為能則對知而淂半即其自分猶半也今夫天以知始物、而天用者、日月星辰也、又包地外也地以能作成、而地用者但水火土石也、又包於天中也、此固人之知能所自來而已若此況於人乎。然則聖智之不相若審矣。苟為比物醜類。智可譬以巧。而聖但可譬以力。此其切喻矣。何也、他所引喻、以其似也、似者、不即其類也、夫所謂巧、知之一節也、夫所謂力、聖之粗者也、皆未離其類也、且何不詳夫巧與力之說也人之一身心有靈而是生巧形懷氣而是生力心者一舉而千萬里而形者兀處焉人之外體目制宜而是生巧手作勞而是生力目者俛仰而周宇宙而手作一焉人之四肢其柔用之而是生巧剛用之而是生力柔者有變化之機剛者一用焉此皆不敵之數也而令所謂知、但巧之全者也、非異巧也、令所謂聖、但力之妙者也、非其異力也、然則巧力之優劣分矣、巧力之優劣分、而聖知之優劣亦分矣、聖知之優劣分、而其人之多於智與一於聖其優劣亦分、豈待更說哉、
牽扯閑話。一篇俱請客題已是兩譬字。大力又於此譬上加譬。字句纖鬼。人不待言。 【 艾千子】
閱艾評。真可絕倒。然只中間天地一段。譬上加譬。抑且粗甚。其前段知能之辨。雖纖。而刻入有雋思。後段心形目手剛柔之論。非請客也。蓋巧力兩字。原因射而設。而猶射句尚在下文。不便說破。其所云心形目手剛柔。皆映射發義。而又不侵露。極為穎妙。不淂以多譬閑話忽之。反令作者胡盧夜臺也。
智譬則
○天子一位 六節
章世純
先王之班爵祿、要於足以相馭而已、夫爵祿之班、治亂之大節也、故先王酌之於輕重之際、以為、相懸則隔。隔則不屬君太尊臣太卑則其弊至於無民若相肩則逼逼則見陵民疑臣臣疑君則其弊又至無君於是制之以相差之等而與之以可安之分而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之列。有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之差等異其稱以為名也遞其次以為分也雖然、亦止其名也名而不與之實名不可淂而辨亦止其分也分而不為之充分不可淂而明祿者爵之實於是先王制祿以定爵制為千里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不及五十里之數分布於內外臣工以定其位制為十倍四倍三倍二倍一倍之數分於大小國之臣以定其位窺其微意、大約臣不欲其太別不甚別則可通協恭之義、兼可為犬牙之制君與臣不欲其相疑不相疑、則可給內外之需、兼可淂運掉之便、此其大意也、今之天子。制於列侯矣。然大不在邊。細不在庭。當時未嘗不慮此也。不然。五服之長何以僅與王官準秩也。至於千里。猶終不足以馭百里也。先王固已無奈何矣、今之諸侯或制於大夫矣。然尾大不掉。末不大振。當時未嘗不慮此也。不然。王之命卿。何以僅與大夫士上下也。至於有國。猶終不足以馭有家也。而先王亦無奈之何矣要之分數不定則亂必雜出於臣分數既定而猶不免於亂則亂必獨由於君周之不振亦其君委馭以至頓也非勢之不足以馭也
此文亦布置整齊惜未隨題序核耳。 【 艾千子】
聖王制度。皆本天秩之自然以為節。為其理當如此。不從勢力相制起見。有德易以興。無德易以亡。聖人意中。原無私為子孫世世為天子之謀。雖上下相馭之道。未嘗不在其中然非其本義也。若為子孫謀。從勢力起見。斷無出於廢封建為郡縣者矣。然秦以後有天下者。反不及三代之長。其子孫受禍。亦慘於三代之革命。而儒者猶言封建不如郡縣。并誣三代聖人之制。亦從勢力相駕馭上商量。豈不悖哉。
天子一
○耕者之所 節
章世純
祿準之耕、一代耕之義也、夫謂之代耕、則如其耕之獲止耳、此制祿之道、所由無濫與、先王之分制爵祿。均天下之大道也有耕者有不耕者則不均有耕而奉人者。有不耕而奉於人者則大不均先王之均天下也上代下治下代上耕而人等代治之勞為代耕之祿此其所以均也此其說通於公侯天子而具端如於以農權隸夫農者受天子百畝之職而治地為功者也其所受粟則其所自為矣故雖有五等之分。食九人八人七人六人五人之別。然而從四體勤動之外。別無可以徼倖淂粟之望知無與之者也任豊贏欺嗇之報。絕無可以推委責望之心知無靳之者也若夫庶人在官則不同矣其其祿則天子與之也然困天子能與人祿乎故天子而無故與人以祿。則無之者不安。受之者不安。所從取以為與之人又大不安。使天子而無故可與人祿。則天子淂恃其私厚之恩。而無功不受事之人。亦皆淂生其分外之想天子之祿窮矣先王知其然也故庶人在官之祿亦使其出於所自為若曰府史胥徒彼之百畝也奔走幹辦彼之耕獲也其煩簡有等彼之上中下也而祿之所獲則如其所食之人之數也。彼其人無鄙薄不屑之意。亦無淂滿望餘之念。而庶人在官者。亦曰彼與我平等也。而不見爵祿為私厚之物而人之分始均矣庶人在官之祿均則下士亦均下士均而中士上士以至於大大大與卿之祿皆均彼雖不與耕者論食人而以為差之意則一也此先王之所以均天下而不私也。
序置零零碎碎。即整整齊齊。補題處。亦巧合自然。 【 艾千子】
先王建法。凡極細碎處。皆寓深心。皆國家大關係處。此文識遠氣凝極古今參差之變。定當傳世。此題淂左嚴先生作。合大力此作。能事已備。後人不必續貂也。 【 張爾公】
不是先王於極細碎處。皆寓深心。天下大道理。原從此起。如九章之始於九九。七政之始於日行。殾律之始於管吹。先王建法必從此起率。明耕者所食之等分。以之起算。直至天子之祿皆由此定。但言庶人在官者。以耕者以上貼身一級人言也。庶人在官者與下士貼身一級。即中士。由此節節推上。次苐分明到底。可見先王井田封建之原。都只從耕者立義而天降下民之意。與聖人本天制度之道。亦昭然可見矣。筆力高古。足以曲鬯其所見。此制義中之大文字也。
耕者之
○其祿以是為差
章世純
祿準於農、而與之不濫矣、夫勞逸異。而農之所淂。固有自然之量矣。視以受祿。人所以知分乎。且爵與祿皆天子之柄。然而爵者出于口而無窮。祿則賦之農夫而後給之然則農也者固賦祿之生也昔先王之制祿也自庶人在官者始此以勞力居官者也力事可淂而程而法可以造端矣其制庶人在官也自庶人始此以作力出地財者也力產尤可淂而程而法可以有量矣。彼府史胥徒之類其在官同而其勞逸則不同此亦五等之農之類矣。勞者比於上。逸者比於下。勞逸半者比於上下之間。吾有以覈之彼所不淂隱於我者也而□史胥徒之類其賦祿周其多寡則不此亦五等之食之類矣。多者比於九人寡者比於五人。多寡半者比于八人七人六人之間。彼有以取之吾所不得濫諸彼者也惟以農為差。而厚者無所歸其德。皆將引耕者以自況。曰以吾朝夕從事敏即于耜舉趾取之天地四時亦可以淂此矣天子何厚于我焉。惟以農為差。而薄者亦無所措其憾。亦將引耕者以自況。曰吾以朝夕作業之簡即于耜舉趾取之天地四時亦止可淂此矣天子何薄於我焉。此庶人在官者分之所以可安也庶人在官之祿定而下士之祿亦定則為士者亦與農夫較功量獲者耳士之祿定而國君卿大夫之祿皆定則國君卿大夫□與農夫較功量獲者耳然後以功奠食之義明。而遞推而上皆不淂以無能居官以治易養之義。亦明。有國而下亦皆不淂以無功虛取。故先王之制祿也。懸權於耕者也。而道遂深遠矣。
明確不蔓。 【 艾千子】
義解高闊。文更警嚴簡核。其布置細密處。非作家不能。
其祿以
○性猶杞柳 二句
章世純
時人之論義、離於性而言之者也、夫杞柳之與桮棬、則有聞矣、以是為性與義之喻、當乎否乎、其言曰、天下未有知性與義之說者。或欲一之。或又二之。一之者合性於義。謂其原所自有。二之者。絕義於性。謂其終不相能此二者之論皆過也合性於義。則天之本然已足是使為義者廢人功也絕性於義。則性之能事不顯是又使為義者絕所據也嘗試論之、性者、生之質也。義者、人之道也。物生而有質。是待用之樸耳可以之此可以之彼其所以用之者將將有所矣而未可先定也求之於物杞柳是也道具而適用。是利用之器耳。成於其方。訖于其事。其所以載行者雖有所托而非其本爾也求之於物則桮棬是也。今且就杞柳而求之。圓中規乎。直中繩乎。植木之性。固未有自合法度者性之但存其材而不定所用者亦猶是然耳今且就桮棬而求之。不已得其象乎。不已淂其量乎。成器之巧。固未有生而有之者。義之適物之宜而有待而成者亦猶是焉耳是以性之所在。物不淂二堯舜非淂性而巧桀紂非亡性而拙自然者必無不同天下之所以齊也杞柳所以遍為異器之質也義之所在。物不淂同在聖賢則義立矣在庸愚則義亡矣有待者遂不可必人事之所以雜也桮棬□由為□方之器也而且謂性與義一則杞柳豈生而有桮棬乎而且謂絕性於義則桮棬豈無杞柳而獨成者乎故二者之論皆還以
文有步驟。代告子之言亦甚圓。是大力正當文字。 【 艾千子】
兩兩開說。而中含下為字一串意。性義與杞柳桮棬。彼此映借。亦兩兩開說。而中含下文猶字側併意。露之不露。妙合自然。新奇之中卻具平易之意此大力先生之所以獨超千古也 【 耀星】
性猶杞
○生之謂性 全
章世純
以生言性、而物大同矣、夫物莫不共此生、而莫不共此性、孟氏之說、未足以莝告子也、以明告子之說則可矣、且天下莫尊於同、莫賤於異、天地萬物盡同也、而或求異焉、則物中之最不肖者矣、欲知其同、則莫若明之於性、性者、從生名也、根於外者命曰氣、主附生於天地、根於內者命曰神機藏生於胸中、而強陽發其運動精爽生其神明、因而循竅生欲與物有期、而性之名歸焉、故生之謂性也、猶曰性之謂性也、性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也、論白者以色、止宜據之以色、不當以非色者雜乎色之品、論性者以性、止宜據之以性、不當以□□者混乎性之品、今且謂羽之白、玉之白、雪之白、有以異乎哉、告子不謂異也、天下盡不謂異也、即孟子亦不淂謂異也、而謂大之性牛之性、人之性、有以異乎哉、告子不謂異也、天下盡不謂異也、即孟子亦不淂謂異也、蓋不異而天地萬物始玄同也矣、若必益之生之說、以參乎性之說、而以獨異者尊人、吾死人不益尊、人之品且從以益賤、何也、不肖也、
今有駡章大力曰。章大力之性。猶牛之性。犬之性也。大力必怒矣。若大力回護此文曰。吾見之於文。不應自矛盾。因自認與犬牛等也。則犬牛父子無親。兄弟無序。夫婦無別。大力果自認與犬牛等乎書生叛經侮聖賢。不自知其身之等於犬牛。然則侮聖賢謀先儒之報。不待如佛氏之說報應。墮落畜生道。而後為報應也程朱諸儒言性處。大力既不看。五經孟言性處。大力亦不看乎。 【 艾千子】
艾先生此評非駡也。痛哭流涕而道之。親愛之也。秀才不明聖賢之理。誤惑於佛老陽明之說。身入禽獸而不自知。同為人類者不呼號激直以救之。不仁也。艾先生之評仁矣。
生之謂
○吾弟則愛 一節
章世純
義之為外、據於仁之說也、夫人皆可淂長於我、此亦足以明其中之無主、而發根不深矣、欲與仁相並淂乎、且仁義內外之說、非有必然可分之形也、窺之專與泛之際而無可以為各因以內外之說期之蓋淂意以為言耳。而以長與長之者見詰也將天下之為內外者盡於人已之分更無有微焉者乎理必觀其所對。而情必究其所歸。則立仁以為義之對。義之說可明也。立不愛為愛之對。而仁之說先可明也。世未有不愛吾弟者。世未有兼愛秦人之弟者。秦人之弟之不愛。有以明愛弟之情之專至矣義然乎哉愛弟之情之專至。有以明其在我而歸乎自快其心矣義然乎哉凡言內者。必據於情也。凡言外者。必迫於勢也愛遍及於所卑而義專迫於所尊則固已有情勢之分自然勉強之別矣是故容貌以與之謙恭而行之而勉然而出而泛然而加誰復淂自必所施者推其意亦以凡長我者皆欲長於我不欲重失其心曲從禮俗而應人之求翼人之悅焉耳其與愛弟之心一何遠哉而一則以我為悅依之自慊。一則以長為悅。將以慊人此其意之所向固已如是而愛敬之原當有可推則所謂究情之所歸而知之也而因愛之有所深明敬之無所至則所謂立對而知之者也夫內外之說矣。此亦以仁義自淂之。而豈曰長者長之者云乎。
代告子癡詞頗工。據其辨。此理如欲伸者。 【 艾千子】
題語雙行。文勢單折。而兩邊意理各透。其蹀躨之致自生。真古文妙手也。
吾弟則
●失編
禦兒呂留良晚邨評點
牿之反覆二句
出入無時二句
雖有天下寒之
為是其智二句
心之官則思
任人有問全章
君子之事一節
存其心一節
所以立命也
萬物皆備全章(其一)
萬物皆備全章(其二)
萬物皆備全章(其三)
行之而不一節
易其田疇全章
堯舜性之也
君子引而一節
春秋無義戰
仁也者人一節
口之於味全章(其一)
口之於味全章(其二)
義之於君臣也
土地人民政事
牿之反覆二句(其一)
五霸桓公為盛
○牿之反覆 二句
章世純
氣不能清、則所感害深也、夫乘動之行、求以靜澄也、至於牿之深、而靜之地、動亦先之矣、欲夜氣之存也淂乎、且人實有清淑之氣。而至求之夢覺之會。斯亦微矣微而保之則可著之端也微而傷之則無餘之質也而況牿之反覆乎。方且據物為體。留如詛盟。其相守不合之謂也。方且造形自意。發為機括。迫欲相追求之謂也。是以有觸必往旦晝固非寧寂之時無端亦生清夜亦非恬定之候事已往矣、留之為思也、思已止矣、浮之為微細之思也、至為微細之思者、彷彿徒倚、無可適莫、是擾之甚而成為者也故維□而形閑猶不勝其遊□之變而向覺之會度亦摠然者平無其物矣、攬往而為憶也、無其憶矣、失記而為忘也、至於失記之忘者、芒乎笏乎、莫足以歸、是擾之至極而成焉者也。故當夢而神交亦不能傳之向覺之時。而既惺之氣度亦頑然者耳。蓋氣者虛而待物者也物之虛者易撓況其數撓之無已者乎在彼者有畸重之勢而此深深者。亦將逐其紛囂而喪。夜氣者氣之無主者也物之無主者無力而況在振蕩之役者乎在此者無自擅之權。而彼擾擾者。可以影事相奪也。夫氣清則明。清象不存。明者去矣。氣明則良。明氣不存。良者又去矣。失其良。有不良好惡之汨所以遂遠人道也。又安所淂仁義之心哉。
清夜亦牿亡。不獨且晝。言旦晝牿亡易。言牿之反覆於夜。極難為形容。如此。真高手也。 【 艾千子】
不足以存。言不足以存仁義之良心。非云夜氣不存也。日間牿亡循環不已。則夜氣所生息者漸漸消泯。牿亡。只指旦晝所為。不是夜中亦復牿亡。其刻劃極微。然中有似是而隔處。須辨之。
牿之反
○出入無時 二句
章世純
物之不可定者、其機危也、夫有定之物、斯可據之矣、既已無定而固莫必也、且天下之物、固無全利也、其可淂而恃者必無變妙之機其自極於通者亦必無可安之體若所謂操則存、舍則亡者、此亦可恃其常安者哉。將猶聽於操舍與。則其機未之知也。將猶可以存亡與。則其事常有兩也。其為質也虛渺。虛者無體。並鬼神以流行徒不以□已藏害所將受則亦何所可礙也其為物也善擾。援者有附。遍萬物而皆及彼不以此一害彼一則亦何所不麗也此而合所至以觀其盡歷之機。則止可曙於其變化。此而立一至以定其內外之□□亦可期之為出入。夫出入之相去則其時彰而其鄉□而此不□也。其出入甚疾矣。捷所赴者。不淂為之期而時泯於出入之達也則夫所底之□亦竟泯矣抑出入所劃分則其時亦章而其鄉亦著而此人不然也。其出入已亟矣。反而覆者。無以正其名而時又亂於出入之多也則夫所在之鄉亦竟亂耳是故遍處其所至也。亦遍處非其所至也無所至矣而吾烏乎定之遍處非其所至也。亦遍處是其所□也遍所至矣而吾又烏乎定之因性以止者、在其處而死其處、此無變者也、人淂以其鄉而測其鄉、待使而往者、亦從其所而遷其舍、此時□□者也、人又淂以其時而測其鄉、而今皆不能、獨神也而獨妙也、
出入無鄉。就操舍論為正。就心體自然論為傍。此文不盡正□。□形容心體變狀。亦自圓透。 【 艾千子】
程子論出入二字。故曰以操舍言。然此四句。摠言心之活變□□捉以儆人不可不操耳。以心之自然上論為正。不必粘□操舍□無時。與莫知其鄉平看。此側串。似因無時。故莫知其鄉多□□矣其精人處。足坐王弼郭向等于門外。
出入無
○雖有天下 寒之
章世純
即物之有失養者、可以論大矣、夫物待生於天地也、然暴寒之不節而化事不已悖乎、且物之在天地。或恃人事或恃天道苟有所侍則機皆危也豈獨人心。雖物亦然。豈獨心之危微雖易生之物亦然生者。物之德也。易生者。物之美德也。含氣優。則從化之理速。蓄精盛。則應時之機先。其生也。華淂其數、寔淂其量。亦類智者之設施。其易生也。無屯難之勢。有解散之機。亦類智者之流敏。是可不深恃天工乎。□□不然也。□化起於外不起於內之有生天地之氣襲之、而天地之能生、陰陽之事用之、陽者、物之德也、陽以文與、則□造其所□、而好其所新、陰者、物之刑也、陰以武取、則日奪其所有、而損其所□、是故陽則恢而擴之、陰則執而留之、兩常爭於發斂之用、陽則樂而酥之、陰則促而危之、兩常爭於生殺之機、而大者在於四時之氣□夏令之而百物皆出、秋冬令之而有物皆空者、是也、小者在于暴寒之間、日月恆之而百物皆舒、風雨灑之而百物皆慘者、是也、乃今而暴者止一日矣、何德用之隘狹也、寒者且十日矣、何刑用之溢□□、然則天地之化悖矣、彼易生者亦云取化之捷耳、化薄又何取乎。君子有以知易生之不足恃也、
凡題可用陰陽時令律曆雜方技家言者。大力每能之。若以大力入說文志。當列之雜家耳。 【 艾千子】
正作淂一篇暴寒泛論。題之緊要。在一日十日卻全不理會宜□為千子所訶也。
雖有天
○為是其智 二句
章世純
智不必異而有不若者、其不若有故也、夫無以用之、智之事固未見也、而謂其弗若焉、誣矣、且智之為道也。誠萬事之功罪也。其能見智必有功。其不能見智必有罪無所辭之然學奕而用智不專者則固使智無罪也何謂使智無罪。戰守攻圍之方。存乎前而不曙也。遠近聚散之機。匿於勢而不窺也。則何謂使智無罪也其是智非智若與不若之形隱焉爾今兩較者必均所至均所至而不均之勢淂明焉今使志射者與志奕者。而獨較於一偏。以為未均所至也則未淂其相比者而高下不可分也求一異者必於盡同盡有同而不同之答有任焉今雖同前師。同所為。而未同所專。以為未淂其盡同者也則又有所任過者而智可以脫也。如是。則智誠相若。亦無以知其相若矣奕固不相如智固相如自兩事也此負不可以累彼勝也所謂相若之形隱也如是。則智誠弗若。亦無以知其弗若也奕之不相如□智之相如猶兩事也此負不可以為彼負也則不相若之形亦隱也獨以不若為期。則未知其果在智與。未知其果不在智與。罪分子不專者。智與非智有以逃。獨以智為期。則未知其果為若與。未知其果為弗若與。體會於未用者。若與弗若有以藏。故曰用智不專者。是使智無罪也。 有尾
原評有云。起惠施公孫龍於丸原。未知于大力何如。予謂惠子□孫之辨。辨而無著。使其作四書題。惟有筆窘耳。大力此文固□□理勝也。以奇辨詁常理。圓轉不窮。可愛可愛。 【 艾千子】
此種文。以大力為開山。崎嶇幽渺之境。無不可縋鑿而入。千文□絲。天裊于春風。或入花藂。或盤鳥道。或蕩漾于晴雲空際。日□耳。然奇觀也。
入之愈涕□出之□顯羅心靜細勝章以光□□畢竟大力先生之文為上 【 耀星】
為是其
○心之官則思
章世純
心所司之大、而體大之可知矣、夫因心以存變所謂思也、心唯役思以自神、斯其所以君眾體乎、且體之接物。各稱量以相納。而隨類以相招。耳目形氣之體、固宜與形氣之物相施受。而分量已止。固不足以恭乎思之數也。若夫思。則有妙焉者矣。物之形而上者謂之道。妙形氣而為言。而人之善變通者謂之思。則虛遊無以相領、此其所受攝。固天下之至微也。而孰為此者。非心之專司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是故眾形之用。效於四末。而此獨隱深以自尊。其深藏者。所以獨為不可褻。其不可□者。所以獨為不可測也。眾體之議。設於一節。而此獨大略以為司。其虛懸者。所以成其兼摠。其兼摠者。所以成其參酌也。於是而有留物之智不積聚以自滿而能憶故以為藏是故耳無駐聲之地而此獨留其響目無染色之迹而此獨欠其居夫恩者。以其往識。緣而成想者也故者之不則思之所以生端也於□有任物之哲□常□乎其物而意不止如其境故聲之來者有實□此尤達之聲之所不至色之所效有實而此尤達之色之所無與夫恩者。以其見在。推於無端者也來者之相引則思之所以極變之何也。蓋人者德流氣薄而生者也。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精神之合謂之心。是以心者。善入亦善出。而思者。能往亦能來也。
後二比稍正大。餘俱句子纖鄙。刪之可也。 【 艾千子】
大力文實好逞其博雜。千子砭之最中其病。然如後二比卻□□唯識論來。偏見精警。故博雜不足病。病于此理無定盤針。便為博雜用。不能用博襍矣。
心之官
○任人有問 全
章世純
禮欲之辨、二之者夫之也、夫禮者養也、即食色而是也、必岐為兩以相衡、於是各以所見為輕重矣、且禮之名、先王尊其稱以範愚氏也、隆太上者、以此為人情之餘也、而欲去之、執名教者、以此為人情之制也、而欲尊之、夫以為人情之餘、則禮在人情之外也、以為人情之制、則禮愈在人情之外也、禮苟在人情之外、則為群情之所共排、方不可一日存于天地之間、又安淂與食之存生、色之淂妻者較哉、則以為僅輕於食色者、猶任人之恕於言禮也、何也、禮誠偽為故也、此而曰、是其重且大若岑樓然、食色寸本耳、若金□、食色耳、其誰信之、而且以禮之屈者、持屈於情之重、而更取禮之重者、與之爭勝、取紾兄之臂者、以當夫淂之則生者、取踰牆樓處于者、以當夫不親理淂妻者、是信然乎其真足以中禮乎、夫欲食欲色人情也、不欲紾兄臂亦人情也不欲踰東家牆亦人情也究之亦情為情屈、安在其情為禮屈歟、當知為情之說者、將舉吾說而皆可推入於情、則苟欲為重禮之說者、亦舉彼說而皆可推入於禮、禮食、禮也、苟食關生死、即不以禮食、亦禮也、親迎、禮也、勢不淂親迎、即不親迎、亦禮也、禮之輕者、不能勝夫禮之重者、自禮中劑量之數、竟何是食色、竟何嘗為食色屈、如是而禮之權可以尊、可以信愚民之心、可以行之萬世不廢雖然可以名禮者、又即可以名情者、則信禮之名為聖人之假說也、彼尊太上、尚玄同者、真是也、
此章乃孟子精義之學也。權衡輕重。雖聖人復起無以易。不知大力何故極口詆之。摠由學問疏淺。不細心讀聖賢書耳。禮範愚民。禮誠偽為。摠為情屈。非為禮屈。尊太上。尚玄同。不知大力身在學官借四書五經獵一科名。何苦叛孔孟。要作老莊門下人也。 【 艾千子】
禮本天來。情本心來。禮未嘗不合於人情。然必合於人情至善之則。乃所謂天也。因人情而權衡輕重。其等殺節文。經權正反。皆天也。故明禮則情淂其宜。任情則天理可悖。此聖道與異端分界無頭。此處一差。以下更無是處。自良知之說熾。學士大夫。皆以木心為宗旨。而以本天之理皆屬外假。波蕩陸沉。為萬世大患。大力諸公。皆為所惑亂。蓋文人尤易陷溺。以其波淫邪道。近乎文章之詭幻也。當時有千子一爭。雖不能障其橫流。然亦狂瀾一砥矣。如此評。不可不儔為學者戒也。若去其非理。而觀其行文。真辨才之雄。可惜可歎。
任人有
○君子之事 節
章世純
君子之所以事君者、要不失正而已、夫兵爭之禍、其究不可言也、藉於道與仁之說以自守、庶其可以少安乎、且夫魯與齊之勢、天下知其不敵也、釁起於人、猶將弭焉、而自為兵招。君子有以慮其後矣、領於此但言強弱之勢、則恇怯委薾之名、非魯所安受也、有術於此、一舉而名實兩附者則道與仁是矣、君子之事君也、明乎國體輕重之際、必托於其至大、以使其君可居以為美、辨乎事變始終之分、必取於其至當、而使其君可恃以為安、如是則舍道安適乎、道之所立、非獨我不以陵天下也、分有所辨、吾以自尊、而天下將共義之、道不亂常、人亦惡乎其亂之也、而我因可藉以自固矣非是必無自同之法也、與道為徒者、非仁安取乎、仁之所立、非獨我不以虐天下也、愛有所風、我以自為、而天下將共韙之、仁不安忍、人亦惡乎其為忍也、而我因藉以自全矣、非是必無自全之術也、惟持此兩端以效之君、而君可以為名焉、靜有堯舜之號、動有湯武之稱、雖使功不立而勢不張、而必可以白於其迹。而光於其名、惟持此兩端以致之君、而君可以淂實焉、退可以固吾之國、進可以致人之心、雖使干戈輯而弓矢槖、而必可以守己之下、而流入之高、吾為子之君計、計無有踰於此也、吾為子之事君計、計無有踰此者也、若夫南陽之役、竊謂思之不□也、
專就魯上說雖是。然此題不免狹小矣。 【 艾千子】
豈止狹小哉。直說壞道仁矣。謂孟子私計魯必不能勝齊。又恐魯不肯受畏懦之名。而借道仁之虛言。使之有托。如此巧詐偽妄。與儀秦之類何異。直說壞了孟子矣。摠坐不識道與仁之理。便胡亂至此。
君子之
○存其心 一節
章世純
善事天者、近取諸心而可矣、天性天同物、則心之中有天矣、就心事之、不亦邇乎、且君子事天以自攝恂慄之學也、然使惕以形之所對。而置其精之所通以語於事天。未也。夫君子之悚其心也以天。戒慎恐懼。於已不足臨之以畏焉而志可重也。而君子之事天也仍以心。欽若昭格。以文則疏。與之以所憑焉。而功可寔也。故本來之心、不可失矣、失其本來之心天所與我之謂何、而心所自有之性。不可牿矣。牿其所有之性、則本來之心謂何、彼一心之內、性情共宅、性之所長情能消之奪所消、以護所長、則操心之術馬耳、一心之外、物誘交伺、性之所發物則戕之、妨所戕、以伸所發、則含心之方焉耳、而此時之心。已與天相呼吸也。而此時之天。已與心相往來也。蓋理之精者。大小可以同量。此心之性。天人會之矣。五行之物、實不大於五德也、德不虧而心返於其初。初者固與天接耳。且理之同者。彼此即可以相藏心心之有性天在心中矣仁義之質、了不別於陰陽也、仁義盡而心頓證於太虛太虛已定天位矣。故天于人而言之。天生我也。全而受。全而歸忠之至也而俯仰之際。因可不愧焉。合天於人而言之人即天也。不自褻。不褻天。親之至也。而所對之境併可不設、以此事天、真能事天者矣、 有尾
存養心性。離合次苐。下工夫及所以然之故俱不曾理會故為艱深。實茫然耳。
存其心
○所以立命也
章世純
君子所以用天之術、亦求之身而止矣、夫命者、天之所為、不可干也、而人動則天隨、命亦何嘗不在我乎、且大命不移、小命日成大命□成、智不能規乎其始也、小命日至、則視所為而制也、然積於所可為、則已奪其所不可規矣、夫安存危辱、人皆受之、富貴貧賤、人皆受之、豈獨君子必與之以安存、而無奪之以危辱、厚之以富貴、無薄之以貧賤哉、其修身以俟者、可以安存、不可以危耐之理也、則能立其安存之命者也、亦可以富貴、不可以貧賤之理也、則能立其富貴之命者也、人不能竟保其受生之分、則應淂之數、固有不能以自守者矣、有量之吉、或以損於其數、而小分之凶、或以增於其數、是天道人功、不足以相持也、唯修身者、為能以所修輔所稟、是以應淂者、不至於中道而失、人不能自必於造物之權、則陰陽之制、遂終淂以範人矣、天固與之、我即從之、而既定之稟、遂自絕於相起之途、此天道人功、不足以相反者也、唯修身者、為能以所修易所稟、而陰陽之事、常參互而為用、蓋吉凶禍福之事、皆情性以取之、信之於所作、必之於所報、未有爽其分者也、其作也、報也、終始也、本末也、明有相至之勢、天下淂而見之、而皆謂之曰事理、善惡氛祥之氣、皆物類以感之、幽明各分其所、而同物相聚於其似、亦未有爽其分者也、其分也、聚也、精神也、氣熖也、杳無相至之迹、雖至明者不淂而知之、而皆謂之曰鬼神然則修身以俟、固非所以立命也哉、是以君子之於命也、及其已然、俱安之以天道、方其未然、俱用之以人事、不自小其事、不自狹其身、以為已之所為、與陰陽之故、同於出入也、
正當明切。 【 艾千子】
極不正當。極不明切。遊方僧。姑布子村婆老佛乲見耳。立命。不是化吉為凶。轉禍為福。亦不是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之此命字。不是術家二氏命字道理。
所以立
○萬物皆備 全 【 其一】
明乎我之說、而天下之能事畢矣、夫物存體中、此易為耳、反而求之、是謂知務、且天下雖大、然徒物爾、道德雖高徒通物耳、能通物、則雖堯舜孔子、亦無餘事也雖然、亦無物也、我而已矣、何以明之、物之相物、皆相指於對觀、我之自我、亦遞推於群類、苟物皆自我也、此為天地之間、獨一我已、然則有問我安在者吾遍指萬物當之也、有問萬物安在者、吾獨指我當之也、一性萬性也、一情萬情也、一形萬形也、是之謂多、萬性一性也、萬情一情也、萬形一形也、是之謂少矣故曰莫如誠、莫如恕、二者、以我從事也、不離我而寔之、不離我而推之也、誠生通、通生樂、恕生愛、愛生仁誠如是也、萬物之逢通矣、凡無以通者、皆不能貫物、而礙於有物者也、凡無能通者、皆不知用我、而告于有我者也、物者君子之所狹觀、我者、君子之所大用、物我合而□天地之同矣、帝王聖賢之物也、
此等文。在淺學者讀之。必以為古。以為削。吾正病其不古不削耳。從古未有以斲削為古者。亦未有以滅字為削者。古者。莾蒼樸拙之謂削者。巉然千仞壁立。無可攀緣而上之謂。此減字琢句為古削。但見其稚耳。鄙耳。無節奏頓挫。無波瀾耳。一童子執筆為之。可立肖也。人人可攀□而至矣。 【 艾千子】
千子所貶者。以語句言耳抑末矣。題之理解全不是。又何論語句哉。若以文論。亦不可不謂之古削。苐其古削。出佛經語錄。及後世子書講說。非先秦以上之古削。故不貴耳。看周秦文字。乃知古削之真妙也。此物字。指事物之理言。非人獸昆蟲草木之謂也。看物字錯。便生出用栽尊我二氏之言矣。
萬物皆
○萬物皆備 全 【 其二】
章世純
明乎我之備物、而可以善我與物之用矣夫物生同理即以同相備也、君子所由大乎我而親乎物者以此、且我之有我、為陰陽之所判、已即為造化之所摠、苟在異而猶同則雖分而固一、若徒據于分體已爾、然則己獨而孑立、則小甚矣、物眾而不親、則隔甚矣、豈知我之為我、備萬物以同存乎、何言乎其備也以不異也、精神比於天骨體比於地、目為日月、而耳為虛空、推此故不可勝言也、而小者飛走草木、徒以血氣形容差次而別生類、大者君臣父子兄弟、徒以以偶對推移而異名稱、且天血氣同生、悲喜同性、據此而入與飛走草木之□豈兩寔哉、對父名子、對子名父、推此而君臣兄弟之號豈兩身是、自造化言之、此紛紛者盡同也、自我言之、彼紛紛者於我盡備也、夫萬物莫不自我而相物、通乎此、則自我之說、不足以崇私、愈足以親物、物彼之說。不足以隔世、適足以弘我苟我備乎物、則我甚人也、既備我矣、俯仰旁側、莫不行於我身、於是真之淂以有其性情、而曠然蕩然其為樂也、豈不大哉、夫不局促、則已樂矣、既不局促、則已大矣、且萬物備於我、則物其近也、既皆備矣、我之一身、亦即遍散於天地、上下、於是類之有以動其惻隱、而同憂同患、于求仁也、豈不近哉、蓋我乎物、則已仁矣、既我乎物、則已近矣、巢何以大、以備萬物故大也、故淂皆備之說、而君子善用我、何也、為其大之也、仁何以近、以備於□故近也、故淂皆備之說、而君子人善用物、何也、為能近之也、故□□物謂之大、引物皆我之謂近
我字滿紙。時父臭惡套也。不意大力為之一篇尖頭縮頭小家□文字。 【 艾千子】
其謬與首作同摠差在物字。故口?么呼我字滿紙耳。連已物一體之說。亦并不是儒家道理直從原頭差來。不止小家數矣。依他說是萬物皆同於我。非備於我也。備指事理而言。
萬物皆 【 其二】
○萬物皆備 全 【 其三】
君子求其在我、而天下之能事畢矣夫有我而萬物是矣、然則亦求在我耳、外物又何事焉、且盈天地間皆物也、物之相物而有應感、而道之所起、業之所就盡此矣、大者君臣父子、以生相連、以事相及之屬、聖賢以為議道錯法之本、小者走飛草木、有命無性、有性無知之倫、帝王以收功施德化之全、然而以我役物、已有離異不屬之患、以一使萬、又有小大不及之憂、將何以使並生之類相守而安、相動而和、交暢於一氣之泰乎、將何以使別生之儔、在析能貫、在判能合、相均于生長之門乎、是有我在矣、我之為我、均物趣以受生且物之與物、分一摹而別象、然則一物兼於萬物矣以同情相備也、如是而物無萬者、徒一物耳、此以知物之少也、在我兼於在彼矣、亦以同情相備也如是而我不徒我、與物偕耳、此以知我之多也、物小而少則無不包之患、我多而大、則無難包之憂、然則如之何、亦云誠而已矣、此君民親友之所以動、而所以成人類之歡也、推之至盡盡物性替化育皆此也。其又如之何、亦云恕而已矣、此上下前後之所以通、而所以成惻隱之遍也、推之至盡。天地變化草木蕃皆此也。誠存乎我、萬物皆來、恕度於物、我亦不往、此兩者、道之大端也、至於成、則業之至隆也、合道與業、天下之能事畢矣、聖人又何事焉、
皆備節太飽誠恕節太飢然皆備句講淂離合錯綜。亦不可廢也 【 艾千子】
皆備節不曾道著一句。云何淂飽。其離合錯綜。都是孤情涎耳。消道諸佛眾生同具大圓覺。便了卻也。
萬物皆 【 其三】
○行之而不 一節
章世純
天下之所昧者、其未嘗離者也、夫道去身不遠、亦即身而喻耳、而如不著不察者何哉、且事之淂也。以其近者。其失也。亦以近者也近固宜淂也近固宜失也君子是以無怪于道也。夫道者何物哉。有物之理耳有物之理。不離物質而用焉。亦存物之神耳。存物之神。不離物器而妙焉。如是而著著無功。何也。本應著也。如是而察。察無能。何也。本應察也。雖然天下之事。因未可以一理格矣。以為遠有誰通之勢。或偏以遠而致焉。難固不取遠為類也。以為邇有易悟之便。或□以近而隔焉。易固不取近為類也。此有故矣。物相明於異異而□□所以見也近在身者則求心亡求心亡聰明無所發其端矣。物亦相領於其偶偶而相觸所以睹也故與俱者則觸境亡觸境亡而解識無所動其機矣。此又何惑乎行不著習不察也哉、夫生人之類。日用之常其當即道也適宜為經矣。稟度為正矣。人之所安。如之何不為□也其不當亦猶是道也已生死其中矣。已日用其中矣。天之所使、如之何不為道也。今也存乎我者。以為情欲而不以為道。存乎世者。以為事物而不以為道。天所命者。不幾隱乎以為情欲者不知受以節以為事物者不知規其宜人所性者不幾晦乎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勢也。 有尾
文特融成一片耳。當觀其自在處。至於不當亦道。亦人人所知也。有故一段。添出可刪。 【 艾千子】
不著不察。所以不知。著察是行習時格致之功。人之不著不察。或自以為已知。或畏難而不下窮理之功。或心粗而不能入。或誤於異說而不求知。或用功而走入拘蔽之路。可知有多少病痛在。尺說近而易忽。故不著察。止見淂一種病耳。其文卻清刻。大力之文之所以高者以其超也然亦□求超之病求超便入寬鬆路矣此□又所以不易寫也 【 耀星】
行之而
○易其田疇 全
章世純
聖人之治天下、其事竟易矣、夫如是而民足、如是而民、此其事皆可前規也、有畸術也乎哉、君子於是知王道之易易也、因乎民事之所自有。用乎民情之所必然。被之以令而王事存矣。夫所謂王事者何也其要則足之已耳其終歸於仁之已耳二者有故其所以使之有衛何也、天地之所出。固有餘足以養民也。民之所作。固有餘足以自養也。而無術者竊竊焉憂不足夫不足豈天下之公患哉特無術者之私憂過計也善者審其所生。相其所害生之途一則田疇之所產也害之事三君之稅斂有害焉上下公私之食有害焉上下公私之用有害焉生事饒害事寡而財居然足矣是故君子無難於足民也是故君子無難於仁民也物不爭於輕重。爭於有餘不足不足則爭非以其重也有餘則讓非以其輕也民以水火相賜。亦可知矣。水火金木土榖。俱摻民之急。但使至足而其勢固均矣。正德利用厚生。俱守民之命。但使生厚而其收固全矣富而好行其德者固人情也豈待君之教之也哉而況可徐教之也哉故君子無難於仁民也。由前言之。所謂因乎民事之自有。由後言之。所謂用乎民情之必然。二者王道之大端。而固可坐致也。故曰王道易易也。
未常不以古勁自命。然此等題易於見長。後生之能為此者多矣。 【 艾千子】
欲到此高老俊潔正自難。艾評太苛矣。此章仁字。即在富足相通處見。非聖人教化漸摩之仁也。謂此便是教仁。不必更有王道。即失其義。讀是文自明。
易其田
○堯舜性之也
章世純
聖而天者、其道自然矣、夫有諸已則不必求諸外任其性之自然而足也、則謂之性之焉耳、堯舜其最隆乎、古今以來、皆以二聖為紹天開人之宗、夫其所以接事於天者、此有說也、性命同物、彼獨淂全于性、故已同事于命爾、人莫不有性、而性不可淂而用性、中央之位也、而以加四方少偏則所被之處皆偏矣、高明沉潛、亦各有其累也、大莫不用性、而皆求所以御性、性材質之樸也、而待飾而成待飾而本性之事固少矣、剛克柔克、亦各有其救也、若夫堯舜之性。則足於其數。堯舜之道。則盡于其性。天生是而使獨。自然有以資其量。理無□而竟造。人事無以益其功。人生而與天離。即恐與天之理亦離。獨性有授受之親焉。而堯舜本之以成能也。遂使陰陽五行之故、尚默傳於人事、人生而有已。即多有已分之事。獨性為默成之體焉。而堯舜依之以合道也。遂使耳目手足之用、盡泯入于神明、蓋性之而於道全矣。學之所入者。有止、性之所出者無窮、如光取影遭物而成形、不淂其盡也、具性之而于道妙矣。出之已者既安、被之物者自順、如陰陽之化、經物而不覺有以和于其際也、然則堯舜之道。將一無所事乎。此又非也。人有為、則智用紛出、動息作止、半已入於習化、雖資性為也、竟無不習之利、思慮也、謀為也、非性也、物無為、若有機相使、動息作止、一不知其內然、雖體力自成、竟為造化所役、亦天也命也非性也、故惟有為而無強者稱焉、此固非大人之所能同、亦唯無作為有用者稱焉、則亦非萬物之所可取類也、
聰明人無學問。故於聖賢道理源頭處不明。支來扯去。只在□一截講。可歎也。 【 艾千子】
性之。非言性。亦非性異人也。即言性。亦非中為性。真為性也千子細批云。大力尚未夢見性字。誠然。
克舜性
○君子引而 節
章世純
道本易從、存乎其人而已矣、夫能不能、人之所自為也、道則在目□矣、亦安用求多於教哉、且有善學。即見善教。自跂者不至。始以道之苦已矣。不至而責教。始以教之少術。夫道也亦安可求多於教□君子之道。立人之道也。無不可幾及者也。君子也教。修道之教也。無不使可幾及者也。道之徵者、不過率性之際。君子言之。及其應用之故於彼。而嘗隱其從來之端於此、然所從來顧不附應用之中見□道之大者。乃在天下國家之間、君子言之、及其日用之質子彼。而□隱其暨被之功於此、然所暨被顧不即日用蘊乎對者明道。□□者亦以全道。不以偏辭專其旨者。舉體固已露矣。引者明道。不發者亦以妙道。不以成辭滯其通者。變化固已彰矣。棄君子之教。觀君子之道。其果遠乎。亦果近乎。乘君子之教。為學者之學。其果易乎。果難乎。中道而立耳。固已近矣近之中又來近焉人之所不能淂之道□從其中道耳。固已易矣易之中又求易焉人之所不能淂之教也凡下有穎敏開通之士見端知本則無不極也反委求原則無不深也天下無穎敏開通之士而有強志自力之人氣之所加亦無不舉也精之所持亦無不究也其視道也。若可見可期者。苐往依之。直寐外合耳。豈猶有幾微之苦也哉。能者從之則非教者就之也惟能者從之不能者不與則非教者之阻之也不然、而別求所為幾反之方。將抑損教術以操事則能損教之分不能損道之分是彌為不及之勢將增益教術而摻事則未苦道之不勝先苦教之不勝益無相依之途。夫毀規矩。棄彀律。是匠人無以飾群材。射人無以斯質的也。雖有至愚。亦知其不可矣。
一篇好時文。存其熟可也。 【 艾千子】
如是刻雋之文。尚以為熟。尚以為時文。今人試讀之。拗口生澀。思路茫然。然則今之所謂熟時文。殆惡爛不堪之物。非熟也。非時文也。逐句相生。一氣折旋而其間節節刻意為變。高手也。
君子引
○春秋無義戰
章世純
春秋之言戰者、皆所剌也、夫義而許之、則將有美辭焉、春秋之所美者、竟安在哉、當其時。王不綱王統焉。侯不守侯度焉。而會盟徵伐。日交騖於國中矣。夫兵者。亦盛世所不廢也。然師之所尋。夷黎之亂德苗民之逆命。侵敗王略者也。春秋侵伐徵討之所加。其近者姬姓之兄弟。其遠者子與姜之甥舅。則親暱者也。涿鹿之戰。升師之師。下一用即韜耳。春秋二百餘年之間。稱戰者三十二。稱伐者二百十有三。則續戰者也孔子傷焉而寓其意於父皆寓之以不美之辭是故□兵而先序者。為首兵也首兵聖人之所甚惡也用兵而喜□天下。則歸獄焉耳治首兵老以治身也有大而稱師者。譏用眾也用眾聖人之所甚惡也恃武臣之力以相加。則歸罪焉耳。責稱師者。責用師者也而莫甚於惡詐戰師不正加兵不正勝於義為已悖也而莫甚于惡覆師國而曰取覆人之師亦曰取於義為已慘也且夫春秋之所錄者宜莫如粗文城濮之戰。經書曰及。使主兵也雖喜其成而終惡其所以成雖進其功而終不樂其所以為功是亦有所不足于文之義也春秋之所略者宜莫如夷狄潞子之滅。經日而滅。惡在晉也。雖滅狄而一以滅中國之辭加之雖傷狄而一以傷中國之情傷之是甚有所不足于晉之義也。由此觀之。春秋之所與者。竟安在哉。有甚不甚。其為不義。則均而已矣。
約略摹倣。亦人所能。如是為古。但恐大力滿天下耳。 【 艾千子】
千子譏其引據義例。謂不能盡舉。且未知春秋書法。果如是解□。是也。然此題不舉案以斷義。則無字如何判決。若必欲求春秋書法之果如是解而後下語。則三傳俱可疑議。又何從淂真解也。但求其理不悖於聖人之道耳。
春秋無
○仁也者人 一節
章世純
君子之所為道者、不離於人者也、蓋有人而仁在、而道亦即在矣、道固若是其近哉、且天下皆徒慕道耳。而莫能名其處。夫不能名其處。則無以相期。而復何以相從也。吾以為道為虛位。仁為定名。欲徵實於道也。求之於仁而已矣。仁為虛用。人為定寓。而徵寔於人也。求之人而已矣。夫天地之事有為無情萬物之動有情無正、若夫有愛欲之、而不失於中正之通者、唯人類獨也、然則仁之所以為人也、豈不甚明也哉、君子所由一其名而同所稱耳、一矣不啻合矣而合之云者以其有離之者也離矣不淂合矣而合之云者以其有本字離者也夫形質具而連於其類者、此人之說也、惻隱動而放於其用者、此仁之說也、之兩者、以理言之、固宜相待而立者、而以情言之、亦自相因而至者也、是故人事之所自切。則亦人情所獨深。以所深乘所切。而夫婦父子之屬。著其紀矣。推而至盡。隱遠亦貫焉。□於是相乘者也。人事之所大。則亦人情之所隆。以所隆隨所大。而冠婚喪祭之類列其經矣推而至盡小物亦舉焉。同於是相隨者也。是其合而言之者矣、而竟亦何所見合哉。生人之事、付以生人之情、則止自效其所為人而已矣是其為道矣、而竟亦何所為道哉、生人之情、以舉生人之事、則亦止盡其所以為人而已矣。故君子所為道者、不離□人也、
前半細而俊。後半了事文字耳。 【 艾千子】
如其言。乃仁與道摠只是人。人者。人情也。豈孟子之說哉。仁者。所以為人之理。人身。乃仁之體質。以此理合此體質言之。方見淂道理出來。非謂仁與道。只一人情盡之也。
仁也者
○口之於味 全 【 其二】
章世純
君子之於性命、亦各有取也、夫性命無相劣之分、唯取其可成吾是耳、君子所以有謂性謂命之分也、且天下之所謂小人者。非能離乎性與命之物也。安命養性之說。小人亦由之。而不予其所。則以成其小人而已矣。故雖復桀跖。亦為養性非為性也。淫惡不至此。雖復桀跖。亦以安命。非委命也。暴棄不至此。君子未益乎性命之事也。理無以相多、而獨辨乎輕重之權。非盡反其安養之說也。說無以相易、而獨倒乎取舍之分。且夫性者何也、知欲之際也、欲之所始、自其官器矣推而遠之、欲有愛而愛有仁、仁有敬而敬有義、義有文而文有禮、相因也、知之所始亦自官器矣、推而遠之、知有精而精有志、志有微而微有聖、亦相因也而相推於知與欲之故者、皆不淂不謂之性、而並範於陰與陽之數者、亦皆不淂不謂之命、皆為性矣。且淂不謂性乎。而君子於聲色之類。則不謂性也。而偏其說於命。皆為命矣。且淂不謂命乎。而君子於仁義之類。則不謂命也。而偏其說於性吾以是知君子果精於命之事也、為生命者先成、為事命者日至、夫稟付清濁之分。在其初而不及其後。而貧賤淂失之數。則相隨于目前而無所逃之力。有所止矣。安可謂命。無所逃之矣。又安可不謂命也。以是知君子果精於性之事也、性存乎禮者用物、性及乎物者效己、夫形質用粗之欲、必取物之寔以自給、而勢難相從、而成德為形之事、則心致其虛而不淂其盡、難相從矣、安可謂性、不淂其盡矣。又安可不謂性也。此兩者、所謂因其可以言而取之者也、故君子果精于性命之事也、
大力於性命題。有佳處。有謬處。佳者。必其題可專就人事學力言者也。謬者。必其題在性命源頭論者也。人事學大可以聰明文字做。性命源頭。必須學問深到。學者從五經性理。全部正史。宋大儒文集傳註我朝諸老理學之書。浸灌通徹。是非邪正。朗然胸中。則自不犯此弊。若只從幾種子書。如老莊荀楊。繁露□註。素問靈□禪燈粗話。及近日李卓吾之書入手。到底學問蔽錮。議論輕淺。由其讀書未廣。心無主人翁耳。至於註解四書。尤不宜輕易下手。先儒已備。定其去取足矣。大力近有四書講藝。予常曰。此不當各章子留書當改名曰章大力四書世說新語耳。此語雖戲。卻為定評。蓋聖人之書。非纖詭小見瑣屑支離。從一二種子書入手遂可作傳註也。海內有志者幸詳之。因書於下孟文終卷。以告讀書人耳。 【 艾千子】
千子此等評論。真有功于後學。不淂漫以時文批語忽之。只一箇性字沒欛柄。以下道理摠無準的。有時道著便佳。有時亂道便謬。亦不論人事題與性理題也。此病說他讀書未廣。彼卻不服。只是他看淂孔孟程朱。與老莊瞿曇達摩。儀秦雜阮。及近日陳獻章王守仁李贄等說數。摠是一樣。可彼可此。絕無是非邪正。或反倒亂亦淂。則讀書越廣。越不可救矣。此病不止大力。正嘉以後。文人學人。無不爾也。
口之於 【 三】
○口之於味 全
章世純
君子之於性命、亦各有取也、夫惟命無相劣之分、唯其能成吾是耳、君子所以有取性取命之分也、且天下之所謂小人者。非能離乎性與命之物也安命養性之說小人亦由之而不於其所則以成其小人而已。故雖復桀跖。亦為養性非為性之故自暴不至此雖復桀跖。亦以安命非委命之故自棄不至此君子非盡反其安養之說也。道無以相易。而獨順手取舍之分。亦未益乎性命之事也。理無以相多。而獨審乎輕重之權安命之學信有之矣而所安者則聲色臭味安逸之為奉者也於此而舍性取命此其淂力於命耳夫命豈不茫茫氣數之事哉而使有功於聖賢□欲之學則君子之善取命也矣養性之學信有之矣而所養者則仁義禮智聖之為德者也於此而合命取。此其淂力於性耳。夫性也豈不是情志之物哉而使有功於聖賢進修之方則君子之善取性也矣其抑性伸命。所以使天有權雖然竟何妨于性也人有欲而後生。欲者生道存焉耳然與以不過所以適於當然則節而亨之道焉亦所以為性之利之其抑命中性所以使人有權雖然竟何逆於命也天用理以生物。偏者陰陽殊焉耳而俌其不足所以同于各正則善反之道焉亦所以全命之事也。故有君子之取舍。而性命皆無罪于世矣。
簡貴無枝葉牽纏。亦無大力自套。存之。 【 艾千子】
看其用意處。定不走人熟路。正使人尋歷不到。其能雖人之所易毒口只能易人之所雖自有制義以來可稱能文者先生事一人也 【 耀星】
口之於
○義之於君臣也
章世純
義之所效、於其分之相屬者也、夫人有義、則必著其用於事矣、君臣之間、固義之所獨厚也、且凡人所有於身者。莫不畢行於物。非獨耳目之類也。有精於此者矣。又非獨仁於父子也。有等於此者矣。而義非乎。義不若仁之易見。而感之以所切。則亦均有自致之誼。義又出仁之轉用。而施之於易地。故亦同有深至之事、則其於君臣是矣。尊卑有大辨則狎昵之私。莫得而用反之於我原有是嚴威儼恪者自將於是而畢效也此嚴威儼恪者屬義亦自因於君臣之辨用耳上下有泰交。則離合之念。亦無所容反之於我原有是忠誠懇側者自將於是而罄竭也此忠誠懇切者屬義亦自因於上下之交而用耳。是故其為義也。不以自為義也而固已義矣食王土者。有高天厚地之戴、纓圭組者、有捐軀碎首之思。夫人皆已如斯固不以為法制之所使也其義行於君臣也。不必以邀君臣之歡也而固自行於君臣矣在盛明。有鳳梧魚水之美。履危亂。有呼天籲地之哀、千古蓋已如斯固不以為聖賢之所教也而君臣之待於義也重矣。為之名以定之而名有所止。為之儀以隆之而儀有所窮。有義以行之而後君得以有其尊而臣淂以有其卑也則義之足以明君臣也且義之待於君臣也亦重矣。用義於他人而分不足以生其恭。用義於至戚而□已足以撿其敬。有君臣以效之而後盡於義之情而究於義之節則君臣之足以明義也理不於其所關切。不足以見其深至。故於君臣之交而見義之如是焉於此可以尊義矣理不於其所深至。不可以推其原本。故義之篤於君臣而知義之必難緩矣於此可以得義之從來矣夫義所從來則性也。非自外淂也。雖然、仁之為性易言也。義之為性難言也。父子之恩。不可絕乎人心。而君臣之分、常莫能自全此何故與、勢既暌而欲交奪。則義之為性固易揜耳。要之義即不見於君臣。猶能以他端自見也。
極其澹蕩猶九。而深微之致自在。順題成勢。無一倒語。 【 吳次尾】
筆勢趨下。會大旨而為言。其層累遞換之法。尤古人所難。 【 陳大士】
之於二字。顛倒飛舞。撲起性也二字。如蝶弄遊絲。燕翻花片。驚旋無定。可玩而不可捉搦。是為筆妙。亦繇思靈。只義便是性。非義之上更有性也。是則從。非則諫。可則進。否則退。明則良。昏則死之類。乃所謂義。非血性真切之謂也。文於義字性字。猶有蒙隔。欠分明在。故看來終與仁字不同。即告子內外疑團也。
義之於
○土地人民政事
章世純
有國者、不可不明于所有之重也、夫諸侯有國、國之所有者何也、所有在是、所寶即在矣、且為人君者。不可不自知其所托其所托也。危淂由之然而不知則無藏身之固矣諸侯之三寶。諸侯之所托也。蓋位者。諸侯之所以加其臣庶也。問所以成其位者幾何事、勢者、諸侯之所以懸權天下也、問所以立其勢者幾何事。夫能令國一富一貧者。土地也。土地者。五穀之所生也。土地者。百物之所生也是博則富是儉則貧所從來矣夫以鄒魯之國。不能與晉楚爭饒乏之數者。非智不若土地之相去遠矣夫能令國一弱一強者。人民也。人民者才俊之所出也。人民者。兵賦之所出也是眾則強是寡則弱所從來矣。夫以宋中山之君。不能與齊魏爭勝負之衡者。亦非智不足人民之相多遠矣若夫能令國輕重者政事也。政事者。功業之所由也。政事者。霸王道之所由也。舉失則國輕舉淂則國重所從來矣夫以商周之勢。能與桀紂定天下之分。非分相過政事足以相傾矣蓋三者若斯之重也是以天子建德祚之土。賜之民而啟之以政敷時斁思我徂求定蓋其慎也分之以為寶故也諸侯受命疆其土。籍其民。而三年報政謹爾侯度用戒不虞亦其慎也有之以為寶故也然權三者而要其所歸則人民為之主土地其所依而政事其治之者也摠三者而計所播財政事為其紀土地其所理而人民其聽□者也夫能審端政事以拊其人民。而固其疆土。則三寶者全矣。
機局與骨力。俱古人精神融結成之。剽綴者。無從夢見其藩籬也。
土地人
○牿之反覆 二句 【 其一】
章世純
良心之竟失則其害深也、夫仁義、誠有根之良也、仁義固終不絕於人心也、然其如此反覆者何哉、且天下聖賢少而狂愚特多。仁義之人少而不仁不義之人特多。則性善之說。幾無以解於天下矣本善者不宜有不善也而固有之者解在乎牿亡也而牿亡之說。亦無以解於吾性矣有根者不宜受奪也而受奪者解在牿之反覆也物之害心。非一害之而已也一害之而即已則必無有能害者矣心之受害。非一受害而已也一受害而即已則亦無有見害者矣唯其相尋於無已則其道為習至習至則久久而心與狃矣夫天下豈有久於吾性者哉生而稟之以至於今日亦以成故矣今之來者亦以狎至而累積於歲月因以相勝則夫向之久者亦不足以當也夫後來者□據於念所甘也唯其相累於至久則其類且眾至眾至則多多則物九強矣夫天下又豈有多於性者哉自一良而演之以至於百善亦已有類矣今之來者亦以累積而大得其朋從因以相傾則夫向之多者亦將不足以敵也夫後來者尤乘於見所用也於是乘清夜而養者。至此不能養也。何也。清夜亦牿亡之時也。覺之所習。夢亦同趣。而擾擾之境。不復置於向晦晏息之會於是乘清夜之餘而見者至此亦不能見也何也清夜之餘。亦牿亡之餘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而重陰之人。不復能受天地清陽之氣。如是而猶有存焉者哉夫不至於反覆相牿而遂失者。則不得謂之性矣言性則本之省深也逮夫勢窮理極而後不能不奪也此深者之事也至於反覆而不失者亦不得謂之性也矣言性則其變化神也逮夫易物相習而亦能與之為□也此又神者之事也知此說者可與論心矣
夜氣亦牿亡處。不如前篇。而反覆二字特佳。將二作合之。可成全文。 【 艾千子】
旦晝牿亡。尚有夜氣一綫滋生。至於反覆。則消者日甚。而息者不足以供所消。此一綫澌滅。良心乃喪盡矣。重發反覆二字。極得肯綮。較勝前作夜氣亦牿亡之有病也。
牿之反
○五霸桓公為盛
章世純
霸之最勝、不可以霸少之也、夫霸不如王、霸之中猶有升降焉、若桓公者、亦非晉文以下所幾也、蓋霸之衰者夷於狄。而霸之盛者亦近於王。自周衰而五霸迭興。代主齊盟。而事始於桓公。然天下之氣亦於始而厚也何也。天下固猶知有王也。猶有故事。而遂繼踵其迹。雖有變革。亦不遠矣。此以知桓之淂天多也。天下之事。亦作始者厲也。何也。天下固不知有霸也。未有故事。而欲服從其人。非大有制斷。必不行矣。此以知桓之人事盡也。故桓之功非餘所及也。征伐會盟。陟禹迹之方。伐戎。戎也。伐徐。夷也。伐山戎。狄也。而大莫重於攘刑。震之以八國之師。而屈完來盟。江漠之間。亦稍集矣。故桓之盛也。東西南北。回征不庭。一明王畛之有域。則無外也。桓之德亦非餘所及也。稱仁稱順。被同盟之國。救邢。為邢也。城葵丘。為衛也。城穆陵。為杞也。而大莫重於寧魯。高子帥南陽之甲。而僖公以立。內外大釁。溘其定矣。故桓之盛也。四十年間。親近來遠。一以天下而為心則至公也是以春秋於幽之盟也。列諸侯而書同盟。予之諸侯也。王者之舉也。法天而樹同德焉。霸者之舉也。臣王而濟同欲焉。是同盟之義也。則春秋于桓之效也。春秋于存三亡國也。略美績而不序。進之王也。天下之危。與天下安之。天下之亡。與天下存之。民其德怨之迹也。是春秋將桓之厚也故桓公之□所謂盛而近於王者也。晉文□衰矣。踐亦之功。有似首止。翟泉之會。有似召陵。然寔何可比乎。文具而寡忠。開大專不盟之大。霸道替矣。楚莊人而萬天城陳而復。若合於仁。退合盟鄭。若比於禮。然竟安足數乎。以夷而主夏。肆其凌篾之心。去霸遠矣。若夫秦穆。無志於中國者也。宋襄。仁義及悖者也。每降愈下耳。則所謂爽於狄者乎。
填贅可厭。何不以簡嚴二字。盡桓公之勝。若抄盡左傳公穀胡氏四書。儘數寫入。謂之無學無才可也。 【 艾千子】
儘數寫入亦無害。苐須議論足以駕。即謂之才。謂之學矣。此不是無議論。只是不甚精當耳。
五伯桓
附錄:
四書畱書六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章世純撰世純字大力臨川人天啓辛酉舉人官至柳州府知府聞流宼陷京師悲憤而卒明史文苑傳附見艾南英傳中所著總名曰留書此其說四書者六卷又別有内集一卷乃所著子書散集一卷乃所作筆記明史藝文志總題曰留書入之儒家類中然說四書六卷之前有天啓丁卯世純自序後有世純自作四書留書跋皆言詮釋四書之意不及其他其書分章抒論體例類劉敞春秋意林但敞不標經文此標某章某章耳解經家本有此體入之子書殊非其類今割其内集散集別著錄而說四書者入經部存其實也世純與艾南英羅萬藻陳際泰號臨川四家悉以制藝名一時而世純運思尤銳其詁釋四書往往於文字之外標舉精義發前人所未發不規規於訓詁而亦未嘗如講良知者至於滉漾以自恣揚雄所謂好深湛之思者世純有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四書類)
留書别集二卷(江蘇廵撫採進本)
明章世純撰世純有四書留書已著錄是編内集一卷分四十三篇篇各有名多摹倣周秦諸子散集一卷皆内集之緖餘不立篇名故謂之散前有世純自序總謂之别集以有說四書者故也兩書自序甚明明史合爲一編殊非世純之意今分載之又此書内集散集各一卷合四書六卷僅得八卷而明史乃作十卷然四書六卷無所闕佚内集列有目錄無所散失散集亦首尾完具葢是集初名己未留亦編爲二卷周鍾序之張煒如以刋本未善因爲編定先後考正標題訂爲此本雖有小異實卽一書明史殆以兩本並行故合之稱十卷歟(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儒家類存目)
已未留二卷(浙江廵撫採進本)
明章世純撰此本前有周鍾序其文與張煒如所編留書别集相出入但次序小異又不標篇名煒如所謂坊刻瞀訛零失篇目者葢卽此本也(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儒家類存目)
四書留書原序
秦漢而後聖賢遺書存於世者尚多有詩有尚書有易象有曲禮有春秋有魯論有孟子若夫大學中庸舊在記中宋始别而出之與論孟子竝表為四書見其方矣五經之教書記帝王之事禮樂詳道之度數包於大小易寄爻象為言誅隂陽之過春秋是非已然之故以立典禮示來者然則皆散辭也學者游其中如在大海蕩洋流遞莫得其歸大學原本帝王之治身心以為端具其小大遐邇之勢言之可行雖未見其人可以信其為逹理也中庸推明聖賢之道同貫其義俱要於中既得其中以總人己情義之分斯俱得矣其半詳於誠誠者中之所也好竒趣别行以為髙者未嘗不偽妄浮薄者也誠與中相就于其事聖賢之事畢矣中正一也大學嘗言正心矣所主為言者不同義取于心不重于正説之詳畧皆有歸耳言江海者或及于魚龍言魚龍者或及於江海所及之辭不足以為所主之意魯論者孔子之枝言節辭然記之者亦門人之髙等也故能知其教之所重而詳其本之所滙孔子之道固有壹也行之多端然而非雜而不類故其自言曰吾道一以貫之一者何也仁也使天下皆主仁以從於道則下者有以事上上者有以屬下同類有以接異類有以安歡欣和悦天地同氣于道足矣夫仁豈自孔子昉哉主以為正者自孔子昉也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魯論凡言仁者或舉之義或舉之禮非指之舛也禮義仁之用言其所以能者也顔淵問仁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聴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又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雜然言之其歸可知矣孟軻之學出于孔子自得之説時出其所不及故其言有以大開天下之心致其來趨而安行於所自得其本王道歸説於仁與義本仁義歸説於孩提赤子舉帝王之大聖賢之髙内之衆人之性意義深逺葢欲因而致之以放於天地民物之大則本末兼全非有學問之後功終不可以取成然得性以為端使人有順徃之利雖及於逺大之中然常依性以為安而功可守所以使學者亹亹之術也釋老之學皆有百年以後之利以慰人心儒者無其説所以為功及身世已矣然則味短而功不長無以作人無窮之意孟子首明養氣之道其事始於為義其終至於動天地而感鬼神夫氣堅者神明強非生所可盡然則生為上聖没為明神書雖不言可以知也夫大學所稱今古所共無間然矣其他或處中以為極或推仁以立總或本性以為方亦皆使人有所守以為招德之主及其得之盡相兼也事不得要未有能成者也要之所守數不可多多則疑彌以自亂後之學者或遵魯論之言或行中庸之訓或尊孟子之指皆可以逹於道苟得於中未嘗不仁苟得於性未嘗不中所由不同歸趣一也書若干言隨事出條散在篇間自非一類今掲其大指可得而論者具於此丁卯初夏古臨章世純大力父書(四庫全書·經部·四書類·四書畱書)
四書留書自跋
道者有物之文理也其始也有所出其行之也有所成聖人因所能以制道因有功以名道人所不能不得而用之也推而往往而不得其所成則無謂用道也故道之所始因性所可能因物材所可任上從天地明法之懸意象相凖下倚萬物長短之質比次調合選用其宜其傳於今者非一聖人之慮也所損益而議之者有數世矣故道也者可以行也可以大也一人行之不為賖衆人行之不為迫起於足下至於千里不易其途不更其所始而不苦乆而不弊於己甚得於物甚宜及其至之美而多功其為之地者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其統而通者仁禮義知信其散焉而為名者孝弟忠信節介廉讓之類其應節代舉時君時臣者質文奢儉文武寛猛其用物與器以道被之使輔道者車馬宫室弁冕衣服度數等列其以佐道取一者名號書册典制刑威夫物多則有不收之慮理大有難周之憂途逺有不逹之悲故用道者又有道其要得本而推之已矣夫舉本以用末猶流至也提小以包大則裕而安順而通故有理性修身齊家治國詳畧以至之道此五帝三王聖賢之所同也若夫立其所尊與其所貴則各有矣堯舜禹湯尊天而貴中文武尊天而貴禮孔子尊古而貴仁孟子尊性而貴仁義其有所尊何也以從來者重之自鎮信其心不得從來者則不尊不尊不信則不復審守之其有所貴何也以期約衆理也治衆者必有主而定得主則衆者之進退饒減曲得其故矣且夫據一而安焉人之所以不瞀也其不同然者此論火之說也論火者或曰火熱或曰火明或曰火赤言赤得色言熱得氣言明得德然舉色於一氣與德二俱隨舉德於一氣與色二俱隨舉氣於一德與色二俱隨非舉之所兼也所舉之所兼也同於在火無以遺之故道之制事也有道從其本也道之用道也有道從其一也層復疊積皆有其道是曰道矣故匹夫慮以存身曰何道以存之也士庶人慮以寧家曰何道以寧之也王者慮以理正多生曰何道以理之也無何道也此道也故曰道一而已矣夫道者以通為利者也道之所始物理自然自然則皆知皆知則同同則通是故道所以下亦所以上道所以往亦所以來以所以上者令則下從之而安矣以所以下者進則上受之而樂矣以所以來者徃則人受之順矣以所以往者來則已得之宜矣數者之來皆生於通通生於同同生於皆知皆知生於自然此道之為利老子之道匹夫之道也管仲韓非商鞅之道一國之治之道也墨子之道一節之道也古人云聖人之支與餘裔矣或虧蔽其末或違離於本或弃遺於身是以局而不通一方有所至而不大成荀子之道與孔子孟子之道同乎曰孔子尊古而貴仁荀子尊人而貴禮孟子尊性而貴仁義荀子之道孔子之道也與孟子之說則異也説之所反情之所同天下有不信孟子之說者則荀子之言又遮其後而為功孟子之言曰人性善也如是則盡性而已矣故孟子以其權與性荀子曰性甚惡矣能勝之者人之功然則人道重矣故荀子以其權與人以權與性順而致之使天下得其欲而逹於道因性於一端化用於千百天下之所便也然而有虞也苟有狠如桀紂戾若始皇周天元齊文宣以是說告之彼將曰性吾所自有自固知之樂驕淫者也嗜賊虐者也性誠生而有也惡真當為耳豈獨桀紂不信吾亦不能為之解何也人必逆性而為惡將不能終日也於是荀子起而告之曰凡為性用者禽獸也草木也人之力大矣能勝性而逆反之此所以貴於天地之間為性使者弱也不然則愚也強戾之人方自雄其智力以為無所不勝今乃知為弱與愚不能勝性而為之使或動於自貴之意則翻然改矣故性惡性善皆二子助道之說所以作天下也而不足以傷其道之所存故性之善惡為是說者其猶可也辯之無己者非也必辯為善將可曰性善即足順之而功畢人無事乎必言性惡將可曰性不可反第(四庫全書·經部·四書類·四書畱書)